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奢网 名表 名表日报 查看内容

【智库动态】翟颖颖 赵学军:苏联技术对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 ...

2023-3-30 16:30|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68| 评论: 0

放大 缩小
简介: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翟颖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讨生,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乡村集体经济研讨。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讨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讨室主任、研讨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翟颖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讨生,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乡村集体经济研讨。


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讨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讨室主任、研讨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讨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乡村经济、金融体制等研讨工作。


摘要: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的“龙头”,世界上农业兴隆的国度无不具有强大的拖拉机制造业。在全球贸易维护主义盛行的今天,中国要完成农业现代化就要先完成拖拉机制造业的强盛。但是,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在中心技术方面尚存在外部依赖。本研讨以一拖为例,基于调查搜集的企业内部资料,应用历史学和经济学研讨措施,从技术引进的视角来研讨中国拖拉机制造业技术才干的构成,剖析苏联拖拉机技术的引进及其影响,讨论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创新及其技术源头。研讨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苏联的辅佐下树立了一拖,引进了拖拉机制造技术、人力资本和企业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新产品的研发,改进了工艺与工装、资料与设备。苏联技术的引进奠定了中国拖拉机制造技术的基础,促进了行业的展开壮大,促使中国拖拉机制造业“走进来”。但这一时期的全盘技术引进也对拖拉机制造业的展开产生了技术盲从、约束企业自主性等负面问题。中国的拖拉机制造业要完成技术逾越、赶超先进,不只需引进适合技术更要具备自主创新的才干。因而,基于政府层面,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展开;基于企业层面,要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构建完好的吸收机制,注重自主创新。


关键词:拖拉机; 苏联技术; 技术引进; 人力资本; 企业管理;一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既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奠定工业基础、树立工业体系,又要鼎力展开农业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工业原料供给。树立和展开拖拉机制造业便成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工业化任务、进步农业剩余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下,苏联提供了无私的经济技术援助,辅佐中国树立了拖拉机制造业。苏联技术的引进构成了中国的拖拉机制造才干,苏联技术是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技术源头。技术进步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1](Rostow,1991),选择适合的技术来源有利于强化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完成“后发优势”,赶超先发国的重要途径[2-3](Geshenkron,1966;Brezis、Krugman,1993)。因而,无论是立足理想层面,或是理论层面,讨论苏联技术的引进及其影响,剖析拖拉机制造业的创新及其技术源头,关于掌握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展开趋向具有重要的理想意义。


工业和技术简直是同一概念[4](金碚,2014)。中国近现代技术的展开进程,不是一部发明史,而主要是外来技术本土化的进步史[5](张柏春等,2004)。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辅佐下树立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为代表的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降生与长大,正是反映这一外来技术本土化进程的圆满案例。关于技术引进,学界从引进方式、战略、影响要素与其对工业的影响等角度做了充沛的研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单项设备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和人才引进为辅,同时还引进了科技管理体制[6-7](康荣平、杨辰英,1991;李国青、娄成武,2004)。重工业优先展开战略对中国1949—1978年期间的技术引进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8](林柏,2012)。技术引进对中国的经济展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康荣平,1992)。以“156项工程”的树立为例,它触发了短期内大范围的技术进步[10](赵学军,2021)。树立了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11](张久春,2009),提升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技术水平[12](张培富、孙磊,2011),转变了工业消费技术结构,使许多门类抵达了国际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展开水平[13](王奇,2003)。60年代初期以及“四三”计划中的技术引进,都对中国经济树立起到了严重促进作用[14-15](牛树立,2016;阎鸣放,1998)。


已有学者针对不同技术范畴做了特定的专题研讨[16-19](王章豹,2000;申晓勇,2012;宋超,2009;李华,2021)。但是,对拖拉机制造业范畴里的技术引进学界研讨缺乏。因而,本研讨以一拖为例,基于调查搜集的《一拖厂志》《中国一拖志》等企业内部资料,应用历史学和经济学研讨措施,从技术引进的视角来研讨中国拖拉机制造业技术才干的构成,剖析苏联拖拉机技术的引进及其影响,讨论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创新及其技术源头,为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寻求技术才干追逐途径提供依据。


1 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展开概略


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引擎,世界上农业兴隆的国度无不具有强大的拖拉机制造业。晚清时期,拖拉机即被引入中国。据《黑龙江省志农机志》记载,1908年时任黑龙江巡抚的程德全奏请清政府批准,破费2.225万两白银购进两台火犁(当时拖拉机被称为火犁),由瑞丰公司运营,在讷河的讷漠尔河南段自行收价代垦。辛亥反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展开,中国各地纷繁树立起新式农垦企业,尤以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域居多,这些农垦企业大都采用近代农业机具中止荒地开垦等消费工作,推进了对拖拉机等农机具的需求。但是,引进只停留在产品层面,中国未取得拖拉机制造技术。彼时的中国尚无独立制造拖拉机的才干。直到1959年一拖树立投产,中国才得以树立自己的拖拉机制造业。


中国拖拉机制造业树立后,虽几经迂回,但消费才干总体呈上升趋向(图1)。依据总产量的动摇周期,可将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展开进程划分为起步期、激活期、繁荣期与转型期等4个阶段。


1.1 起步期(1959—1977年)


在1959—1977年的起步期,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但由于其降生之际正逢大跃进如火如荼展开之时,一出生便一定了多舛的命运之途。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构成国民经济严重艰难,迫使党和政府调整了展开方针。由于贯彻执行“调整、稳定、充实、进步”的八字方针,1962—1965年国民经济呈现好转,期间拖拉机产量稳步提升,但由于国度对农机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外加钢材匮乏,产量增幅甚微。1966年“文革”爆发,招致呈现微小增幅的产量又回落了。1970年全国北方地域农业会议提出,为了完成农业机械化,请求各地大办农机厂,当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年产量增长到3.19万台,小型拖拉机年产量增至5.14万台。为响应“1980年基本上完成农业机械化”的斗争目的,拖拉机年产量呈现持续增长。


