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2023-4-12 09:38|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134|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书香河南报业见行动自2015年开始到如今河南教师读书会周五阅读分享已经走过了389期2023周五阅读分享全新改版以专题阅读方式让阅读朝向更深处探索提升阅读和思考的深度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19 ...

书香河南报业见行动


自2015年开始到如今


河南教师读书会周五阅读分享


已经走过了389期


2023周五阅读分享全新改版


以专题阅读方式


让阅读朝向更深处探索


提升阅读和思考的深度


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也曾到访中国,见证了五四运动并与孙中山会面,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 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 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在阅读分享活动中,一系列触及本书灵魂的话题引人深思,针对有趣而深刻的话题,项目组成员全力以赴,现场交流内容深刻,氛围融洽,完成了合计1万多字的交流成果。


小师精编了这个月的主题阅读内容,与热爱这一主题的老师一起共享。


走近约翰·杜威


——书香河南河南教师读书会主题阅读2023年2月月度报告


时间:2023年2月


内容:戴伟芬的《杜威画传》,约翰·杜威、伊芙琳·杜威的《明日之学校》,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单中惠、王凤玉的《杜威在华教育讲演》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策划:


赵建岳(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


领读:


颜宝玲(郑州市霞飞路中学)


苏晓菊(禹州市褚河街道办事处阁街学校)


张秋侠(夏邑县实验中学)


孙改芝(商丘市示范区贾寨镇中学)


跟读:


张玉兰(永城市城关镇胜利中学)


武阳(汝南县留盆镇孙庄小学)


齐崇(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一中学)


马增信(山东省武城县实验中学)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01


河南教师读书会


“好书私享会”第 386 期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内:戴伟芬 《杜威画传》


时间:2023年2月3日


领读:颜宝玲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一:通过这本书,你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了哪些了解?


颜宝玲: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建构了一个综合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杜威的教育的思想,直击教育本质,论述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基本观点。


一、关于“教育即生活”


杜威对教育与生活辩证关系进行思考,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承认教育需要面向未来,但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必须基于现实的生活,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杜威从纵向的人类生长和横向的经验改造两个维度,诠释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纵向而言,“教育即生活”就是“教育即生长”,从横向来看,“教育即生活”,也就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


二、关于“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倡学校应该反映社会生活,打破与社会的隔离,成为社会的缩影。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得到必要的知识与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即社会”所说的“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经过简化、纯化、平衡化的社会。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三、关于“从做中学”


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也称为“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杜威的“从做中学”有以下内涵:“做”在教育而言即为活动,学校要以“兴趣”为导向,选择适合儿童的活动,提供能够“从做中学”的环境,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赵建岳:杜威的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经验论、民主主义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


对“经验”一词的理解是理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在杜威看来,“经验”是指人主动的尝试和结果之间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行动可能引起某种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尝试,这之间产生的连锁反应,便是“经验”。杜威对“经验”的含义的阐释给人们一种看待日常生活经验的哲学视野,帮助人们认识到经验中所蕴含的巨大教育价值以及实现这种价值的可能性。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个体和社会群体在这种改组和改造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向上生长之态势。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索,去构建生活的经验,体悟生命的真谛。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创造合适的环境,营造自由灵活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和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而不是“指挥家”。


具体的反思思维过程分为五步:暗示、问题、假设、推理和验证。胡适曾将杜威的思维,五步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杜威认为思维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目的,思维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教学活动与思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杜威主要从教学活动的五个方面,即活动、语言、观察、知识、讲课,探讨了思维训练和教学活动的关系。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张秋侠: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尤其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来的教育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了。所以,他才有了“教育即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理念,用以实现他“民有民治民享”(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


武阳:杜威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谈话、读书等,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


张玉兰: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亦称“反省思维”)是指反复地、持续地、严谨地对某个问题和疑惑进行假设和论证的深思过程。


在杜威看来,思维的产生是由于某种具体的事物引发和激起了某种困惑、迷乱或怀疑。然后,思考这种困惑、迷乱或或怀疑可能用到的解决方案。若当下没有现成的、可利用的解决方案,就须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以展开联想,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此时,就证明了以往的经验和事先学到的知识对联想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话题二: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你对杜威之于世界教育的影响有了怎样的了解和认识?


