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本号于29日摘编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世界科技强国”这一严重战略决策,而精心组织出版的《科技强国树立之路:中国与世界》中白春礼院士写的序文。从本期起,本号将继续分别从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延展途径、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严重创新范畴三个篇章当选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度强。近代以来的几次科技反动,引发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调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抢抓机遇,相继崛起成为典型的世界科技强国。这些国度都因时而动、量体裁衣,探求构成了各具特征的科技强国树立和延展道路。俄罗斯的延展更为迂回复杂,在剧变中继承了苏联的主要科技基础和创新资源,至今仍具有相当完好的科技创新实力。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本篇回想了世界科技强国的延展进程与演进史,特别是选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对我国有学习自创价值的6个国度,研讨了其科技延展进程,重点梳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国度科技战略的变更,解读了其现行国度创渎体系的构成和特性,并剖析总结了其胜利经验和失误经验,旨在为我国树立科技强国提供参考和自创。 历史大潮浩浩汤汤,人类社会延展至今已阅历了两次科学反动、三次技术反动及由此引发的三次工业反动的洗礼。一批科技昌盛、国力强大的世界科技强国先后应运而生,各领风骚。它们都曾经是世界科学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主导或引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反动或技术反动,成为历次工业反动的倡导者、中心力气和主要受益者。 回想世界科技强国的延展演进进程,总体呈现以下规律:从树立内涵来看,科学、技术、产业三者之间逐步从相对分立延展到相互促进直至融合并进,而作为科技强国标记的世界科学中心也逐步演化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从创新主体来看,能够分为个体发现与发明、建制化科技力气主导的系统性创新、全社会协同创新3个主要阶段;从延展驱动力来看,阅历了兴味驱动为主、生产力延展与扩张为主导、可持续延展的请求,以及处置人类面临共同应战的牵引等不同延展时期;从国度治文科技与创新的方式来看,先后采取了政府不干预、组织制定规则与制度体系、直接介入、实施战略引导和组织实施等有针对性的战略。这其中,科学研讨为技术创新不时提供新的思想基础和措施,是触发下一代工业反动的本源。随同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时延展,世界科技强国的格局也处于不时延展和演进之中(图1-1)。 图1-1 科技反动、工业反动与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进程[1] 一 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科学反动、技术反动、工业反动相对并行延展,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科技强国,法国继而进入科技强国之列 早在14-1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了人文主义和宽容探求的社会氛围,为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延展扫清了障碍,并发明了有利的条件。其后,近代唯物论和科学归结法等兴起,激起了人类对谬误、学问和科学规律的矢志探求,并以艾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奠定了近现代科学的基础和基本范式。在此过程中,17-18世纪,英国、法国成为代表性的世界科学中心。 01 系统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学科细分延展,构成多元化的科学中心 近现代科学是在反动的社会环境中降生的,在崇尚理性和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潮指导下,近代科学先驱突破神学对人类思想的约束,不时探求自然,构成了追求和捍卫谬误的科学文化。“日心说”“血液循环理论”等一系列开创性严重成果开启了近代自然科学争取独立的序幕,极大地改动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科学巨匠和科学成果首先汇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使其成为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2-4]。尔后,科学在阐释天体、运动、生命、物质、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和规律方面取得庞大胜利,剖析工具(数学)和观测装置不时延展,科学活动开端分门别类,逐步分化构成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最终构成了以实验察看、归结总结、理论剖析为主线的科学研讨范式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英国的艾萨克·牛顿在伽利略·伽利莱、约翰尼斯·开普勒、克里斯第安·惠更斯等的研讨基础上,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将第一次科学反动推向高潮。法国的勒内·笛卡儿创建了解析几何学,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推行了“化学反动”,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集天膂力学之大成。德国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独立于艾萨克·牛顿,创建了微积分理论。英国、法国、德国也由此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5-8]。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现象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又称为汤浅现象。这一概念最早出往常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一书序文中。