1.2 激活期(1978—2003年)


1978年变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变革与国企变革的推行深化,拖拉机产业的生机被激起,进入激活期。承包制的推行招致土地细碎化严重,农户对大中型拖拉机的需求降低。大中型拖拉机产量由1979年的12.56万台降落至1980年的9.77万台,随后不时走低。但是,小范围的耕种制度给小型拖拉机的展开带来了春天,特别是1994年国度取消拖拉机消费答应证制度,各路资本大举进入小型拖拉机市场,促使其年产量突飞猛进地增长并于1996年抵达20世纪的最大值209.66万台。固然1993年因企业不顺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化构成了产量短暂下滑,但整体而言,随着全国变革形势的推进,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在沉寂了多年以后,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1.3 繁荣期(2004—2014年)


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发布实施,农业机械化进入依法促进的阶段。依法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刺激了农民的农机配备需求,进而拉动了农机配备造业的展开。数据显现,大中型拖拉机产量由2003年的4.88万台增长为2004年的11.48万台,并在接下来的10年中呈现连续增产的基本态势。2010年和2011年政府纷繁出台《农机工业展开规划(2011—2015年)》《农机工业展开政策》等政策文件,对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展开产生了严重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并促使全行业进入多元化全球竞争时期,国际巨头悉数进入中国投资,中国成为世界拖拉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郎志中、杨军,2019)。固然2008年小型拖拉机产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微小降落,但在国度系列“三农”政策的拉动下,2011年抵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值237.27万台。随着补贴效应的弱化和土地流转的加速,在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下,2014年中国拖拉机市场呈现疲软,小型拖拉机产量由2013年的184.6万台下滑至2014年的167.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也呈现了小幅度的下滑。但总体而言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在2004—2014年发明了里程碑式的繁荣现象。


1.4 转型期(2015年至今)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农机配备被肯定为重点推进范畴之一。借着政策引导的东风,拖拉机制造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转变。经过过去“黄金十年”的繁荣期,中国拖拉机制造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原先的“逾越式”“超凡规”展开逐步回归“理性化”和“常态化”。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在2015年完成历史最高峰68.82万台,随后开端呈现下滑。这种下滑背地有其必定和偶尔性。一方面,作为固定资产拖拉机的运用年限常常在十年以上,在经过十年的繁荣期之后,保有量必定会呈现自然降落。另一方面,2016年恰逢国二升国三的最终时限,大型拖拉机受国三升级后产品自身磨合与人机磨合的影响产销降落[21](杜建刚、钟波,2018);紧接着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全国拖拉机产量持续下滑。2020年受疫情和贸易单边主义的影响,粮食保险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度出台各种强农惠农政策,推进拖拉机市场完成复苏。固然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小型拖拉机产量不时呈现降落之态,但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在2020年和2021年均呈上升之势。


【智库动态】翟颖颖 赵学军:苏联技术对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 ...


图1 1949—2021年各类型拖拉机年产量


Fig. 1 Annual output of various types of tractors from 1949 to 2021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时至今日,在产量方面,中国曾经成为拖拉机制造大国。“大而不强”却是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现状和最大特征。拖拉机关键技术主要体往常传动技术、液压电控技术、发起机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4个方面[22](李建启,2018)。从科技史的角度注视拖拉机中心技术的展开,中国的拖拉机制造业至今已逾越了苏联技术体系、欧美技术体系和信息化技术体系三个技术阶段[23](孙凝晖等,2020)。往常,追求无级变速[24](高辉松等,2012)和电动化[25](赵国栋等,2018)、智能化[26](谢斌等,2018)曾经成为现代拖拉机的展开趋向。


但是,在中心技术范畴,中国依旧处于跟随者的境地。兴隆国度20世纪80年代在大中马力拖拉机上就采用了液压机械动力换挡技术,近十余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展开,普遍采用电控动力换挡。而国产拖拉机目前仍大多采用滑动齿轮换挡、啮合套换挡,少量采用同步器换挡等技术。中国欲赶超兴隆国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受贸易单边主义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00 bar(1 bar=100 kPa)以上压力的农用柴油发起机高压共轨系统、陀螺加速度传感器、毫米波雷达、谷物流量与清洁度传感器、金属等异物在线检测传感器等部分拖拉机关键中心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愈加慌张。在疫情等突发事情影响下暴显露的供给链断裂潜在风险给整个拖拉机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2 苏联技术的引进


“一五”计划时期,为稳定国防和快速完成工业化,中国掀起了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树立浪潮。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一拖在树立过程中全盘引进苏联技术。大到工厂树立所需的成套设备、设计图纸、消费工艺、企业消费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本,小到选择厂址过程中的地质勘察等,苏联技术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说正是由于苏联技术的大量引进,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


2.1 一拖的选址、设计与树立


党和政府对一拖的厂址选择十分注重,几番调查与权衡后才肯定最终的计划。1953年苏联技术专家同国度财政经济委员会担任人亲临洛阳实地调查建厂条件。次年,出于国防需求,经毛主席指示,正式决议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市涧河西部树立。


工厂设计分为厂房设计、宿舍福利设备设计、场外公用设备设计三个部分。苏联专家为中国提供厂区全部工艺设计和建筑扩展初步设计,其他项目由国内15个单位承担设计。苏联国度汽车拖拉机设计院担任工厂全部工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担任工厂全部工艺施工设计;苏联哈尔科夫农业机械设计院担任工厂各车间建筑扩展初步设计和铸钢车间、铸铁车间建筑施工设计[27](《一拖厂志》,P49)。1954年中国搜集、整理完整部的初步设计基础资料,并翻译成俄文送往苏联作为工厂设计的依据,同年8月苏联将工厂的初步设计托付中国。


