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卡帕 文 | 介默君 战地记者和其他穿军装的人有什么不同?战地记者比士兵能得到更多的美酒,更多姑娘,更好的报酬,以及比普通士兵更多的自由,自由的选择进攻的地点,并被允许做一个胆小鬼且不被处决,这是对战地记者的折磨。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他能够把它押在这一匹马上或者那一匹马上,也能够在最后一刻把它收回自己的口袋。。(卡帕言) 几天前去cng的图书室无意中瞥见一本卡帕著的《失焦》,翻了几页发现是这个家伙写的战地日记。然后觉得新颖就借来读,书不厚,晚上睡觉前断断续续的读了两三天就读完了。卡帕这个家伙才在我的脑子里逐步平面起来起来。之前我对罗伯特卡帕的印象仅仅知道他是所谓的世界上最巨大的战地记者还有他那句话“假如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就看过一两张我倒是未觉得有多好。我一向以为那是相似于快照普通的照片,毫无技术性可言(听说跟他一同树立马格南的那个布勒松也不太喜欢他的照片,所以他们在一同只谈生活不谈摄影,怕起争论吧?)。 往常我觉得此君是个牛逼人物了。 我兴味挺多也挺杂,最最重要的是我对一切机械的东西很痴迷,好比我喜欢枪械所以很希冀能阅历一场战争。我之前就想过一个事儿,假如我不是独生子,假如我死了有人给我妈养老,其实做个战地摄影师也挺好玩儿的,看着血肉横飞枪林弹雨是件很男人的事儿。不外我是个特别特别没种的家伙。听到弹片划过空气的金属声音和其他断胳膊少腿的人在我身边不时嗟叹也挺让我受不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我完整想象不到我在战场会是什么样儿,估量会吓得尿裤子吧。 天性爱冒险的卡帕不同,他四十一年的生命阅历了五场战争,战争中成名,战争中终了。在世界摄影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消片刻便匆匆分开了这个世界。我估量他假如挺得时间久一些,留下只言片语的遗言,肯定跟巴顿那句名言差未几:“狗娘养的战争”。 卡帕,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出生的时分左手有六根手指头。原名安德烈弗莱德曼,卡帕是他笔名。 挺逗的一件事儿是当年他还是一个一名不文的摄影喜好者的时分,跟个叫葛尔德·达娜的女子谈恋爱。葛尔德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个大忽悠,以子虚乌有的阅历杜撰出一个“美国摄影巨匠卡帕”的名字,而自己是卡帕的经纪人。然后拿他拍的照片去杂志社跟编辑忽悠说:这是著名摄影师卡帕的作品。幸而那个年代没有因特网这玩意儿,编辑居然信了,结果以普通摄影师照片价钱的五倍兜售进来,加上此君自身就是个才气横溢的摄影师,后话是安德烈一夜成名。脏兮兮的小伙子从此改名罗伯特·卡帕,走路匆忙,像有什么大事急需他去处置。被人称作“好运卡帕”的笑容面孔好运不时,终身总是逢凶化吉,历来不缺工作却也总穷的付不起房租……他挎着葛尔德奔赴西班牙内战,葛尔德却在西班牙内战中被坦克车碾死,从此伤心欲绝的卡帕终身未娶。 葛尔德与卡帕 此君人生阅历复杂得很:“美国记者现世,匈牙利出生、德国上学、法国营生、西班牙内战知名、北非跳伞、诺曼底登陆、在法国和英格丽·褒曼恋爱、参与美国籍、在日本上班、在越南被地雷炸死、埋在纽约阿玛沃克的教友派公墓……终身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他的照片不见得有多好,这个世界上,摄影家常常分两种,一种是照片拍的好的。一种是人生阅历丰厚的。卡帕在我看来属于后者。看他的照片,没有一张焦点是真实的,没有一张是锱铢必较的构图的,但是看他的战地照片,却能感遭到战场的氛围,似乎能听到子弹在耳边划过的尖利声音,炮弹在身边爆炸的大地震颤。由于那是卡帕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诺曼底登陆》这张照片,照片素质相当差劲,含糊不清,完整没有思索构图,光圈,快门。但那是他跟随e连(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兄弟连》那支部队)冒着梳篦一样的子弹第一批冲上海滩换来的。听说,每个男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冒险的血液,这种血液会刺激大脑传输给肾上腺,分泌让人感到亢奋的肾上腺素,而这种亢奋则是会上瘾的,好像喝酒抽烟的人有酒瘾烟瘾一样。促使着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战场去。所以,卡帕总是跟随士兵一往无前出往常前线——西班牙弗朗哥政府大行其道的时分他在西班牙拍摄了《战士之死》,中国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分他在西安与上海拍了宋美龄与蒋介石,巴顿将军的铁甲驰骋在北非的时分,他跳伞进入北非拍巴顿将军,英美联军开辟第二战场的D日他在奥马哈海滩拍《诺曼底登陆》——对拍摄对战争几近猖獗他总是力图“要在正确的时间,出往常正确的地点”。 那个年代的战地记者跟往常的战地记者不同,那个年代没有自动相机,一卷胶片只需三十六张,无法像冲锋枪一样的连拍,没有变焦镜头,长焦镜头很少且昂贵,所以卡帕不可能像往常的战地记者一样,慢悠悠的吃完早饭,点根儿烟装上一支400MM的镜头有说有笑地坐着军人护送的防弹汽车赶到战场在保险距离以外用相机的连拍功用拍一堆照片然后回来选择。卡帕的相机是两台康泰时旁轴相机加50MM镜头,有人评论他是“没有枪支带着相机的第一梯队”。不懂摄影的朋友能想象到50MM是多近么?50MM大约是人的视角,就是你浪漫的烛光晚餐时跟你女朋友的距离。以此换来这些照片,有什么理由不称他为摄影巨匠? 