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和中国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采用计量统计措施,剖析论证了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并给出了定量化描画:一个国度的科学成果数量占全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能够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成果占比超越25%所持续的时间称为科学兴隆期,平均值为80年。汤浅光朝将历史上的5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次第划分为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定量规范、数据基础、影响要素及与世界经济中心、世界制造中心等的关系等还存在一定争议,对现象的了解也在延展变更之中。 02 集群式技术发明带来生产力的进步,英国引爆第一次工业反动 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不时随同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时延展。18世纪,飞梭、珍妮机等纺织机械工具的改造,拉开了近代第一次技术反动的序幕。到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普遍应用为标记,集群化的创新将技术反动推向高潮[9],构成了以蒸汽动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机械替代手工劳动带来生产力的庞大改造和飞跃,直接引爆了第一次工业反动。动力设备的持续改造和延展也促使机械制造、采矿、冶金、交通运输等范畴涌现出一系列以蒸汽为动力的加工机床和曳运、凿掘机械。特别是蒸汽机车、蒸汽船的呈现,极大地进步了运输效率,拓宽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各类资源的活动与分配。随着机械化进程的不时加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工业反动也随同着生产技术的传播、先进机械的流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动,扩展至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度,并开端影响北美。 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大多是渐进式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工匠技艺的积聚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改进,科学理论并没有直接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指导[10],因而第一次技术反动和工业反动与科学延展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例如,蒸汽机就是在生产需求的直接推进和生产理论的长期孕育下产生的。但假如没有第一次科学反动开辟的科学改造思想和构成的科学研讨氛围,或许就不会有技术反动的呈现。而英国正是仰仗其作为第一次技术反动和工业反动的发源地的优势,疾速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强国。 03 科学研讨活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逐步完成组织化、制度化、职业化 16-17世纪,科学家之间自发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催生了一批科学社团,科学活动开端组织化。意大利猞猁学院(1603年)、英国皇家学会(1662年)、法国皇家科学院(1666年)、德国柏林科学院(1700年)分别汇集了伽利略·伽利莱、艾萨克·牛顿、皮埃尔·德·费马、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等科学巨匠。固然早期英国皇家学会并未得到“政府”的直接资助[11],但其成立标记着科学活动的价值开端遭到认同。1795年,法国拿破仑政府创建法兰西科学院(前身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直接给予引导和资助,以“进步法国的科学才干并使之与政府机器嵌合起来”[12]。科学家在法兰西科学院内进行小范围的集体研讨,并制度化地培育学生,科研活动开端呈现职业化。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全称为伦敦皇家自然学问促进学会,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为长久且从未中缀运转的科学学会之一。 它的前身是“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学者自发汇集到学会中,经过茶话座谈或书信往来,交流科研成果和想法,并不定期举行科学讨论会。1660年11月,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在格雷山姆学院召开会议,倡议树立一个新的学会,以促进物理和数学学问的增长与延展,并拟出了第一批41名会员名单。1662年,学会得到英国皇室正式批准,改名为“皇家学会”,贯彻弗朗西斯·培根的学术思想,以促进自然学问为目标。 初期,英国皇家学会属于独立的民间科学组织,并未得到英国皇室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和富商资助。1850年,英国国会第一次投票同意给予皇家学会拨款,资助科学研讨。 这一时期,科学团体、科学院是科学研讨活动的中心,其组织方式从较为涣散的社团逐步延展演化为制度化、职业化的小范围科研机构。而此时欧洲的大多数大学经院哲学氛围依然浓厚,对自然科学研讨还处于逐步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 二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技术创新依赖科学理论学问,科学与技术逐步融合,德国、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反动,参与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自19世纪50-60年代起,随着电磁学、热力学、化学等研讨的推进,呈现了电解、电热、电声、电光源等一系列崭新的技术范畴,促进构成了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内燃机、新通讯手段及化学工业为主要标记的工业技术体系。德国、美国率先发起了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标记的第二次技术反动,并疾速扩展到英国、法国等国度。