基本完成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之后,1954年开端中止宿舍楼的施工树立。次年,厂房开工兴建,土建施工于1956年进入高潮。苏联总设计师布列可夫于同年抵达一拖。到厂后,他发现设计、土建、装置进度不谐和,立刻制定统一的计划进度,强调土建必须为装置效劳,装置为消费效劳[27](《一拖厂志》,P531)。1956年7月工厂开端中止设备装置,1958年设备装置进入高潮,一年之内装置了全厂60%的设备,部分设备开端试消费。1959年10月底,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并装置了主要设备,接通了水、电、气、道路和铁道,构成了各种消费线。同年11月工厂落成仪式在一拖厂前广场举行。至此,工厂基本建成,并开端投入批量消费。1960年工厂组织了基建收尾和配套工程的施工,到1964年底为止,一拖全部建成并全面构成原设计消费才干。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树立的基本树立资金90%源于财政,其中的79%来源于中央财政[28](周道炯,1989)。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一拖的树立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一拖原计划的基本树立总投资为3.754亿元,1959年9月交工验收时实践完成投资2.894亿元,到1964年底工程全部建成时,累计完成实践总投资3.568亿元[27](《一拖厂志》,P52)。


2.2 拖拉机制造技术的引进


消费是树立拖拉机制造厂的目的,消费技术水平决议消费才干。为尽快控制拖拉机制造技术,构成拖拉机消费才干,中国在树立拖拉机制造厂的同时引进了苏联的成套设备、产品设计、工装设计、工艺技术等。


要抵达年产ДT54型履带式拖拉机1.5万台的原设计纲要,就必须采用高度机械化的工艺流程,中止大量流水消费。一拖全厂共具有流水消费线92条,共有各类设备9691台,从国外进口的设备抵达1599台,其中有1056台先进成套设备引进自苏联[29](景晓村,1988)。这些成套设备代表了苏联20世纪40、50年代的先进技术水平[30](吴熙敬,2000)。


制造拖拉机离不开产品设计。一拖于1956年成立设计试制处,着手中止产品设计、开发等相关工作。产品设计最初始于对ДT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仿制,然后,以苏联提供的产品设计图纸为基础中止产品设计改进。工艺配备的设计工作始于翻译复制苏联的图纸。1955—1956年一拖工艺处翻译、复制了大量苏联提供的工位用具图纸,并对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非规范设备图纸中止搜集、复制。1956—1958年工艺处对苏联提供的工艺配备及非规范设备图纸中止了翻译、校正。这期间,工艺处在苏联提供的机械设备类图纸方面,共翻译1850套,复制3731套;在苏联提供的工艺配备类图纸方面,共翻译20301套,复制96505套[27](《一拖厂志》,P364)。经过翻译复制苏联设计的工序卡、工艺规程、毛坯图、中止平面布置图、设备负荷表等工艺技术资料,大范围引进了代表其40年代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


在快速控制拖拉机产品制造技术方面,苏联20多位工艺专家提供了有益的辅佐。苏联专家检查工艺,处置工艺图纸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分离中国实践状况,提出改进工艺、进步产质量量的倡议,为一拖顺利投产赢得了时间,保障了一拖树立和消费的需求。


2.3 人力资本的培育


一拖的树立和开工消费,以及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展开都需求依赖技术人才和劳动力队伍的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极端缺乏拖拉机制造业范畴的专业人才,为了顺利完成一拖的树立投产,中国特地从苏联延聘了相关范畴的专家来国内指导树立消费。原计划延聘苏联专家118人,后来本着自给自足的准绳,实践延聘40人。在树立的过程中,苏联专家付出了勤劳的劳动,共提出各种倡议7200余条,处置了建厂中的许多技术和管理问题,节约建厂投资和消费费用1100多万元,培育技术主干105人[27](《一拖厂志》,P532)。


建厂初期,一拖的大部分职工都没有中止拖拉机制造和组织大量消费的阅历。很多指导干部是从中央或军队抽调过来的,大多数工人是从城市和乡村招收的初中、高小毕业生,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职工,文化、技术理论水平都比较低,不顺应消费需求。为了快速进步干部和工人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一拖一方面派遣大量实习生前往苏联学习。仅1955—1956年就派遣了150余人到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中止实习[27](《一拖厂志》,P21)。这些实习辅佐一拖技术和管理人员系统全面地学习控制了拖拉机制造技术与工厂管理阅历,为一拖培训了技术力气,培育了干部,后来成为中国农机工业的主干。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遇组织国内职工向延聘的苏联专家学习工厂初步设计、拖拉机结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技术业务学问。树立健全职工教育体系并组织各类培训班对干部和工人中止教学培训。


对干部的培训是一拖建厂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据干部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分离厂内办学条件,在工厂内部组织干部学习基建学问、本职业务、初步设计和有关技术学问。在外部,派送各类干部共616名到全国各地中止委培代培。对在职干部的培训进步了一拖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为一拖乃至中国拖拉机产业培育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主干。


一拖对工人的培训系统而全面。针对工人不同的文化水平和熟练水平,兴办了从扫盲到技术学习各级各类的培训班。关于技艺不熟练的新工人,为进步其文化水平,兴办了小学和初中两种文化班,仅1958年入学人数就抵达2584人;为进步其技术水平,全厂举行了212个初级技术学习班,入学人数达1.02万人,关于技艺相对熟练的老工人,培训目的主要是进步其理论水平,仅1960年一拖就兴办了10个老工人大专班,参与学习的老工人达371名[27](《一拖厂志》,P482)。这一系列大范围的工人培训,进步了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为一拖培育了一支顺应消费需求的职工队伍,保障了消费的顺利中止。