赵建岳:杜威对世界教育的影响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杜威的思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逐渐在实践中处于主流地位,一段时间后,受到批判和冷落,到了几十年后,其思想在其他教育思想流派的推动下,再次产生影响,重新走上历史舞台。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美国、日本、中国和苏联(当然,杜威的思想在苏联受到批判后,后来在苏联和俄罗斯的发展我们还不是很了解)。


第二种情况,杜威的思想在当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杜威被当地政府邀请进行访问,为改进当地教育及为其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建议与咨询。杜威在访问期间对当地的教育进行全面的考察后,提出了结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建议,之后,杜威的建议被采纳,当地的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渗透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这种情况发生在墨西哥和土耳其。


第三种情况,是杜威的思想在当地受到追捧,影响力逐渐扩大,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欧洲的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典、瑞士、西班牙、荷兰、挪威等国。后来通过著作的翻译和追随者的宣传,进入其他国家,如丹麦、芬兰、葡萄牙、希腊、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以色列等。


杜威的影响远及世界许多国家,其著作为世界各国广为翻译、解读。据杜威研究中心统计,从1900年到1967年间,他的著作被译成了35种文字,共出了327个版本,之后还有更多的版本推出。


我国教育家吴俊升教授高度评价了杜威在20世纪教育界的地位:“约翰·杜威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哲学家之一,就他的教育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的广泛深远意义来说,在他生活的那个社会的教育理论家中几乎没有人能同他是并驾齐驱的


张玉兰:说到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一定避不开陶行知教育思想。这个问题,就等于说是谈谈陶行知对杜威思想的“扬弃”与“超越”。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陶行知与杜威》一文中高度评价陶行知:“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武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传承自杜威,但是他对杜威思想的超越是伟大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学说,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张秋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如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具体举措,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具有智力参与的劳动实践等,都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扬。陶行知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齐崇: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试验探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教育之路。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02


河南教师读书会


“好书私享会”第 387 期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内容:约翰·杜威 伊芙琳·杜威 《明日之学校》


时间:2023年2月10日


领读:苏晓菊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一:通过读这本书,你认为《明日之学校》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中所写的到底是“今日之学校”还是“明日之学校”?


赵建岳:《明日之学校》是杜威和他的女儿伊芙林合著的一本书,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兴学校进行的革新所做的详细记述,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有机学校”、梅利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苏里大学初等学校、印第安纳和芝加哥的公立学校、纽约市普拉特小姐的游戏学校、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芝加哥帕克学校、沃特领导的印第安纳葛雷学校等。


杜威自己说,《明日之学校》并不是一本教育学,它不考察任何“体系”,而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做些说明。


本书所描述的那些学校是今日之学校是当时已经在美国现实社会中出现了的新型学校,是“今日之学校”。在杜威看来,他们是代表了新的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是学校应该有的样子,是他理想中的学校,所以称他们为“明日之学校”。


孙改芝:在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这不是一本教育学教科书,也不是学校教学新方法的说明……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一些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武阳: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孙改芝:所以,书中所列“今日之学校”,为“明日之学校”之楷模。


话题二:结合书中的论述,谈一谈你对“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解。


苏晓菊:“教育即自然发展”,要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赵建岳:杜威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的思想是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杜威在这本书中向我们系统展示了基于自然主义的学校课程如何架构。自然主义的教育不仅要用“自然物”进行教育,同时要通整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然发展协同。


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自然冲动,结合自然物的教育意义,实现儿童经验的更新和发展。


教育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杜威认为,学校要为儿童创造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孙改芝: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必然会忽视生长的过程。


张玉兰:杜威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青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卢梭认为,自然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倾向,因为这种能力和倾向在由于强制性的习惯和他人意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以前就已经存在。 如:1.特别注意儿童的身体器官和健康的需要。2.尊重身体的活动。3.关注儿童天赋各异的能力。


武阳:“教育的自然发展”让我想到“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利。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苏晓菊:学习本质上是人的生长,即和“自然发展”相同的一件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研究儿童在生长中需要什么,从而给他们什么,根据与生俱来的能力培养他们,而不应该根据成人所积累的知识,把这些强加给儿童。