历史资料表明,到190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工业产值,已占全世界工业产值的72%[13]。在亚洲,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完成资本主义变革,跟上了第二次工业反动的步伐,崛起并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与第一次工业反动主要限于英国、绝大多数科技成果均由英国发明所不同,第二次工业反动具有新技术应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新特性,且呈现参与各国相互竞争、互促共进的局面。在此进程中,这些国度先后树立并延展构成了先进的科技创渎体系,促使科学、技术、产业积极互动、交叉融合,现代科技强国的科学基础、战略牵引、延展方式、动力机制、科技管理与社会环境等日益明晰。 01 科学理论学问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了工业反动 19世纪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经典科学的各个门类相继趋于成熟,逐步树立起了紧密的自然科学体系。物理学、生物学、天文与地球科学等学科理论不时延展,光学、磁学、热力学、化学等新兴学科和应用科学不时涌现。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理论是人类发明电动机、发电机、电报、电话等的科学理论基础,也赋予了第二次工业反动典型的电气化特征。燃料与空气进行混兼并熄灭以获取动力的概念,为发明内燃机提供了基本原理途径。元素周期表、气体化合体积定律、氧化学说、碳氢剖析法、有机化学等化学理论,支撑了化学工业的树立。 02 科学成就支撑电力内燃机技术反动,德国、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反动 与第一次工业反动不同,第二次工业反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重要互动关系,学问发明、技术发明、技术商业化构成了较为完好的链条。在工业化进程中,控制先进科学技术并疾速商业化的国度,便占领了完成经济延展及国度强大的先机。 德国依托电力、内燃机技术及化学工业的疾速崛起,树立了强大的电力、汽车、发起机、化学、钢铁、煤炭等工业体系,经济实力逐步超越英国[13][14]。 美国基于电力技术发明及电力工业体系的疾速兴起,完成了经济起飞和赶超。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13]。 英国固然是第一次工业反动的发起国,但在第二次工业反动期间,却因现有工业体系的惯性和庞大的改造成本,招致缺乏技术创新动力而被美国、德国赶超。法国因受普法战争落败的影响,失去了引领第二次工业反动的历史机遇。 03 构成了植根于工业应用的技术发明方式 在第二次工业反动中,技术发明不再单纯依托个人兴味,或是小范围内的技术改造,而是直接受范围化的工业生产的牵引。这是一种将技术发明与工业生产、市场化关联起来的科技创新方式。许多技术发明家在研制新技术之前,便预测到技术的可能应用及潜在利益,并在新技术研制胜利之后,经过各种途径将其商业化及范围化。在市场和利益的直接驱动下,技术发明家和企业家相互依存,乃至相互转换,使得人类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抵达了巅峰。 1875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第一部可适用的电话,1877年树立贝尔电话公司,并于1885年成立了一个特地从事长途业务的独立公司——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AT & T)。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可适用的白炽电灯泡,3年后在纽约树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轨的、商业化的大型火力发电站以处置电器工作的电力来源问题,并在同年与汤姆-休斯顿电气公司兼并,成立了通用电器公司。尔后,为抑止直流供电法电压太低、电力输送距离短的缺陷,1887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和交流电运输方式,并于1888年将专利转让给可生产交流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西屋电气公司。 三 20世纪以来,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加速融合,构成了科技—产业—制度创新的互动延展机制,新技术反动催生“一超多强”的世界科技强国新格局 20世纪,第二次科学反动展示出普遍而深化的渗透力,带动第三次工业反动不时延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人类社会发作严重改造、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加速延展的全新时期,全球竞争格局阅历了“冷战”的强势对立和消亡、“全球一体化”进程升温、延展中国度快速崛起的历史进程。其中,国度整体科技战略的成败和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参与水平,逐步成为科技强国树立和制胜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基本构成了美国整体抢先、多个国度实力不俗的“一超多强”世界科技强国新格局。 01 基础科学研讨成果群体性爆发,全面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范围,进步了认知深度 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树立突破了绝对时空、连续性、肯定性等基本前提和限制,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都发作了严重改造,开启了第二次科学反动;同时,催生了新的科学范式和科学研讨措施论,带动了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新科学研讨工具的产生。这些都为世界科学研讨与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繁荣局面。物质结构、宇宙来源、生命演化、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基础科学范畴的研讨不时深化,并取得庞大进步。 基础科学的突破有力推进了技术创新,并引发产业改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翻开了人类认识生命遗传规律的大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期,加之生物工程的兴起,引发了医药、农业、健康研讨的改造与繁荣。