人力资本的树立并未局限于工厂内部。早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创建之时,一机部和高等教育部就协商在长春设立了从属于一机部的汽车拖拉机学院,特地培育汽车和拖拉机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和拖拉机工业展开的需求。1955年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学,并设有汽车拖拉机系,下设包含拖拉机在内的三个“特地化”和其他教研室。高教部为学院延聘了舍列米奇耶夫和巴尔斯基两位苏联专家,全面指导制造工艺学教研室和拖拉机教研室的工作。制定了《拖拉机结构和计算》《拖拉机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翻译了拖拉机运用学习、毕业实习等大纲,编写了《拖拉机设计与计算》《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指示书和各种表格[5](张柏春等,2004)。两位专家把苏联的拖拉机技术教育教学方式搬到了中国。


2.4 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


建厂初期,工厂完整依照苏联方式走“一长制”的企业管理道路。作为被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全面包建的企业,一拖在树立之初就肯定了包含计划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动能管理、质量管理、工具管理、资料管理、保险管理与消费管理等在内的基本企业管理制度。工厂投产的很长时间里,这套仿照苏联方式树立的管理体制,经过不时修正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厂效仿苏联方式设立了计划管理机构,依据上级指示编制三至五年长期消费展开规划、技术改造计划、年度消费运营计划等。在学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计划管理阅历后,分离自身条件先后制定并贯彻了《计划管理措施》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等,为计划管理工作打下基础。经过效仿第一汽车制造厂间接学习苏联方式从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与专用基金管理等几个方面设置了财务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方面,基本上沿用了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设备管理方式。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厂设置设备管理处,分厂设机动科,从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预修计划管理、设备润滑管理、设备维修技术管理、设备维修备件与配件管理等几个方面中止管理。例如,设备预修计划管理完整依照苏联的设备计划预修制度中所规则的修理周期结构编制年、月修理计划,强迫执行设备计划预修[27](《一拖厂志》,P304)。


依照苏联企业工具管理方式,树立健全了工具的订货与供给、工具的请领与发放、工具的维护与颐养、刀具磨锋、夹具计划预修、冲模用后检查、量具定期检查与周期互换、工具的技术监视、废旧工具的回收与应用、工具耗费的统计与剖析等制度,为全厂的工具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为开工消费发明了条件。


在消费管理方面,总体上实行集中指导、分级管理的准绳。在细致工作中制定了消费作业计划编制与考核、辅助消费管理、调度工作条例、消费作业统计、工艺性协作与在制品贮藏定额等制度。在能源管理方面,以苏联三级节能网为基础,树立起自己的四级节能网能源管理体制。在质量管理方面,以苏联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为基础,制定了产质量量管理、检验量具、夹具管理与废品处置等18种管理制度。在保险管理方面,则完整学习了苏联的有关保险操作规程。


3 苏联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改进


后发国度技术才干的提升有赖于外部引进,因而吸收才干在技术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技术的引进使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初步树立起来,但苏联并没有直接辅佐中国展开拖拉机技术研讨。本着自给自足的准绳,一拖对引进的苏联技术中止了消化吸收,自主展开拖拉机技术研发。


3.1 产品的改进与研发


为抑止产品单一的弊病,中国展开ДT54型履带式拖拉机以外的产品设计与研发。1959年投产后,一拖努力发扬自给自足的肉体,对原设计产品中止改进并自主研发新产品。1959年4月,胜利将54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发起机改为排灌机,当年即投入消费。1964年为满足乡村平整土地和水利化树立的需求,决议以54型履带式拖拉机为主机,试制并消费54T履带式推土机,并于1965年正式投产。


由于54型履带式拖拉机是苏联依据本国国情设计消费的,而中国的气候、土壤、农业等条件与苏联国情有很大区别,54型拖拉机投产后,不能完整顺应中国农业的运用请求。在总工程师罗士瑜的细致组织指导下,总设计师吴敬业带领全体设计人员,于1959年胜利将54型履带式拖拉机改进为75马力拖拉机。54型改为75型,改动零件少,工艺继承性好,作业率进步了45%~50%。这是历来改进工作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产品改进。1966年75型拖拉机正式投产,取代54型成为一拖长期的主打产品。


一拖研发新产品的工作始于1958年,同年12月试制胜利40马力风冷轮式拖拉机。但由于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作严重艰难,该产品没有投入消费,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也就此中缀。1962—1964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新产品研发工作陆续“上马”。1964年基于履带式拖拉机不能完整顺应中国乡村多种作业请求的客观理想,开端了40型轮式拖拉机的研制工作,在1970年正式投产,后由于种种缘由在1978年停产。


3.2 工艺与工装的改进


由于苏联设计的消费工艺不完整顺应中国国情,一定水平上构成了资源糜费,影响了消费效率。一拖在消化吸收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不时改进原有技术,量体裁衣地逐步研讨和采用新工艺、改进工装。


在新工艺方面,为理处置进口的大型高合金钢模块供给艰难,1958年一拖胜利地研讨出在45号钢浇注的模块上电渣堆焊合金钢的新工艺,应用于大型锻模的制造,每年节约近百吨合金钢,节约了外汇;1964年又胜利研讨出冷挤压新工艺,使资料应用率由40%进步到90%,劳动消费率进步3~4倍[27](《一拖厂志》,P87)。


