装修家的时候,你还在为不知道选择哪种装修风格而烦恼吗? 您是否担心您选择的颜色不匹配? 没事,跟他抄作业。 以及治疗强迫症的储物。 谁不爱他: 《法兰西特派》 法国电报 期待已久。 演员表非常强大: “古代大师”蒂尔达·斯文顿、“大嫂科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红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艾德里安·布洛迪、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蕾雅赛杜、爱德华·诺顿、西尔莎罗南、比尔默里、欧文威尔逊、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剧组部分演员现身今年戛纳电影节红毯 7位奥斯卡奖得主,9位奥斯卡提名人。 放开我,这个阵容拍一部电影要多少钱?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预算只有2500万美元,而且明星基本不拿钱,都是一个一个“挤”来演戏的。 为什么? 导演韦斯·安德森。 影视圈知名度: “处女座”,细节控制,强迫症,完美主义者。 而且,全能。 不仅所有的电影都是他自编自导的,从摄影、配乐、服装到道具、布景、后期,都要牢牢把控。 尤其是对“对称”的疯狂执念,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给影史和无数影迷留下了各种精致的审美趣味。 △《天才一族》《水中生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月升王国》《穿越大吉岭》 而这一次,阵容更强大的《法兰西特派》从开拍到上映更是吸引了无数关注。 《法兰西特派》的故事围绕着一本杂志展开。 甚至形式也是杂志的可视化。 一开始,印刷。 接下来的故事是不连贯的,就像杂志上的不同文章一样。 它甚至列出了目录,告诉您以下每一章: 该出版物包括讣告 简短的旅行指南 和三篇长篇文章 △本片截图字幕来自远见字幕组 开始“讣告”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1975年的一天,该杂志的创始人兼总编辑(比尔·默里BillMurray)去世了。根据遗嘱,杂志当场解散。本期杂志将是《法兰西特派》的最后一期。 以韦斯安德的风格,无论故事多么复杂,都会让你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洗完眼睛之后。 Sir还希望您更好地理解电影中隐藏的信息。 在谈到创作的起源时,安德森说他当时有三个想法: “我想做一个短片集(AssortedFilms)。” “我想拍一部关于《纽约客》的电影。” “我想拍一部关于法国的电影。”而从这三个角度,浏览了N遍之后,Sir为大家挖出了几乎全网最全的彩蛋,帮助大家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佳作。 01 风格 关于导演的偏执,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安德森每天到片场,问摄影指导的第一个问题总是:摄影机在中央吗? 在这部电影中,它是这样的: 但痴迷的不仅仅是对称性。 和道具。 《月升王国》,安德森在电影中虚构了六本童话书,并为每本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和对应的动画。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一篇关于一位女士被杀的新闻报纸。 这份报纸的所有内容,从封面到内页,都是安德森写的…… 尽管眨眼,他还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选择“正确的字体”…… 在这里,这是安德森伪造的证明: 阿加莎(西尔莎·罗南饰)胸前的配饰项链。 不起眼,却大有来头。 拍摄过程中,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法兰西特派》,一枪平均射了三十、四十次。 所以在《法兰西特派》里,处处洋溢着个人情怀。 比如,它如何呈现纸质媒体风格? 欧文·威尔逊(OwenWilson)登场,直接对着镜头(读者)阅读他的文章,并从第一人称视角看这个小镇。 静态的表现方式还原了插画附在纸质媒体上的特点。 这一点也体现在后面画家的故事中。 画家的画作在环游世界中展出,镜头在移动(安德森的标志性摇摄),但展览中的人却一动不动。 这个镜头体现了安德森电影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场景的高度戏剧化。 在接下来的学生运动故事中,男女主角(蒂莫西·柴勒梅德、莉娜·库德瑞饰)所在的咖啡馆的墙壁,在两人分手后突然像窗帘一样被拉开。 这一幕也象征着渐行渐远的两人关系,他们的避难所/乌托邦消失,猝不及防地暴露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 如您所见,就像这堵墙被无缘无故地推倒了。 安德森不断开拓各种电影表现形式,探索新的叙事可能性,比以往更加“疯狂”。 02 数字 我们都知道安德森是一个超级恋物癖。 表现之一就是对各种特殊的数字非常痴迷。 比如在这部影片中,他选择先用一堆陌生的数字来形容这个无聊的小镇。 又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50”。 镇龄,250岁,5个50岁。安德森对对称和中心的偏爱是众所周知的。 上面这些都是明示的,Sir还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细节。 03 纽约人 先看看一组海报。 上图是片尾出现的《法兰西特派》的封底,下图是 的真人封面。 这不能说不相关,只能说是一样的。 其实是因为安德森十几岁的时候就常年订阅《纽约客》杂志。 作为《法兰西特派》的创作源头,影片对这本知名杂志的致敬远不止于封面。 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人。 《纽约客》成立于1925年,《法兰西特派》也是。 《法兰西特派》的主编主要是指《纽约客》的创始人兼第一任主编HaroldRoss。 罗斯主编以两种品质而闻名。 