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到南普陀一游。 南普陀的入口正好对着厦门大学的校门,于是随手拍了一张厦大校门的照片。今天不能进厦大,权作留念吧。脑子又一转,厦门大学排名位居福建第一,在国内大学中的名誉也是不错,是不是占了南普陀的灵气呢,有观音保佑?哈哈,想想而已,但不论如何,一座著名的佛山和一所景色漂亮的大学相邻,也是难得的造化。 还是上普陀山吧。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末,称为泗洲寺,宋治闰年间改名普照寺。明初,寺院荒芜,直到清康熙年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似,又在普陀山以南,故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高大的牌坊上有“鹭岛名山”四字,“鹭岛”就是指厦门,因相传古时有白鹭栖息而得名,往常白鹭曾经成为厦门市的市鸟。牌坊楹联为" 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这些字都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范围庞大,气势庄严。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顾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最喜弥勒佛之笑。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菩萨之笑,是慈悲的笑,是悲悯的笑。他的笑,给人带来欢欣、希望和光明。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难割舍,重贪欲。倘若学会大度,学会放下,就会取得无边的自由与潇洒。 佛的启示,恰恰就是一种人生的真正活法。 沿中轴线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特性,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 大雄宝殿,正匾四字为“妙相庄严”,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观自由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观自由菩萨即观世音。妙相,指佛的容颜。庄严,佛家语。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增强,称为庄严。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对联曰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对联说的很分明: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立于殿前,一种庄严庄严敬畏之情也是油但是生了。 沿着台阶,在绿树荫蔽下,我们来到大悲殿。清初施琅始建,称大悲阁,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内有四尊观音,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如,和蔼可亲,其他三面为四十八臂观音,每只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势亦不一样,表示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悲愿。这里的香火最为旺盛,烟霭环绕,梵音四起,烧香许愿的人纷至沓来。 大悲殿前柱联:真观清浄观,宽广聪慧观。妙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听说这大悲殿的屋顶,是全国唯逐一个能够运用和皇宫一样规格的行制,这一点是非同普通,举国无双了! 大悲殿牌匾上的文字:“住大慈悲。”“慈”是给予众生高兴和希望,“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和愚蠢。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这样的肉体来舍身救度每一位苦海众生。所谓“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世音菩萨是人心中聪慧之化身、无畏之化身。而具足正见的慈悲心也成为检验一个人能否真正佛弟子的基本规范,具足慈悲即是入佛门,是醒悟谬误的基本,是一切诸佛之心。 大悲殿旁有个牌匾:“无我”。“无我”,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佛教以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真实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汇合体,不是固定不变、单一的独平面,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以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分离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汇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所谓“无我”,是一种聪慧境地,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惧。经过有序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聪慧。无我,非“没有我”,非不存在,而是去除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废弃;无我是佛菩萨的境地,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的。正由于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求修行。 绕过藏经阁,拾阶而上,开端登五老峰。山不算高,而殿都是依山势而建,因而就不感到累,也因而就愈加关注了山上的石刻。没想到,这南普陀的石刻可真多。 “常随佛学”。意为要时时思惟佛法、忆念佛法、运用佛法。遇到问题,用自己的习气、我执、成见去看待、剖析和处置,这就是错的, 这是常随“我”学,不是常随佛学。真正修行之人,碰到问题,要回头看自己,能否是自己的习气在作祟、无明在作祟、妄想在作祟。,从而具足自我观照、自我反省的才干,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为善最乐。此言甚是。人生在世,找到心之所需,及时行乐,心便是轻盈的,人生便是自己的,此等活法才有意义。乐乃心之本体,君子知乐而乐,而求乐,愚人不知何为乐,反求苦闷。为善便有乐,愿意则私欲之气阻断,乐便成了忧苦。 一块巨石,上写“大好河山”四字,不外很奇特,“好”字为什么写成“籽”了?这个倒真不知道。此为爱国将领蔡廷锴手书。蔡廷锴曾率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故”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火热心胸之写照啊! 一路走来,一路顾览。心常常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看寺庙的琉璃飞檐,看宝塔的白玉尖顶,看古树的千年遒劲,看溪水的温润清澈,看阳光的暖和温和,心里顿生清净与庄严,似乎一道清泉流过心间,瞬间清洗尘心的喧嚣。 一块巍峨的巨石上刻着一个大“佛”,字高一丈四尺,宽一丈,笔力雄劲,为光绪时寺僧振慧所书。字迹鲜艳耀眼,令人顿生心入佛门、红尘远去之感。周围古松翠柏环绕,奇石嶙峋,洞壑幽静,山泉清冽。真乃佳处! 来到转逢和尚之塔前。心中忽有愈加庄严敬重之感。 释转逢 (1880~1952) 法讳海妙,俗姓王。17岁从南安雪峰寺喜敏和尚出家,后就南普陀寺喜参和尚受具足戒。曾云游江浙各名山禅寺,参师修学。1920年招聘就职南普陀寺住持。1924年自拟丛林法规,约请诸山长老议定,推选会泉和尚为首届方丈。翌年,又辅佐会泉兴办闽南佛学院。1938年离厦门,即托钵行脚云游海内外,朝拜佛教诸名山圣迹。1940年9月,从印度葛伦堡只身徒步前往西藏拉萨。在哲蚌寺修学密宗。尔后多年往来泥泊尔、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朝参佛教圣迹,宏传中国佛教。1948年应邀到新加坡掌管龙山寺。1952年圆寂。 “人生天地间,何终复何始。但观所行事,应知其宋去。佛称大丈夫,从善业作起。究竟证菩提,久当人天礼。”摘自《转逢和尚塔铭》。 塔后有巨石为靠,上有四字:法性常留。 太虚巨匠造像。作如是观。1947年3月17日,太虚巨匠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1948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上镌当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巨匠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定,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巨匠住世大德。 在五老峰,这样的佛塔相当多,都是一个个有名的巨匠,这为五老峰更添加了一份庄严与崇高。 涅槃藏石。 南普陀寺是全国香火最为鼎盛的寺院之一,重建于康熙年间。听说,当年平台将军施琅在收复台湾战役中,曾在海上亲眼见到观世音菩萨,于是收复台湾后立刻上了一道奏折,央求建庙供奉观音菩萨,康熙御笔批准,于是就有了南普陀寺,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关于这一点,从大悲殿就能够看出。 南普陀一游,感受最多的是浓浓的佛教文化。每一个殿堂,每一座亭塔,每一棵菩提,每一处石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来到这里,我想应该怀有敬畏,心沉静下来,想一想:人怎样样去除贪欲,怎样样丢弃名利,怎样样大度,怎样样去行善,怎样样去修炼自己,怎样样去照顾万物,从而活出简单,活出质朴,活出高兴。 “五老峰峦万木葱,白云仙阁醉清风。香炉日照紫烟绕,踏入佛门万欲空。”这气势雄伟壮观、包含佛法无边之威的鹭岛名山,果真特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