一些苏联设计工艺配备尤为耗费劳动力。为改善劳动条件,对原设计中止了自主改进。例如,铸钢分厂消费拖拉机履带板的砂芯,按原设计工艺是从挤芯机挤出的细长圆形砂芯放于铝合金制的芯板上,用手装入立式烘炉,经1.5小时烘烤后,将承芯板和砂芯取出,然后将芯板搬往清洗机清洗。这种消费方式,搬运工序多,劳动强度大。一拖自主改进了消费线,采用两条挤芯半自动消费线自动完成挤芯、烘烤、冷却等工序,简化了工序、减轻了劳动强度、进步了消费率[27](《一拖厂志》,P93)。


3.3 资料与设备的改进


依照苏联的原设计,消费拖拉机所用的资料、设备都需求耗费大量的镍铬,而中国镍铬资源匮乏。为了节约资源,一拖积极开发新资料,改进原设备,修正了不契合中国国情的原设计。


在新资料的开发方面,苏联设计的54型履带式拖拉机采用镍铬钢和高锰钢资料,仅热处置炉上的受热构件料盘、导轨所用的资料,一次装置耗材就在110吨以上,对镍铬资源耗费量极大。1958年一拖技术人员改动原设计,以中国资源丰厚的锰铝替代镍铬,制造耐热钢炉用构件,节约了大量镍铬合金。1958年开端中止以硼钢替代铬钢的研讨,截至1974年共用硼钢消费拖拉机9.217万台,节约铬485吨。1979年与洛阳拖拉机研讨所协作研讨出用低合金钢取代原设计的高锰钢铸钢,以制造拖拉机履带板,每台拖拉机降低成本150元以上[27](《一拖厂志》,P90-92)。


在原设备的改进方面,苏联设计的拖拉机齿轮等零件渗碳采用马弗炉,炉中马弗罐由镍铬钢铸成,几年改换一次,镍铬钢耗费极大。为了减少资源损耗,1964年一拖成立马弗炉攻关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胜利研讨出无罐的连续式可控氛围气体渗碳炉,不只节约了大量镍铬钢,而且渗碳淬火过程完成了自动控制,完成了渗碳氛围可控。从大批量投产,到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料和新配备,都表明一拖及有关研讨设计机构曾经消化吸收了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具备了基于国外产品和技术资料,改进原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才干。


4 苏联技术对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影响


一拖树立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引进和扩散技术,带动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展开[18](宋超,2009)。20世纪50年代的这次技术引进,简直是产学研三种渠道相互配合的技术引进,对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展开产生了深远严重的影响。


4.1 奠定了技术基础


依照前文的剖析,一拖从苏联引进了大量的成套设备,保障一拖能够依照成批大量的消费准绳,采用机械化的工艺流程中止消费。铸造从配砂、外型、浇注到清算,是机械化连续流水作业;锻造采用模锻锤、平锻机、机械锻压机等;退火、回火、淬火和渗碳等热处置都在特地配置的电炉、煤气炉、盐浴炉内中止;机械加工采用组合、专用机床,工序之间的运输采用悬挂运输链,滚道、滑道及气动、电动起重机,手动或电动梁式吊车等;在机械加工流水线上,设有零件名义淬火的高频淬火机;发起机、燃油泵、起动机、拖拉机都是在装配线上装配的[29](景晓村,1988)。这些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配备不只成就了一拖的消费技术,构成其消费力,而且为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树立新拖拉机厂提供了模板和参照物。


由于技术引进具有外溢性,一拖引进的苏联技术后来成为国内其他拖拉机制造厂的技术基础。依据《湖北省志(1979—2000)》第六卷记载,湖北拖拉机厂的主要产品神牛-25型拖拉机,是以东方红-20型拖拉机为基础,参考国内外资料,对底盘结构、整机性能做了10项较大改进后而成的新产品,而20型拖拉机正是1958年被肯定由一拖引进消费的苏联机型。1981年神牛-25型拖拉机经过省级审定后投入批量消费,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神牛-25系列产品不只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泰国、埃及、智利等54个国度和地域,这些胜利有当年苏联提供的技术基础。往常在中国农机市场上比肩东方红品牌的东风农机,追根溯源其技术基础也曾遭到苏联技术的影响。据《常州市志》记载,常州东风农机集团的前身常州拖拉机厂,1973年以东方红30型底盘为基础试制出东风35型轮式拖拉机,并于1977年投入小批量消费。


洛阳拖拉机研讨所是中国拖拉机技术的研发中心,得益于苏联的技术辅佐而展开壮大。洛阳拖拉机研讨所成立以后,积极开发优质产品,为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展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依据《江苏省志机械工业志》记载,1969年清江机器厂与洛阳拖拉机研讨所共同开发、自主设计的东风-50型拖拉机,1971年被一机部列为推行的8种机型之一,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更名为江苏-50型拖拉机,1982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76年在洛阳拖拉机研讨所的参与下,淮阴拖拉机修配厂与其他单位分离设计东风-50L履带式拖拉机,先后试制出该机型及其派生品共19台,1981年获江苏省、机械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一拖的树立不只为国内拖拉机产业的展开提供了物质上的技术扩散,还培育了一批控制拖拉机制造技术的主干队伍,为其展开壮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拖以多种方式为兄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1953—1984年一拖就为兄弟企业举行培训班82期,培训人员6877人次[18](宋超,2009)。


从后期展开的实践效果来看,一拖引进的苏联技术大致上属于适合技术。所谓适合技术,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完成经济展开目的做出最大贡献,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国民经济得到良性展开的技术[31](沈越、鱼金涛,1989)。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技术的时期,正是新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快速展开、技术水平显著进步的阶段。能够说苏联技术的引进推进了一拖的快速展开,奠定了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技术基础。