卡帕与海明威私交甚好,是海明威的干儿子,海明威说他是这个世界为数未几的真爷们儿。 当然,卡帕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性格多变有些孩子气,生活习气怪异,自私敏感而神经质。他酗酒,特别喜欢烈酒,见了酒好像蚊子见了血。在他的回想录里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画他每次跟随美军新占领一个中央的时分,第一个找寻的东西必是酒窖。豪饮各种美酒用左摇右晃醉醺醺的体态来享用胜利。还由于酗酒而耽搁了不少事儿。 他好赌,却逢赌必输,他跟美军学会了“大海里的一口唾沫”,“棒球”,“红狗”等各种扑克牌游戏。每次牌桌上输的精光却乐此不疲。 他没有经济头脑,每次拿到杂志社的拍摄定金就开端各种出入奢华餐厅,酒吧与赌桌把钱花掉,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工作却总是入不敷出。海明威的老婆说他是“行在路上总是有钱花,一安定下来却总是穷困潦倒。” 他私生活紊乱,终身中的女人无数,跟大名鼎鼎的英格丽褒曼谈恋爱,但却到死那天不时没有结婚。 他让人摸不透,喜欢偷书,事实上只需英文的东西他都偷。在浴缸里一泡就是一天,一次霸占了一个朋友家的浴缸看小说,朋友忍无可忍,逼的以拍裸照要挟才不得已终止了自己的行为。 至少,他是个聪明心爱的人,是吧? 卡帕是个杂种。 卡帕最终死于越南的一颗地雷上面——输在了一场小的不能再小的赌局上面,他在那一刻,并没有把自己的赌注从牌桌上收回,孤注一掷地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牌桌上。这个老不正派的家伙踩到地雷还不忘拍一张照片。我置信阅历过五次战争的卡帕绝对比任何人都痛恨战争,他怀着人文关怀在揭露战争,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相机里的一格格底片,想经过自己的照片让更多人看到战争的残酷与操蛋,不想让后人再卷入这个该死的泥潭中来。他以一种穷凶极恶的心态通知世人,他曾说过:战地记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失业。 日本切腹文化有个种类叫“谏腹”,就是以切腹谏告世人不要犯错误。而战地记者死在战场是最好的结局,也是最有力的谏言 卡帕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却从未有过一场全面回想卡帕影像的展览。 侥幸的是,这样的遗憾在玛格南迎来70周年之际,终于将被填补。 8月14日下午,“聚焦与失焦——罗伯特·卡帕影像回想展”作为2017国际城区影像节(IUIF)的首场专题大展,将在深圳开幕。展览由大乾艺术机构和玛格南分离举行,美国独立文化历史学家理查德·维兰(Richard Whelan)及大乾艺术分离开创人、中国摄影记者联盟发起人单增辉分离策展。 展览在深圳大学美术馆举行,将持续至9月5日。这也是自2016年大乾艺术将玛格南初次以整体名义引入中国后,玛格南第二次以官方名义在中国举行的展览。 全面解析,卡帕终身的传奇影像 卡帕终身报道过五场大战: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阿以战争,和越南抗法战争。 这些穿越在展览11个篇章,全面呈现卡帕终身传奇的影像(1932-1954年), 见证他以生命做赌注,亲历战争的第一次现场,正视战争的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卡帕的中国影像,也将与我们见面。 1938年,卡帕奔赴武汉、徐州、郑州、广州等地,亲临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花园口决堤。这些可贵的中国瞬间,呈现近80年前那场熄灭全国的烽烟,以及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状态。 Robert Capa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而且,一些巨大艺术家的密切瞬间,也会来到现场。 在他的镜头面前,这些留载史册的艺术家们,走下神坛,像孩子一样纯真,与卡帕嬉闹、对视、说话。这是他们不为人知的一刻,同时,也是罗伯特·卡帕最真实的一面。 Robert Capa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hy / Magnum Photos 原始文献,与卡帕零距离接触 此外,一批原始文献也将在现场呈现,包含多期《LIFE》杂志原本,多部关于卡帕的纪录片和录音,从文字,到影像,再到录音,全方位的接触一位真实的卡帕。 其中,这些《LIFE》杂志,见证了卡帕的辉煌瞬间,特别是他第一次拍摄的彩色相片,而这是在中国拍摄。 卡帕于汉口拍摄的彩色照片,刊登于1938年10月《LIFE》杂志 更震动的,可能要数原始纪录片和音频,好比: 一部8毫米胶片的原始纪录片,带你穿越73年的时光,与二战盟军还有卡帕一同登陆诺曼底。 唯逐一段现存的卡帕音频,卡帕亲口与你诉说他拍摄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与玛格南,巨匠导览和讲座 展览期间,还将举行两场“我与玛格南”为主题的现场导览活动。 玛格南摄影师莫伊塞斯·萨曼(Moises Saman)和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师杨延康将为观众进行解说。 此外,两场巨匠讲座也会展开。 8月30日,深圳中心书城,萨曼与杨延康的对谈。 9月5日,深圳中心书城,玛格南展览总监、图片编辑安德里娅·侯泽尔(Andrea Holzherr)。 (以上内容得到原作者介默君、单增辉和大乾艺术受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