杜威说:“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张玉兰: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要充分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的禀赋,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需要,还要调整为为孩子的未来考虑,真的是何其难呀。


武阳: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


话题三:结合《明日之学校》中的论述,谈一谈如何理解杜威“对教育和学校需要做出改良”的认识。


赵建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期间,形成了两种教育。一种是为了绅士、士君子的教育,即有闲阶级的教育,劳心者的教育,这种教育偏重于书本、动脑、静听,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另一种是劳苦大众的教育,即劳力者的教育。这种教育偏重于实用,以前多采用学徒制的形式。而学校最初的形成,采用的形式是适合于前一种教育的。


到了工业时代,教育面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育上要做出相应的变革,课堂要得到反映,所以教育的目的、学校的样式和课程都应该做出改良。


怎么改良呢?杜威的结论是,进行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运用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教育去改良社会。


通过书中的例子,杜威说明了学校变革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如教材(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紧密结合),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学生中心、生活情境、与社会和应用联系……),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从做中学、会运用来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和能力……),学校办学的方法(不按年龄分班、两校轮流上课制、测评的方法)等。


具体就是:要重视所有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的品质和能力。教学方法上要用运用自然的方法,“从做中学”,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用这些活动取代通常孤立的书本学习,以取得积极的道德效果。强调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狭隘的意义上看待兴趣,一味迎合儿童,把传统的教材裹上一层糖衣,而是提出问题,使他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本身将提供他坚持单调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杜威认为这是教育革新的方向。


张玉兰:杜威认为,没有学校能够为着教育的意图,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而反过来不会影响近邻的居民的。近邻环境不仅丰富学校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动力,还能增强给予社会的服务。即“对教育和学校做出改良”,就会助推社会的改良。如:瓦伦丁先生的学校,学生全是黑人,瓦伦丁先生并不着力于“种族问题”,他努力改变的是:弥补学生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能为较好的前途做准备的机会;提供大量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和娱乐;以及务必使学校的工作为改善周围的环境迅速作出反应。这使得学校本来的脏乱差、旷课、打架等有极大的好转,其兴办的“烹调班、制鞋科、成衣铺、家政课、储蓄银行”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教育,也得到了在社会发展的机会,同时对学校附近地区家庭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使学校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非常必要。这是我在阅读时印象最深的一点,也是能够跟目前自己所身处的教育环境相联系的重要的一点。


孙改芝:让学生养成一种能把他们所获得的有限知识和生活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的习惯,并获得把有限的人类活动区域与这种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依赖的各种科学原理结合起来的能力。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03


河南教师读书会


“好书私享会”第 388 期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内容: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


时间:2023年2月17日


领读:张秋侠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一:杜威认为学校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张秋侠:杜威说:“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成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徐小艳:学校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带动学校前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赵建岳:强调教育对改良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张秋侠:是的。社会通过学校(教育)把蒙昧的和似乎异己的人改造成为它自己的资源和理想的健全的托管者,用以实现社会的发展。


社会通过学校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完善,逐步朝向理想社会。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二:为什么学校能实现改造社会这一目的?


张秋侠:教育要在环境中发挥作用,学校是教育的环境。杜威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


在社会情境中促进人的发展。当然这种情境是经过过滤简化有益的理想色彩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促进人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个人修养提升了,同时,让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在杜威看来,教育既是为着个人,更是为着社会的。学校为了社会发展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的社会效能的文化修养的颇多因素都得到了补充,实现了人的和谐发展。


赵建岳:杜威认为学校是雏形的社会。学校是经过选择了的社会环境。


张秋侠: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吗?