4.2 促进了产业展开


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自己的拖拉机制造业,1949年全国仅具有拖拉机总功率7360 kW,这些拖拉机全部来自进口[32](邱梅贞,1993)。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拖拉机制造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至此以后,中国拖拉机产量快速提升,产业范围疾速壮大。


在履带式拖拉机方面,1959年一拖胜利将54型改进为75型履带式拖拉机,1966年取代54型投入消费,1970年突破设计产能,年产量抵达15330台,1980年年产量抵达2.4万台,工业总产值抵达4.01亿元,创投产以来新纪录。在轮式拖拉机方面,1965年研制胜利40型轮式拖拉机,1970年正式投入消费,1971年年产量抵达4306台。1982年先后试制出8马力和12马力手扶拖拉机以及150型轮式拖拉机,除两种手扶拖拉机未投产以外,150型轮式拖拉机于1983年投产。截止1984年,一拖共消费各种类型拖拉机33.3万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29.01万台,40型轮式拖拉机3.16万台,150型轮式拖拉机1.13万台[27](《一拖厂志》,P73)。


20世纪50年代苏联技术的引进,也辅佐了国内其他主干拖拉机厂的改建与扩建,促进了中国拖拉机行业范围的扩展。例如,1954年应用苏联提供的铁牛40型轮式拖拉机图纸,一机部决议改建天津汽车配件厂,消费铁牛40型轮式拖拉机。1965年底,按年产铁牛45型拖拉机5000台的设计产能,该厂完成改建工作,到1984年累计消费轮式拖拉机11万台[28](景晓村,1988)。依据《沈阳市志》第三卷记载,1959年在苏联提供设计图纸的基础上,沈阳拖拉机制造厂开端仿制其20世纪40年代产品DT系列28型拖拉机。1960年试制胜利,当年消费40台,命名为东方红-28型拖拉机。1980年抵达年产28型拖拉机3640台的产量。沈拖的树立展开为东北地域的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充足的配备支持。同样在苏联提供产品设计图纸的基础上中止改建和扩建的拖拉机厂还有长春拖拉机厂、鞍山拖拉机厂。这些主干拖拉机厂的树立,为中国拖拉机行业的构成和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迈出了“走进来”的第一步


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后倾力兴建的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一拖不只肩负着复兴中国拖拉机制造业、促进农业机械化树立的重要任务,还承担着援助其他新兴社会主义国度、增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度团结协作的义务。


1958年7月一拖装配出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当年仅消费1724台,依旧拿出其中一台中止援外,这便是中国基于苏联技术“走进来”的第一台拖拉机。1960年开端中止商业出口,当年便出口拖拉机等产品40台。据统计,1958—1984年一拖援外兼出口拖拉机(包含推土机)共抵达7464台[27](《一拖厂志》,P440)。出口对象既有越南、朝鲜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度,也有澳大利亚、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度。1958—1984年拖拉机出口国度和地域累计抵达44个。


中国走进来的不只有拖拉机产品,更有立足于苏联技术而构成的中国拖拉机制造技术。1961年4月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两国政府代表商定,由一拖辅佐阿尔巴尼亚树立地拉那拖拉机配件厂,在中国的辅佐下,1966年10月工厂顺利建成投产。1965—1967年一拖先后派出23名技术人员赴阿尔巴尼亚辅佐地拉那拖拉机配件厂调试消费设备和传授技术[27](《一拖厂志》,P537)。除阿尔巴尼亚之外,还派出技术人员到朝鲜、桑给巴尔、坦桑尼亚、伊拉克、巴基斯坦与苏丹等国传授技术。


5 苏联技术途径依赖存在的问题


5.1 忽视同期世界先进技术


上世纪50年代以“156项”为中心的苏联技术引进,在很多项目上都是“交钥匙”工程,一拖也不例外。苏联为一拖的树立提供了成套的技术设备,派遣国内专家来华指导树立消费,培训中方技术人员。“一五”时期,展开任务重、压力大,在学习苏联技术的过程中稳扎稳打,希望直接运用苏联现成的技术成果,而非从基础研讨做起。如此一来,构成了对苏联技术的崇拜和依赖心理。


一拖在投产后的30年里,由54型拖拉机改进而成的75型拖拉机作为主导的拖拉机产品长期坚持不变。变革开放之前对轮式拖拉机的研发也主要限于40型轮式拖拉机,1982年才试制出手扶拖拉机和150型轮式拖拉机。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过长,产品设计措施落后。变革开放以后,一拖引进包含意大利菲亚特拖拉机项目在内的欧美技术并全面展开,才终结了苏联技术一向制历史。


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拖拉机技术虽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对比西方国度依然存在差距。早在50年代,欧美国度在采用同步器换挡、动力换挡、动力转向、四轮驱动和液压传动等技术上曾经完成了率先突破。例如,1954年美国万国公司推出增扭器,在世界上初次完成了拖拉机在负载下的不停车换挡;福特公司于1958年推出全动力换挡变速箱;1954年英国国立农业工程研讨所研发了世界上首台静液压传动拖拉机样机;1957年联邦德国采埃孚公司推出农用拖拉机用链式无级变速传动系;但是,直到60年代苏联技术在这些前沿范畴仍多停留在研发阶段,与西方技术的差距也就此拉开了[33](朱士岑,2020)。


“一五”时期大范围引进苏联拖拉机制造技术,躲藏了一个很重要的缺憾,即不能向欧美国度等水平最高的“师傅”学习,很难取得其先进技术[11](张久春,2009)。一方面,此时中国采取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度“一边倒”的外交兵略,加剧了西方国度对中国的排斥和敌视,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经济和技术封锁措施。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教员,苏联自身排斥向欧美国度学习,使中国这个“学生”丧失了间接向高水平“师傅”学习的机遇。在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教育教学理论中,苏联专家巴尔斯基有时会指定研讨生看一些俄文专业期刊和资料里面的论文,好比苏联印刷(非公开出版)的年会、研讨会的论文集,但他很少去查阅英文期刊,普通也不请求学生读西方的书[5](张柏春等,2004)。这就使中国学生只专注于向苏联学习,而疏忽了树立向最高水平“师傅”学习的认识和理念。


