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阿富汗临时总统穆贾迪迪决定中止大选,同时向伊朗、美国寻求援助。考虑到伊朗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美国开始向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停止对可能的叛军和军阀援助,并支持阿富汗现政权。布托总理在美国的压力下同意了这一要求,阿富汗的穆贾迪迪政府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并且逐步在全国恢复秩序。 1994年,阿富汗总理希克马蒂亚尔由于不满权力分配,在坎大哈掀起内战,希克马蒂亚尔于数个军阀与伊斯兰团体结盟,其中包括一支活跃的伊斯兰势力——塔利班。几路宗教组织的加入也让本就保守的希克马蒂亚尔前总理更加伊斯兰化,坎大哈叛军也逐渐和恐怖主义挂钩。阿富汗内战也在1996年初就开始保持稳定,双方都没法再前进更远了。随着克林顿政府上台,出于平衡预算的角度减少对阿富汗政府的支援,希克马蒂亚尔的战斗力逐渐加强,在1999年占领了西部重镇赫拉特,随后向普什图人聚集的阿富汗中部发起进攻,在2001年中期9.11事件以前已经和阿富汗政府军势力相当。9.11事件之后,随着美国向阿富汗政府派出顾问团和提供武器援助,以及后来的直接增兵,战场又将倒向阿富汗一方。很快阿富汗在2002年年初控制了曾经由希克马蒂亚尔占领的大城市,但是在西部,游击队、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抵抗使得阿富汗依旧不能获得战后的安定,而美军的存在也使得境内大部分保守穆斯林十分反感。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的内战在1992年引来了俄罗斯的军队帮助政府军,并且在十一月至1993年年初控制了首都和部分反对派占领的城镇,但是到1993年俄罗斯内战爆发后,俄罗斯军队部分撤出塔吉克斯坦去参加俄罗斯内战,这使得塔吉克斯坦的反对派有能力发起反攻,其中主要力量则是塔吉克斯坦的伊斯兰复兴党,在7月的试探性进攻后,复兴党人在11月联合反对派又发起了一次进攻,这次攻势十分顺利,占领了库洛布和丹加拉两个南方城市。而1995年春天的一位政府军将领叛变更是严重恶化了政府军的生存状况。美国正在积极的考虑为塔吉克斯坦起义军提供援助,但是问题是,如何能保证由伊斯兰复兴党为主力的起义军不会成为一支宗教力量则是美国需要思考的问题。阿富汗内战殷鉴不远,如果不是穆贾迪迪总统的强硬和伊朗的援助,那么或许阿富汗在民主与世俗化会是两者皆失。那么塔吉克斯坦问题上美国最终的答案则是……是也不是!随着1997年克林顿上台而削减的援助,本来可以获得进一步战果的联合反对派被迫停下前进的步伐。但是随着美国向阿富汗派遣顾问团,黑市的美国装备又开始流向反对派。伴随着美国军队击垮阿富汗的叛军,部分宗教势力也流入了塔吉克斯坦,使得当地叛军实力不断加强,在2002年冬天联合叛军的部队已经逼近了塔吉克斯坦首都。
人类文明的瑰宝,巴米扬大佛仍于阿富汗矗立
俄罗斯 从1993年9月开始的俄罗斯宪政危机终于在10月初演化为内战,支持莫斯科白宫派的民众和军队在政变初期将叶利钦赶出了莫斯科。但是叶利钦立刻退到圣彼得堡并且指挥效忠他的军队反击,双方在内战中保持了相对的克制,没有将一场内战变成苏联钢铁洪流的教科书演示,随着1994年元旦叶利钦彻底击败了白宫派武装,持续了三个月的内战终于结束。三个月的内战为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和基础设施破坏。随着俄罗斯的新宪法颁布,俄罗斯联邦确立了总统制和国家杜马的两院制,叶利钦从1994年开始继续担任了俄罗斯联邦总统。而与此同时,车臣地区的局势也在恶化,车臣共和国入侵了印古什,并且与达吉斯坦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俄罗斯联邦无力管理,随后混乱蔓延到了北奥塞梯。叶利钦不得不选择在1996年选举后出兵,但是战争根本不顺利。直到1998年俄罗斯才勉强控制了印古什地区,同时还面临着游击战的巨大威胁。俄罗斯被迫与车臣签署了停火协议,车臣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与此同时,联邦内独立倾向也很强的鞑袒斯坦共和国也与俄罗斯签署了新的权利分配协议,通过这份协议,鞑坦斯坦可以在境内训练自己的武装部队,这也象征着鞑坦斯坦的事实独立。而由于在俄罗斯内战中叶利钦接受了日本的大量借款,随着债务即将到期,俄罗斯并没有能力偿还。于是,在1999年底,俄罗斯宣布将南千岛群岛归还日本。来换取日本对俄罗斯的债务免除和经济援助。一系列的打击让俄罗斯民众对叶利钦失去信心。而祖国-全俄罗斯运动(后改名祖国俄罗斯党)则借机宣传起势。最终在2000年7月,祖国全俄罗斯运动的候选人普里马科夫战胜了叶利钦支持的候选人普京。分析家普遍认为叶利钦选择的默默无闻的俄罗斯总理是他的傀儡,同时叶利钦的失败政策也导致了民众对他支持的人的不满。 普里马科夫上台后首要任务是打击贪污和剪除亲叶利钦的俄罗斯寡头,随着9.11反恐的开始,俄罗斯再度向车臣宣战,并且在2002年底基本控制了车臣,但是联邦军队的非法行为则让全世界谴责。同时普里马科夫也在试图借反恐的局势来恢复在中亚南部的俄罗斯影响力。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他会延续俄罗斯的民主时代吗?