电子管、晶体管、超大范围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智能终端、互联网等的发明,有力推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和延展升级,将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信息化时期。此外,原子能、微电子与通讯技术、空间科技等众多范畴完成了严重科学技术突破,催生了体量庞大的新兴产业。这些科技成就引发了范围绝后的第三次工业反动。 02 以美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汇集全球科学学问和技术创新成果,掀起全球性高技术反动浪潮 在基础科学发现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世界科技强国鼎力推进,促使技术发明和改造呈现爆发式、群体性增长,培育了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三次工业反动。世界科技强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其坚持并稳定在全球的抢先位置。社会全面而深化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及其与重生物技术的逐步融合,可能触发第四次工业反动。 美国作为新技术反动的主要倡导者、推进者,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技、新资料研讨与开发、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全方位突破,整体创新优势显著。特别是推进了半导体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个人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数据库产业、信息内容产业、通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延展,并经过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大数据延展计划,推行和应用互联网。这培育了IBM、仙童、英特尔、微软、苹果、思科、亚马逊、谷歌、脸书、特斯拉、优步等一代又一代知名创新型企业,给美国带来一轮又一轮经济繁荣。 法国在航空航天、核能、汽车与精密机械等范畴取得关键进展,在世界舞台占领一席之地。日本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电子、核能、高铁、汽车、机器人等范畴,也完成了技术整体突破。德国在生命科学、资料制造、重离子等范畴的科研水平国际抢先,并在化学和药物研讨、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树立了抢先优势,使“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苏联在学习西欧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度战略需求为牵引,构成了国度主导、组织科学技术延展的方式,在数学、核物理、电气、机械、自动控制和空间技术等范畴取得了严重成就。 03 各国为促进高技术延展,竞相构建与调整国度创新战略和体系,树立支撑工业延展的新机制 在推进科技反动与工业反动的同时,各科技强国纷繁增强创新战略部署,积极探求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造,为科技反动和工业反动保驾护航,以有效支撑、促进、催化科技创新的严重突破,催生技术创新集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了后,美国大范围支持科学研讨[15],逐步构成以国度目的和处置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导向的“大科学”与以自由探求为导向的“小科学”谐和延展的国度科研体系。英国、法国、德国等科技强国充沛发挥科学传统浓厚和基础研讨扎实健全的优势,不时调整、完善国度创渎体系,以顺应当今科技延展和产业应用的需求,力争稳定在世界科学和技术创新舞台中的重要位置。 同时,这些科技强国都高度注重、鼎力支持高技术产业集群延展和科技创新区域高地树立。经过积极推进科学和技术创新深度交叉融合,创新产业延展机制,构成产业创新集群或者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强化竞争优势。例如,美国圣地亚哥、波士顿及旧金山湾区是生物技术产业最为兴隆的地域[16];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汇集了飞驰、保时捷等著名汽车制造商以及世界第一大汽车技术供给商——博世集团。 时至今日,科技日益成为决议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演化的主要力气。抓住科技反动和工业反动历史机遇的国度方能顺势崛起为科技强国;不时前瞻思索、持续规划引领、调整制度优化环境,方能稳定先发优势,稳定科技强国位置,促进人民福祉。 四 世界科技强国延展演进的主要趋向 鉴古知今,承上启下。经过梳理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科技强国树立及科技、产业改造延展脉络,在剖析总结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外推,能够预判世界科技强国演进的新趋向。 01 以处置人类共同应战和国度经济社会延展严重问题为牵引,科学研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延展深度融合,交叉科技范畴规划成为大趋向 科学研讨按自身延展规律在发现新现象、处置自身矛盾和学科交叉中不时深化,促进学问积聚并取得突破;然后逐步与技术创新分离,相互交错,共同推进;进而经过科技突破催生工业反动,逐步与产业延展融合共进。科技延展的多点突破、交叉集聚,与产业社会延展的深度融合、渗透互动,是未来科技强国树立和延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依托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延展、保障国度保险和应对全球应战,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度共同的战略选择。21世纪以来,为应对老龄化、全球气候变更、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保险、能源资源可持续延展和社会面临的其他严重问题,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纷繁制定新创新战略,组织展开实施生命与健康、先进资料与制造技术、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清洁与先进能源技术等范畴的科技计划。其中,以处置严重问题为牵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交叉融合,依照融合范畴规划科技创新,系统推进跨学科、共性、复杂的严重科学问题突破,完成处置计划和技术体系的严重改造,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共同延展理念。 