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陕菜产业新媒体! 全球陕菜企业联盟发起者! 关中八大怪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关中人旧时常吃的一种烙烤性食物。不论离乡,还是居家。相较而言,关中西府人要比东府人更青睐此食。尤其是在凤翔、岐山、扶风、武功、乾县、长武、礼泉等平原县区,锅盔的身影须臾不离。其中,以扶风和武功的锅盔最大最厚。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锅盔比馒头更具面香味,谁家要是烙锅盔,在户外村道上,远远都能闻得出。在小孩子敏锐的味觉系统里,烙烤出的香味要比蒸的馍馍更诱人。所以,过一阵子,就会央求妈妈烙锅盔。 制作锅盔,通常是硬面,和面的时候,要按季节气候掌握水温。和面是个费力气的活儿,先是和成死面块,视情况往里加面,尽量水分要少,和面时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还要用杠子来压。办法是:在案板所靠的墙上掏一个圆孔,将压面的专用木棍套上,然后,人骑在杠子的一端,手腿相配合,不断碾轧面团,边折边压,压匀盘到,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这时,依然要视面的软硬程度加水或加面,不断揉压,直至面团光色滑润、柔韧筋道。当然,这是专业锅盔作坊里的办法,在家里制作锅盔,无需如此大动干戈。 小的锅盔,身形轻巧,较好制作,关中人将这种锅盔称为干粮。比如腊月时祭灶的干粮,便是如此。越厚的锅盔,烙起来难度自然就越大,在铁锅里烙锅盔,最怕的就是表皮焦灼。高手烙出的锅盔,不论多厚,一直熟透,表皮还总是呈微黄的面粉本色。其奥妙全在火候与面性的拿捏之中。旧时候,农村人烙锅盔,最好的燃料是薏子(小麦的外壳)或者麦草,一层层微洒,柔焰舔釜,锅内,则要不断翻动,并观察锅盔的成色,以免过火。至于锅盔什么时候熟透,可真是一门学问,薄的锅盔可以用筷子去扎,但是厚的,此法就用不着了,只能凭借累积的经验去判断。因此,锅盔制作工艺的精髓,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和面,二是火候。 旧时,西府人有个习惯,到羊肉馆子吃饭可以自带锅盔,于是,也便有了锅盔商贩就近售卖的现象。当然,泡馍馆子里的锅盔,也是专做锅盔生意的商户所作。西府人将厚厚的锅盔用大刀切成薄片,泖入热汤中,很是入味。 我所见过最大的锅盔,是在咸阳。2009年,咸阳市举办了首届中国面食文化节,武功县的倪家锅盔厂制作了一件巨无霸,一时引起轰动。这件大锅盔耗用27袋面粉,直径2.8米,厚度近2尺,烙烤用时两天半,中间火焰不熄,因为体型太大,翻馍只能借助倒链,实在是展示了关中人烙烤锅盔的超绝技艺。关中道上,最巧薄的锅盔也是在咸阳。这种锅盔类似于东府人所食的月牙饼,在炉子中烘烤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再加入腊汁肉,油津喷香,甚是诱人。 岐山的油酥锅盔远近闻名,直至今日,县城里卖锅盔的商贩随处可见,在不少的饭店里,辣椒面、岐山醋、油酥锅盔和菜籽油,都是岐山人特色食品的主打物。油酥锅盔也被当地人称为“文王锅盔”,并附会了文王带兵打仗时应急创造此食的故事。岐山油酥锅盔在和面时会加入盐、菜籽油、香料,烙烤时并上敷芝麻,小火烙烤,表皮微黄,以“干、酥、香、脆”为特色。 在周原一带,锅盔曾是百姓走亲访友相互馈赠的佳味,因其形似盾牌,也有护身之意。尤其对于男子而言,锅盔是过去人远行路上的安慰剂,也是劳力者果腹的充饥物。在家的时候,锅盔与汤饭相配,是过去百姓常吃的餐食。若是出门,背上锅盔,行路饿了,向人家借口水,也是简便凑效的一顿饭。 武功和扶风一带,旧时流传有这样的风俗,喜迁新居的人家要事先烙制锅盔,将其切片,在搬运家具物件的过程中,每遇见村人,则要热情相待,赠其一块锅盔,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感谢亲朋友邻的长期关照,二则沾点老户的阳气和厚意,使得入住的新居聚纳祥瑞。 现如今,饮食丰富,餐馆林立,农户们自己做锅盔的习惯已经淡化,因此转向了职业化的商户所为。如今,出于效率性的诉求,和面用机器,软柴火也改为炭火了,人的随机性经验,也被恒定的程序化所替代。不难理解,在工业化的时代里,不仅食物的制作已有些许改变,与之相关的风俗不少也已烟消云散,锅盔在百姓心念里那雪中送炭般的坚韧感,也被大大缩减。换句话说,现如今,在关中人的生活里,锅盔一食少了旧时的苦情和坚韧,多了些许的轻松和细致。 张西昌 2023年3月10日于禾曰食文社 END 作者 简介 张西昌,宝鸡扶风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中国民协《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研究专委会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兼秘书长、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青年学术委员、陕菜网智库特邀专家、宝鸡市西府老街餐饮顾问。 近年来,在工作之余,好于食文化写作。其文章立足实地调研,结合非遗保护思路,侧重生活美学的阐发,以民艺之眼去察观和体悟食物文化。2018年出版的《关中食话》一书,对关中地区的知名小吃和幽闭乡味予以了美学上的解读,受众甚广。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小陕推荐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End 编辑 | 骞哲 主编 | 安娜 图片 | 网络 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 法律顾问 | 刘陆训团队 |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指导单位: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省食品协会、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西安旅游协会、北京陕菜协会 联合运营: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学院、陕菜研究院、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陕菜文化研究会 战略合作:红餐网、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栏目、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中国精品酒店联盟、长三角紅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 合作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网络大V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