一、一分钱一分货,精益求精。为了准确地使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单词,他可以花数小时查阅词典进行验证。 (韦斯·安德森狂喜) △来源:新世界百科,下同 以上两点在影片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书名也恰好呼应了片中主编去世后的一句台词。 编辑的葬礼 04 法国 导演长期旅居法国,对法国的热爱几乎溢于言表。 电影中充满了与各种法国文化和电影相关的彩蛋。 一开始就致敬了雅克·塔蒂的杰作《我的舅舅》中的欧式小楼。 莉娜·库德瑞饰演的女学生形象,同时参考了《中国姑娘》和《北方的桥》。 而美食与黑帮的最后一话,则是取材于《犯罪河岸》的黑帮剧情。 甜茶和小女友晚上骑小摩托的迷幻光影,和王家卫的《堕落天使》一模一样。 王家卫虽然不是法国导演,但他的电影无疑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 好的,停下来。 影片中还有很多这样奇思妙想的段落。先生将在文末公布启发安德森创作本片的32部经典影片名单。感兴趣的毒迷可以自行探索。 除了以上。 电影中的三个故事充满了对法国文化的嘲讽。 法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什么? 艺术、政治运动、食物。 韦斯·安德森(WesAnderson)将它们全部撕毁 之所以吹捧艺术,就是为了炒作赚钱,赚不到钱就露出真面目。 就连大学男生能不能进女生宿舍的争吵,也可能演变成阶级罢工示威的政治运动。 而且我法国菜吃多了,我对毒药有了抵抗力。 我们可能都会一笑置之。 05 导演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回导演吧。 这是一个把形式感做到极致的导演,我们都知道。 但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还得从他的亲身经历中寻找。 我们可能会将电影视为第七艺术,但对于韦斯·安德森而言。 电影是他的个人品味。 而且这是一个兴趣、爱好、审美广泛的人…… 你可以和他一起学习如何穿衣、收纳、装饰、配色和造型。 他的代表作《盒子》系列就是把他身边收集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按照他的想法放在一期里,外观就像一个精致的盒子。 安德森也一样,电影就是他的盒子,用来装他所有的宝物,就像电影里的飞机(模型)其实有上下铺一样。 这种对电影独特的认知,让他从头到尾都沉浸在自己的表达中。 在他的电影中,美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无敌的。 举个例子。 《布达佩斯大饭店》。 古斯塔夫先生(拉尔夫·费因斯RalphFiennes饰)刚刚越狱,最令他不安的是玲忘记给他带香水。 女主阿加莎做的甜点,里面有越狱工具。 可长相实在是太可爱了,狱警不忍心把它剖开检查,因为那样会破坏它的美感。 但这里的美不只是外表。 还有无论风云变幻,时代更迭,人心所保留的善意和纯真。 这才是安德森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他对美的痴迷,总是伴随着淡淡的悲怆和叹息。 正如《布达佩斯》追忆二战前欧洲文明最后的辉煌。 《法兰西特派》回顾二战后平面媒体的黄金时代。 你可能认为他是在炫耀。 事实上,他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有这种感觉。 他用刻意的方式来掩饰他对这些东西的真正热爱。 所以当人们问他是否想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做出一些改变时,他的回答永远是: 我还是愿意坚持自己喜欢的。 他不惧一次次突破自我,挑战自我。 只是在好莱坞商业片席卷全球的时代,电影的商业和娱乐属性在一步步绑架艺术表达。 他的纯洁与倔强,会被人发现、被重视、被珍惜、被细心呵护。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大明星都愿意来客串,零片酬没有意义。 因为这个一生都在编织童话的人。 每个人对电影都有最初的热爱。 启发安德森创作《法兰西特派》的32部经典电影一览: 《那不勒斯的黄金》(维托里奥·德·西卡,1954年) 《布杜落水遇救记》(让·雷诺阿,1932) 《低下层》(让·雷诺阿,1936) 《他们使我成为亡命徒》(阿尔贝托·卡瓦尔坎蒂,1947年) 《城市大街》(鲁本·马尔莫里安,1931年) 《射杀钢琴师》(弗朗索瓦·特吕弗,1960) 《白夜》(卢奇诺·维斯康蒂,1957) 《舞会请帖》(朱利安·杜维维尔,1937年) 《大卫·格德尔》(朱利安·杜维维耶,1931) 《金钱不要碰》(雅克·贝克,1954年) 《中国姑娘》(让-吕克·戈达尔,1967) 《犯罪河岸》(亨利-乔治克鲁佐,1947) 《擒凶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6年) 《洞》(雅克·贝克,1960) 《男性,女性》(让-吕克·戈达尔,1966) 《我的舅舅》(雅克·塔蒂,1958) 《成功的滋味》(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1957年) 《金盔》(雅克·贝克,1952年) 《女友礼拜五》(霍华德·霍克斯,1940年) 《杀手住在21号》(亨利-乔治克鲁佐,1942) 《真相》(亨利-乔治克鲁佐,1960) 《法兰西特派》(路易斯·马勒,1963) 《公主艳史》(鲁本·马尔莫里安,1932年) 《画家与画-纽约艺术圈:1940-1970》(埃米尔·德·安东尼奥,1973年) 《游戏规则》(让·雷诺阿,1939) 《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 《怪房客》(罗曼·波兰斯基,1976) 《随心所欲》(让-吕克·戈达尔,1962) 《爱玛姑娘》(比利·怀尔德,1963年) 《旧爱新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81) 《红气球》(阿尔伯特·拉莫里斯,195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