02 树立开放创新机制,推进科研范式向开放式创新方式转变,成为顺应时期延展趋向的必定选择 从人类社会所阅历的历次科技反动、工业反动进程看,思想解放、学术自由、制度与体制创新等在促进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支撑新兴学科树立、新学派构成与完善、科技强国树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数字化科研方式为特征的第四科研范式的兴起,为展开协同科研和技术创渎提出了请求,也提供了条件。科技创新呈现出开放、协同、共享的趋向。科技创新活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建制化的推进,而将更多来源于社会群体智能的碰撞与集聚,来源于建制化和非建制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者的融汇与互动。 树立开放容纳的学术环境,完善鼓舞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是顺势应时之举。在信息基础设备和数字化运转的科技基础设备之上,树立协同开放科研方式,整合全社会创新聪慧,充沛调动全社会群体的创新能动性,将使科学研讨才干完成扩散和倍增,是科技创新延展的异曲同工。同时,增强国际交流协作,普遍吸纳国内外科技创新要素,也成为提升国度整体科技创新才干的大方向。 03 深度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以及与生命体的融合,将成为下一次工业反动的趋向性方向,树立容纳性社会延展方式日益迫切 全球新一轮科技反动方兴未艾,推翻性技术不时涌现,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普遍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新资料技术、重生物技术为主要突破口的新技术反动,正在从蓄势待发进入群体爆发的关键时期,信息、智能、机械、生命等范畴的融合创新将成为新一轮科技反动的主题,并将引发新一轮工业反动。 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使得国度之间的竞争以全新的方式、在更深化的层面变得愈加猛烈,并对社会管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推翻性的影响,需求从国度政策和法律法规上作出新的制度布置,树立新的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需求树立新的交通管理法规,效劳机器人的应用也会对很多行业规则提出改造需求等。智能技术反动可能加剧创新才干的不均衡,进一步扩展贫富差距,或对社会结构、就业等产生严重影响等。因而,需求愈加关注研讨制定新的规则,均衡创新才干差距、贫富差距和健康福利等,完成智能社会的容纳性增长。 04 适时调整完善国度创渎体系,完善人才吸收与培育措施,提升整体创新效能成为主要潮流 在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的演进过程中,以自发、分散性的自由探求为主的科研方式逐步延展,构成了顺应于“大科学”“转化研讨”的集中建制化为主导和牵引、“小科学”“大科学”谐和延展的科研形态。主要科技强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延展的干预力度,先后树立了契合时期特性和本国延展战略的国度创渎体系,并依据科技和产业延展的前沿与趋向,及时调整优化国度创渎体系各主体的关系。 树立科技强国,人才和团队是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主流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兴隆国度纷繁据此调整、完善创渎体系,培育和延揽创新人才,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的中心创新才干,以顺应科技和产业延展的新需求,稳定其在世界科技创新中的强国位置。例如,在市场和国度需求的共同牵引下,一些科技强国不时调整和重构国度大型科研机构(国度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等)、研讨型大学、企业研讨与开发中心、社会集智创新(创客等)之间的协同关系,盘绕新的战略目的,以新的方式和机制,完成人才教育、科学研讨、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的协同延展。 05 “一超多强”的世界科技强国格局将长期存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呈现多元化趋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型经济体崛起,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全球化竞争加剧,全球科技创新力气对比正逐步发作变更。传统科技强国依然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但科技创新才干快速增强的新兴经济体也正在崛起,成为新的创新增长极。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已呈现由欧美地域向亚太地域、由大西洋区域向安定洋区域、由兴隆国度向延展中国度扩散的趋向,正在构成“一超多强”的多元化格局。美国的绝对抢先位置短期内仍难以撼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传统科技强国依然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世界科技创新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动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在此状况下,能够断言,全盘复制传统科技强国的“胜利之道”,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树立成为新兴世界科技强国。在学习和自创传统科技强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精确掌握世情、国情改造大趋向和新方向,增强战略谋划,走出一条合适自己的科技延展之路,才有可能成就未来的世界王者。 回望历史,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在其树立与延展的过程中,充沛应用科技反动和工业反动的机遇与互动效应,探求出了各具特征的延展道路。在此期间,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兴衰演化,为科技后发国度树立科学文化基础、构建创渎体系、实施有效的战略牵引与科技管理等,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反动和工业反动孕育兴起,在全球一体化延展趋向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严重应战的大背景下,世界科技强国格局呈现再次调整的严重历史机遇。 