5.2 约束企业自主性


计划经济时期,受苏联方式的影响,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管理制度,企业的消费任务由国度下达,消费产品由国度统一销售。企业只需完成国度分配的任务,不受市场需求的限制。企业的技术改造均源自于国度的技术改造请求,企业并不主动中止技术改造,这种管理方式就直接招致企业没有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产品消费数量方面,企业严厉服从国度统购统销的行政布置,没有自主性。在1960年到1964年期间,企业的消费状况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消费才干也不时进步,原本能够多消费一些拖拉机,但由于国度对农机实行统购统销,再加上钢材比较缺乏,拖拉机年产量不时在6000~8000台左右,一直没有满负荷消费,构成了一定水平上的资源闲置与糜费。


在产品研发和改造方面,一拖自投产后中止过几次技术改造,但主打拖拉机产品长期只需由54型履带式拖拉机改造而来的75型履带式拖拉机。由于一拖构成年产75型履带式拖拉机1.5万台的消费才干后,不时没有满负荷消费,加之扩建的大部分厂房闲置,国度请求一拖要充沛应用工厂潜力,中止技术改造。经八机部的批准,企业规划了消费160大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等产品。但在1969年,国度出于工业规划的思索,又将160大马力拖拉机产品转到青海拖拉机厂消费,一拖终止了160大马力拖拉机的消费。由此可见,企业完整没有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消费的自主性。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研讨表明,在自给自足肉体的指引下,借助苏联技术的引进,中国拖拉机制造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使上世纪中期中国拖拉机制造技术抵达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克鲁格曼的“蛙跳理论”在理论上阐明了后发国度能够经过技术引进完成技术逾越式进步。一拖为代表的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基本阅历则为“蛙跳理论”提供了圆满的理论案例,它的树立与展开阅历考证了“技术引进”的确是后发国度完成技术逾越的捷径。但是,对苏联技术不加承认地全盘引进也构成了中方对苏方技术的盲从与依赖,为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耐久展开潜伏了潜在风险。因而,在中止技术引进的过程中要分辨适合技术,警惕技术途径依赖的危害。


技术“引进来”并不代表能够一劳永逸,只需对引进的技术中止彻底地消化吸收,并以此为基础不时开发创新,才干抵达完成技术逾越,赶超先发国度的目的。一拖得益于国度主导的技术引进而成立长大。由于未能及时完成自主创新,招致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处于展开滞后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面对农业政策的变更以及国企变革的风潮,一拖决策层才认识到必须展开适用农户需求的小型轮式拖拉机,开发出新的拖拉机型号。仰仗“小四轮”的创新开发,一拖顺应了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变革以来的市场变更,在变革浪潮中挽救了企业生命。在面对世界拖拉机往轮式、大功率展开的趋向时,一拖做出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拖拉机技术的决议。菲亚特技术的引进,对一拖控制抢先技术、追逐世界农机展开趋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进入21世纪后,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成为了一拖的关键性支柱产品。


6.2 启示


苏联技术的引进成就了初期的中国拖拉机制造业。但是,已阅历经70余年或风起云涌或静水流深的变革,却仍未培育出能够比肩先进的民族品牌。中国的拖拉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以至不如印度的马恒达。深思因果,可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得出启示。


1)基于政府层面,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展开。首先,拖拉机制造业作为支农产业,行业利润微薄,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和补贴鼓舞。目前实行的农机补贴政策滋生了“大马拉小车”等行业乱象,政府在补贴的同时也应警惕负面现象的发作。其次,后发国度后发优势的发挥离不开技术引进,中国拖拉机产业在中心技术范畴远远落后于人,要想完成快速赶超,就要再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因而,政府要有研判世界先进拖拉机技术展开趋向的才干,从整体上制定技术展开的战略和计划,为企业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提供相关的指引和指导。再次,中美贸易摩擦通知我们,唯有自给自足才不受制于人,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吸收与创新,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树立鼓舞企业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鼓舞机制。最后,政府要注重拖拉机专业人才的培育,树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2)基于企业层面,首先,要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引进软硬件技术的同时注重对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的引进,应用技术引进完成自我起飞。但也要认识到技术引进的正面效应容易掩盖途径依赖构成的潜在危机,要有勇气废弃技术迷信,端正稳扎稳打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完成技术引进。其次,要构建完好的吸收机制,在技术引进的同时要抓紧消化吸收,及时明白各种影响企业吸收才干的要素并予以增强。最后,要注重自主创新,坚持自给自足,增强中心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尽快获取技术才干。


同时,作为老国有企业的代表,一拖的迂回展开进程也阐明,国企的展开需求勇于完成自我变革、废弃途径依赖,及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国企的技术引进与创新,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从实践动身;必须坚持洋为中用、自主创新。国企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干壮大自己,才干更好地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完成宪法所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Rostow 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Ges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s[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3]Brezis E S, Krugman P R, Tsiddon D. 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5): 1211-1219.


[4]金碚. 工业的任务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9): 51-64.


Jin B. The mission and value of industry: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9): 51-64.


[5]张柏春, 姚芳, 张久春, 等. 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社, 2004.


Zhang B C, Yao F, Zhang J C, et al. Transfer of Soviet Technology to China in 1949-1966[M]. Jinan: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2004.


[6]康荣平, 杨英辰. 新中国技术引进40年述评[J]. 管理世界, 1991(6): 174-180.