赵建岳:按杜威的意思,不是的。学校比社会更纯净。


张秋侠:学校不是社会的缩影,因为成人的社会过于复杂,学校是简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是庞杂的,学校须是经过组织而条理化的;成人的世界是良莠不齐的,学校须是经过滤清和优选的;成人的社会中含有冲击和偏颇,学校必须是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的。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总之,学校是经过简化、净化、平衡的特殊环境,唯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教育才得以实现。


话题三: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赵建岳:杜威提出的理想学校用三个图形表示了出来。这三个图形在书中都有。从杜威设计的图形来看,学校要与家庭、商业机构、公园、乡村、大学、技术研究机构等紧密相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受他们(社会)的影响、制约,又反作用于他们(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的早期经验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又可以有效地运用于社会,从而自然地完成了社会要求,实现了集体经验的个人心理化过程,儿童具有了对社会的一种明智积极的态度,有了创造性的建设性的行动能力,实现了儿童生长的目的,于是传统学校制度中的隔离也消除了。


张秋侠:杜威说:“在这种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了压倒一切的目标。促进儿童生长所需的一切媒介都集中在那里。学习?肯定要学习,但生活是首要的,学习是通过这种生活并与之联系起来进行的。” 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服务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这样的学校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只有儿童提供标准,一切科目都处于从属地位,是儿童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工具。它们需以服务于儿童生长的各种需求来衡量其价值。学校就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乐园了。


具体办法就是把学校安排成和与儿童生活生长的环境,叫儿童生活生长于其中,借此扩充经验的数量和提高经验的效用。很明显,儿童理想的学校不是书斋或学府,乃是快乐的生活园地。


为此,杜威提出“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来说,学校要安排种种作业,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饪等,把基本的人类事务引进学校,作为学校的教材。


否则,如果不从生活经验而选择教学内容,以至于把专家注重的高深知识交给儿童,儿童不需要,不理解,不喜欢,必然是上一堂课等于受一次苦役。


话题四:杜威为什么坚持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这种观点?


张秋侠: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叫儿童感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才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


杜威认为,儿童在教室里静坐、听讲、知识被机械注入,不能激发儿童自动求知的本性,教师却强迫他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那样愚蠢。


传统教育中那种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脱离儿童的需要,使儿童缺乏学习的动机,必然要用外力强制,或以糖衣炮弹的手法诱使儿童就范。如果以参加现实生活为媒介,叫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儿童不但兴趣盎然,而且能活学活用。


话题五:杜威为什么坚持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这种观点?


赵建岳:杜威指出,没有比传统学校制度中的浪费更可怕,更严重的,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金钱的浪费和物力的浪费。这些因素是要考虑的,但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


杜威认为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学校方面,杜威把学校体制分为八个部分,它们分别产生于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因其产生的背景、目的、重点乃至形式和方式均不相同,传统体制只不过硬把它们拼凑在了一起。这种形式上的一体化并不能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衔接上的重叠、目标上的重复、方式方法上的冲突,学科、课程、教材编写中的矛盾现象更为突出,往往各自为政,成为一种完全拼凑起来的大杂烩。作为保障教育的统一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行政管理依然是问题重重,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儿童方面,杜威认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儿童经验的浪费。儿童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许多可贵的、有利于生长的实际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在传统学校中却可悲地被置于受忽视的地位,不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甚至白白浪费掉。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充其量不过是记住了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死板的无用的知识。


杜威把学校浪费的原因归结为“隔离”:学校与现实的隔离、学校制度间各部分的隔离、儿童与社会实践的隔离。这三方面的问题互相交错,形成了浪费了客观因素。


张秋侠:是的,关键词:隔离,撕裂,不是一个完整的一以贯之的整体,而对象却是儿童活生生的生命,一个完整的个体。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04


河南教师读书会


“好书私享会 ” 第 389 期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内容: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


时间:2023年2月24日


领读:孙改芝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一:关于“为什么要有教育”“为什么要有教育哲学”这两个问题,杜威是如何来阐述的?你对于这两个问题有何认识或补充?


孙改芝:杜威认为,教育所以不可少的缘故,是因为“生”与“死”两件事。人类当生下来的时候,不能独立,必须依靠他人,所以有赖于教育;因为人有死亡这一件事,也非有教育把他的经验和知识传之子孙不可。


赵建岳:“为什么要有教育”,杜威说得浅显易懂。有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有生死,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为了个体的生长和发展,从集体的层面上来讲教育事关族群、国家的存在和发展。


武阳:为什么要有教育?我想应该有两个方面,首先,个人方面,教育是为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其次,是社会方面,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


