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民族、族群的文化顺应是双向的,汉族同胞亦有主动顺应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 张积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民族教育延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讨基地主任,国度民委言语文化心理重点研讨基地首席专家 文化顺应是指不同文化群体在持续的文化接触中招致一方或双方的文化方式发作变更的现象。文化顺应包含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群体层面指两个群体在文化接触中发作的文化方式的变更。个体层面指个体在不同文化接触中发作的心理与行为的变更。与文化顺应有关的概念有文化涵化、文化融合、文化融入、跨文化顺应。文化顺应的结果包含心理顺应与社会文化顺应,前者指个体的心理状态抵达满足战争和,后者指个体习得了新文化环境所必须的技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国度,文化顺应也具有中国特征。 特征之一是“一体多元,同床异梦”。我国不同民族、族群的文化固然不同,但经过千百年的接触、交流、摩擦以至抵触,不同民族、族群之间还是有着较多的了解,相互学习也从未中缀过,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族群的基本利益高度分歧,中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家园,“民族团结”是国度的主旋律,多民族、多族群的人一同学习、工作、生活,有共同的愿景,构成了“一体多元,同床异梦”的大好局面。国度推行通用言语文字,愈加速了这一文化涵化、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不同民族、族群的个体来到其他民族、族群生活的地域时,认知上有准备,情感上易认同,行为上易顺应,由“文化冲击”带来的顺应压力会小许多。这与西方文化顺应研讨聚焦的移民文化顺应有着基本不同。 特征之二是“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我国实行民族对等、民族自治政策。国度鼓舞各民族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国度倡导的文化顺应不只在于习得新文化环境下的各类行为技艺,还在于能够很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不只请求个体认同移入地文化,还允许和鼓舞个体坚持对原文化的认同。依据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个体的文化身份分为整合、异化、分别、边沿化四种类型。我国文化顺应的目的是整合,不是异化,更不是分别与边沿化。少数民族同胞在顺应汉文化的同时能够保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顺应的结果是个体成为双文化个体。 特征之三是“相互顺应,调和延展”。传统文化顺应的研讨主要关注移民迁入新文化环境中的顺应过程,这是单向的文化顺应。我国各民族、族群的文化顺应是双向的:少数民族个体来内地学习与工作,汉族人也在少数民族地域工作与生活,相互间都有文化顺应的过程。少数民族同胞有主动顺应汉文化的需求,汉族同胞亦有主动顺应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和睦相处,调和延展。我国各民族存在“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性,为相互的文化顺应创建了有利条件。 当前,研讨不同民族、族群间相互的文化顺应理应成为我国文化顺应研讨的重点,对民族教育亦有重要启示。民族教育既应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也应正确看待不同民族、族群的族群认识;既应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认识,也应培育学生合理的民族分界认识,汉族同胞应观赏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与忌讳;既应增强国度通用言语文字的提高,又要做好少数民族言语文字的传承工作;既要关爱少数民族同胞,又要留意变相的民族歧视。这样,才有利于培育出双文化个体,民族团结才会有坚实的心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