Kang R P, Yang Y C. A review of 40 years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 New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1991(6): 174-180.


[7]李国青, 娄成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若干特性及其评价[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8-11.


Li G Q, Lou C W.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introduction in China in the 1950s and Comment[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4(1): 8-11.


[8]林柏. 1949—1978年中国技术引进效果的影响要素研讨[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2): 73-77.


Lin B. Contributing factors research on China’s technology import effects from 1949 to 1978[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2): 73-77.


[9]康荣平. 技术引进: 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J]. 管理世界, 1992(5): 167-176.


Kang R P,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hina’s strateg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1992(5): 167-176.


[10] 赵学军. “156项”树立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贡献[J]. 中国经济史研讨, 2021(4): 26-37.


Zhao X J.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made by “156 Projects” to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J].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2021(4): 26-37.


[11]张久春. 20世纪50年代工业树立“156项工程”研讨[J]. 工程研讨——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9, 1(3): 213-222.


Zhang J C. A study of the 156 Projects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1950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2009, 1(3): 213-222.


[12]张培富, 孙磊. 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展开[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6(2): 11-16.


Zhang P F, Sun L. The 156 Soviet assisted proj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2011, 26(2): 11-16.


[13]王奇.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J]. 当代中国史研讨, 2003(2): 110-116, 127.


Wang Q. An analysis of the “156 Soviet-Assisted Projects”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1950s[J].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2003(2): 110-116, 127.


[14]牛树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方国度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研讨[J]. 中共党史研讨,2016(7): 46-56.


Niu J L. Study on Chinese importing the complete sets of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arly 1960s[J]. CPC History Studies, 2016(7): 46-56.


[15]阎放鸣. 论我国第二次成套设备的大引进[J]. 中国经济史研讨, 1988(1): 146-154.


Yan F M. On the second large-scale introduction of 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 in China[J].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1988(1): 146-154.


[16]王章豹.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十年[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1): 47-55, 96.


Wang Z B. Fifty years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 China’s machinery industry[J].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0(1): 47-55, 96.


[17]申晓勇. 技术引进视角下我国国防工业展开研讨(1949—1960)[J]. 军事历史研讨, 2012, 26(1): 119-124.


Shen X 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1949-1960)[J]. 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2012, 26(1): 119-124.


[18]宋超. 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性与绩效[J]. 中国经济史研讨, 2009(4): 83-90.


Song 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J]. Researches i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2009(4): 83-90.


[19]李华. 苏联石油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及影响——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为例[J]. 西伯利亚研讨,2021, 48(5): 60-72, 119.


Li H. The transfer of Soviet petroleum technology to China and its influence—An analysis of taking Sino-Soviet Petroleum Corporation as an example[J]. Siberian Studies, 2021, 48(5): 60-72, 119.


[20]郎志中, 杨军. 我国拖拉机制造业70年展开成就与趋向[J]. 农机质量与监视, 2019(12): 11-14.


Lang Z Z, Yang J.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trends of China’s tract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past 70 years[J]. Agricultural Machinery Quality & Supervision, 2019(12): 11-14.


[21]杜建刚, 钟波. 2016年度拖拉机产质量量状况剖析[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8, 45(2): 5-7.


Du J G, Zhong B. Analysis on quality of tractor product in 2016[J]. Tractor & Farm Transporter, 2018, 45(2): 5-7.


[22]李建启. 国内拖拉机关键技术展开示状[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8, 45(2): 1-4, 7.


Li J Q. 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tractor key technology[J]. Tractor & Farm Transporter, 2018, 45(2): 1-4, 7.


[23]孙凝晖, 张玉成, 石晶林. 构建我国第三代农机的创渎体系[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2): 154-165.


Sun N H, Zhang Y C, Shi J L. Build innovation system of third gener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0, 35(2): 154-165.


[24]高辉松, 朱思洪, 贺亮, 等. 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箱和无级变速箱展开示状与趋向[J]. 机械传动, 2012, 36(8): 119-123.


Gao H S, Zhu S H, He L, et al.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power shift trans mission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tractor[J]. Journal of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2012, 36(8): 119-123.


[25]赵国栋, 管春松, 高庆生, 等. 电动拖拉机展开示状与趋向[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2): 24-28.


Zhao G D, Guan C S, Gao Q S,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electric tractor[J].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46(22): 24-28.


[26]谢斌, 武仲斌, 毛恩荣. 农业拖拉机关键技术展开示状与瞻望[J].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49(8): 1-17.


Xie B, Wu Z B, Mao E 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key technologies on agricultural tractor[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8, 49(8): 1-17.


[27]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室. 一拖厂志.(内部资料)


The First Tractor Manufacturing Factory Journal. The First Tractor Manufacturing Factory Chronicle. (Secret information).


[28]周道炯. 当代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Zhou D J. Fixed 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9.


[29]景晓村.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Jing X C.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Contemporary China[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8.


[30]吴熙敬. 中国近现代技术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Wu X J.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Techn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0.


[31]沈越, 鱼金涛. 国际技术转移概论[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Shen Y, Yu J T.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1989.


[32]邱梅贞. 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展开史[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Qiu M Z.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chnolog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1993.


[33]朱士岑. 拖拉机产业史话 1850—2000[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Zhu S C. History of the Tractor Industry in 1850-2000[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20.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讨》2023年第1期,发表时略有修正)


引荐阅读


【智库动态】张小溪 张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智库动态】袁富华:现代化方式与中国式现代化:均衡社会观念


【智库动态】张旭 等:国外国有经济的展开进程及六大特性


【智库动态】张旭:坚持把展开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


【智库动态】张旭:社会主义的价值与共同富有


(编辑:林盼 孙志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文章排行

  • 阅读
  • 评论

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