孙改芝:下面,再来说一下“为什么要有教育哲学”这一问题。教育哲学就是要使人知道所以然的缘故,并指挥人去实行不务盲从、不沿习惯的教育。


对于“为什么要有教育哲学”这个问题,杜威没有正面来作答,他指导我们从反面看。他说,倘使人类没有教育哲学,对于教育事业必定不去研究、不去思想,但看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从前怎么教,现在也怎么教;或学他人的时髦,或由自己的喜欢,成一种循环的、无进步的教育。这就是没有教育学说的流弊。因此,我们并不是说教育哲学万不可少,不过是说它很重要。


赵建岳:教育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用杜威在演讲中的话说,教育哲学的作用,一是指挥教育,二是改造教育。指挥、引导我们按既定的方针,达到我们希望的目的。


张玉兰:教育哲学就是助力教育做批判性考察的。如果没有教育哲学,教育必养成一种阶级教育,其结果将渐渐趋向于保守古训和文字的方面,最终使学校渐成独立的机关,与社会不生关系;有了教育哲学,就可以指挥教育、改造教育。


赵建岳:教育哲学关注的是“教育是什么?人是什么?学生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到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师等。我觉得对于一个教师来讲,教育哲学就相当于他的教育观。


武阳:教育是实践,哲学是思想,教育哲学指挥教育,改造教育。


话题二: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利用经验而获得圆满的结果。那么,具体来说,经验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你是如何在教育中来引导学生运用日常经验的?


孙改芝:杜威指出,教育有两种:一是学校教育,二是校外教育,也就是学生的日用生活之事,是由个人经验而形成的。因此说,学习即经验,经验即学习,学习与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接着,杜威又举例进行具体的说明。他说,婴儿未入校时,其天然活动与外界相接,所受因果往复之经验,即天然之教育也。故小儿1岁至3岁所受之教育至多,盖其与外界所接触至多故也。非惟小儿为然也,经商者筹划盈亏,即于经验中得教育也;至于学校教育,亦必因校外之教育而利导之,始克奏效。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必然不能与他们在校外的生活体验相分离。因此说,老师要施以有效的教育,必须要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张玉兰:杜威指出,教育就是利用经验而获得圆满的结果。具体来说,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新教材与旧经验的融合”,教育若能根据学生经验而推广,其产生结果有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对自身有真正利益的价值;其次,学校与社会可以相联系;再次,能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得到知识。


研读杜威,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杜威的教育观立足点就在于经验,他要求教育者从经验生活中挑选适宜学生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并在理智的指导下,明智地安排种种社会关系,以确定实现目的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话题三:杜威认为,品格养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谓品格问题,即德育问题。那么,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杜威关于学生的品格养成的思想对于我们日常的德育工作有何启发?


孙改芝: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来开展德育工作呢?


杜威在书中写到了这样一种做法:吾美从前有一讲求德育之方法,即于习字帖后,以美好之纸附格言于其上,使学生每日照习之,期以此求德育之进步。


作为教师,我们是能够想象这种德育之法的效果的。关于某一类主题的格言警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是会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但这对于德育工作来说,收效却是甚微的。


杜威在书中这样表述:“道德为活用的、为现实的,非种种呆格言所能适用的,必以社会良好习惯,使于无形中与学生为体合,而后学生自有一种良好品格。盖良好品格,应以良好习惯养成之,非纸上格言所能养成之也。因记许多之道德名词虽容易,而欲使之实在施用于社会则甚难。”


“故必须将道德消纳于各科之中,使无往而不在,不直接教导之而间接教导之,不有意教导之而无意教导之。盖道德本非直接有意所能养成,必须于间接无意之中,灌输一种无形的德育,使学生有一种极自然的道德观念,而后彼于阅有系统的道德书及各种纸上格言时,始能如水乳交融也。”


德育是体现在各门科目的教学中的,甚至也体现在老师们的言谈举止的诸多细节中,它是对学生的一种无意的无形的影响。


赵建岳:也就是杜威说的“德育无处不在”。


张玉兰:杜威告诉我们,德育精神无往不在,若以德育为独立学科教授,将无甚效果。必须将道德消纳于各科之中,使无往不在,不直接教导之而间接教导之,不有意教导之而无意教导之。