需求阐明的是,世界历史舞台上还有诸如瑞士、以色列、丹麦、韩国等一些科技创新实力很强但经济体量范围不大的国度。它们在树立科技强国和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很多探求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自创。但综合思索,我们选择主导或参与了历次科技反动、工业反动,在战略选择和延展途径上与我国更可对比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6个国度作为案例,对其科技延展进程、国度创新战略举措、国度创渎体系展开深化剖析,希望能为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战略途径选择提供一些自创和参考。 研讨编撰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彦雨 甘 泉 刘细文 刘益东 李宜展 汪克强 张柏春 黄晨曦 蒋 芳 谭宗颖 参考文献 [1]何传启. 第六次科技反动的战略机遇期(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约翰·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科学萌芽期. 伍况甫,彭家礼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Yuasa M. Center of scientific activity:its shift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20th century. Japanese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62,(1):57-75. [4]赵红州. 科学才干学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刘鹤玲. 科学活动中心构成的综合环境与中国科学的未来. 科学学研讨,1998,(4):44-49. [6]林学俊. 从科学中心转移看科研组织方式的演化.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4):53-56. [7]刘则渊. 贝尔纳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大国博弈中的中国.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6281[2017-06-26]. [8]刘波. 科技中心转移与社会延展诸中心转移的连锁效应. 科学·经济·社会,1984,(1):32-34. [9]张柏春. 科技反动及其对国度现代化的推进刍议. 科学与社会,2012,(1):22-32. [10]李勇. 重审英国工业反动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哲学研讨,2013,(5):99-103. [11]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第006版). [12]理查德·尼尔森. 国度(地域)创渎体系比较剖析. 曾国屏等译. 北京:学问产权出版社,2012. [13]吕宁. 工业反动的科技奇迹.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14]金碚. 世界工业反动的缘起、进程与趋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1):41-49. [15]樊春良. 美国是怎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6):38-47. [16]创新集群树立的理论与理论研讨组. 创新集群树立的理论与理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著《科技强国树立之路:中国与世界》,内容有删节。 科技强国树立之路: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 著 义务编辑:李 敏 张 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2 ISBN 978-7-03-054784-2 《科技强国树立之路:中国与世界》以科技强国树立战略研讨为主题,在回想世界科技强国延展演进进程的基础上,重点研讨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度的科技延展战略和国度创渎体系,总结剖析了其经验经验;在研讨归结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应战,并依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的、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倡议;重新时期国度创新延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延展前沿趋向动身,提出加快若干严重创新范畴/ 平台延展的重点科技规划和途径、分阶段延展目的与相关政策措施。 目 录 上篇 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延展途径 第一章 世界科技强国的延展演进 3 第二章 英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17 第三章 法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45 第四章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63 第五章 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罗斯的科技强国之路 137 中篇 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延展的进程 182 第十章 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基础与优势 201 第十一章 中国树立科技强国面临的形势与应战 219 第十二章 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目的任务与举措 235 下篇 中国树立科技强国的严重创新范畴 第十三章 信息范畴 257 第十四章 能源范畴 285 第十五章 资料范畴 305 第十六章 空间范畴 320 第十七章 海洋范畴 337 第十八章 生命与健康范畴 354 第十九章 资源生态环境范畴 379 第二十章 基础前沿交叉范畴 401 第二十一章 严重科技基础设备 424 第二十二章 数据与计算平台 436 缩略语对照表 457 后记 463 (本期编辑:安 静)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