但是,我们当下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二则德育方法单一,“灌输”式教育甚嚣尘上,活动、实践甚少,德育资源有待挖掘。


我认为,要想达成德育之目的,必须要先更新教师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开展的方法;再多方面深度挖掘德育资源,注重隐形渗透、潜移默化;并能在一切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价值。


赵建岳:这一部分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杜威把道德分为被动的道德和自动的道德。杜威更看重的是自动的道德,就是创造的、冒险的、建设的能力,亦即是公民自己负责的能力。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颜宝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理论,都直击教育本质——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师是什么?课程是什么……于我而言,这次共读杜威,只是打开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一扇窗;同时,研究杜威,关键要让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自己的课堂落地、生根、发芽,乃至蓬勃起来。


孙改芝:阅读杜威的著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但通过本月的专题项目的跟读,我感觉收获还是非常大的。杜威认为,经验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理解教育著作中的思想,老师个人的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10多年前,我开始接触杜威的书,但直到最近,我才感觉自己读出了一点儿感觉。这一方面是因为有阅读团队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与自己有了更长的教学经历和更多的教学感悟有着关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以及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们本月共读的书目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然,要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践行他的教育理念,不仅要继续深入研读他的著作,更重要的是,还要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并不断反思和总结。


武阳:最初认识杜威是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只是机械地背一些知识点。这次借“读书会”之东风,让我对杜威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杜威的教育理念虽已过百年,现在读起来依然能让人耳目一新,心潮澎湃。诚如胡适先生所言:“杜威先生虽去,他的影响永远存在,将来还要开更灿烂的花,结更丰盛的果。”


张玉兰:我的二月可以这样概括“遇见读书会——挑战杜威——收获改变”。偶遇河南教师读书会,遂申请加入,咨询规则,选择跟读,夙兴夜寐。跟着领读老师,依据导读题写“杜威读后感”系列文章20篇,3万6千多字。读杜威不断刷新着我的认知:反思性思维、学生与课程、经验与教育、浪费生命、教师责任等等。最主要我收获的不只是新的概念,更有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改进。短短一个月,我的思维逐渐打开,我的格局慢慢提升,我的能量正在增加,我的课堂已经改变。


张秋侠: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理解了杜威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起点、为中心、为目的,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并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习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齐崇:非常有幸跟随河南教师读书会的老师们共读杜威。参加工作至今27年,我一直带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各种体验活动,通过读这几本书,我产生的思考是如何让重复性的活动提升层级,让学生的成长拾级而上。我从《杜威画传》“实用主义经验论”部分汲取教育理念,通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思考、行动和结果深度连接。开学仪式年年搞,再难出新意,这次我让学生设计方案,安排流程,学生积极主动,在被肯定中愉快完成任务,活动也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如若我把个人想法强加,忽视孩子的经验,恐怕效果会打折扣。我非常认同杜威的教育主张,也愿意在教育经典的引领下进行实践和反思。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苏晓菊: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急。学习杜威,让我们的心态会更平和。杜威先生启示我们: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够学习什么?


赵建岳:为期一个月的“走近约翰·杜威”的专项阅读活动结束了,但我们对约翰·杜威的阅读肯定还并没有结束。一个月的专项阅读可能使我们对杜威的教育思想有了一个粗线条的了解,真正的理解杜威,让杜威的思想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还需要我们对杜威做更深入的阅读和领悟。愿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点,把对杜威的深入研读持续下去。






杜威是20世纪美国影响极大的教育家,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正处在转型时期,我们应重新审视和学习杜威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消除其谬误,吸纳其精华。


通过参与到项目中的老师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杜威有着教育家所特有的洞察力和哲人的智慧,他批判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合乎社会生活、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重视在活动中学习等许多积极的主张,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杜威的教育论述对我们的教育功能观、关注点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


只有将一本书、一个人读薄、读透,才能够真正为己所用,造福学生。

杜威,被这群河南老师读透了?!


河南教师读书会


每周五分享与您相约


3月


我们一起共读王荣生


约起来吧


推荐阅读:


避免走错路!教师个性化的成长道路如何探索?


如何对抗“开学综合征”,让学生尽快适应返校生活?


2023年,河南教师教育工作这样干!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一起阅读,丰盈世界↓↓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