波黑与克罗地亚 在这场点燃了铁托遗产的巴尔干内战中,德美为代表的北约和法国支持了不同的阵营,法国支持克罗地亚,而北约支持波黑政府军。于是毫无悬念的,克罗地亚内战在法国的全力支持下于1993年发动大规模对境内叛军的进攻,同时支持波黑境内的克罗地亚民兵起义,随后北约也开始对波黑境内的塞军目标进行无差别轰炸,同时由德国空军在波黑境内轰炸克罗地亚民兵,这也又一次导致了德法的外交危机。随着法国不断在联合国否决维和部队的进驻,北约开始直接向波黑空运武器。在1993年冬,随着克罗地亚的暴风行动结束,在西斯拉夫地区的塞尔维亚人控制区已经被克罗地亚政府收复,但是由于法国和北约之间情报不互通,导致塞尔维亚提前在东斯拉夫地区做好防守,使得进攻东斯拉夫变为不可能。而在这一年中,克罗地亚民兵与塞尔维亚民兵不断攻击波黑政府军,使得政府军控制区不断缩减,尤其是萨拉热窝围城和唯一入海口被克罗地亚民兵控制所带来的补给影响。当然,再暴风行动结束后,比哈奇围城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这也作为法国重新与北约联手处理波黑内战的基础,1994年秋天,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协商,达成了关于波黑内战的协议,克罗地亚民兵开放港口,对波黑的援助迅速输入,波黑军队也发起了对塞尔维亚民兵的反击。而塞族则反常地迅速接受了停火协议,1995年,交战各方签署《南安普顿和约》,将波黑分为由穆斯林、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邦联国家,并且规定善后事宜。但是和约签署后,1996年,塞尔维亚忽然宣布经过公投,东斯拉夫地区并入克罗地亚。这直接激怒了克罗地亚和他的支持者法国。法国随后宣布与塞尔维亚降低外交关系并制裁塞尔维亚,但是克罗地亚的军力无力改变东斯拉夫地区被占领的事实。 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联盟) 米洛舍维奇在东斯拉夫地区的胜利给了他极大的声望。这也使得他毫无疑问的获得了南联盟总统的选举。而面对法国对南联盟极端恶化的态度和对科索沃的支援,米洛舍维奇选择先发制人,在科索沃展开大举扫荡,这造成了很多人道灾难和灭绝行为。而法国也对塞尔维亚发起了几次空袭。不过由于德国、英国等国的默许,塞尔维亚并没有遭到重大挫折。而在科索沃,塞尔维亚部队造成了数万人死亡的种族屠杀,更使得大量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流亡阿尔巴尼亚或者前往欧洲其他国家,扫荡行动的圆满完成也使得米洛舍维奇进一步民族主义化。在2000年的南联盟大选中,他获得了胜利,并且继续担任这个受国际孤立国家的总统直到2004年,在任期内他试图和俄罗斯继续进行广泛的合作,并且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进行小规模的贸易来恢复经济。
2003年新年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境内分别有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族自治共和国
美国 在东非的军阀混战中,美国将赌注下在了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兰和提格雷人,而对于曾经的亲苏索马里,联合国甚至没有通过武器禁运决议,索马里已经成为军阀混战的地狱。1993年,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加入联合国,而默认厄立特里亚独立的埃塞俄比亚政府也获得了美国的支援,并且在内战中取得优势。 克林顿自上台以来积极推进预算平衡政策,使得美国的财政状况获得了很大改观,以及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渐进的民主扩展政策和人道救援任务,也使得美国的国际评价继续了冷战后的声望高位。但是随着选前莱温斯基事件的爆发(在鹰已着陆世界线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不正当关系发生于1997年冬至1999年春天,而于2000年选举年中段爆出),民主党的支持率急转直下,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他在初选中利用民众对老布什与小布什的父子关系不断支出他们之间的一些擦边球行为,以及在共和党初选中麦凯恩采取了更正确的策略)则以绝对优势赢得总统大选。当选后的麦凯恩总统首先面对的是9.11恐怖袭击,他很快断定这是在中东各地的“基地”组织与其他恐怖组织的合谋行动,并且这也使得他向阿富汗等国提供武器援助以打击恐怖组织,同时还向阿富汗政府提出了出兵的建议,得到允许后美国长驱直入进入阿富汗以帮助阿富汗清剿叛乱,同时抓捕本拉登等恐怖分子,但是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却从此销声匿迹,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受到了广泛的抵抗,这也使得阿富汗美军的地位十分尴尬,而穆贾迪迪政府也逐渐对美军态度变差。 PS:麦凯恩确实去了越南服役,并在1967年被俘,但是随着1969年北越春节攻势的失败和南越的反攻,两越签订了停火协议。这也使得麦凯恩在1969年被释放。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 索马里的军阀混战直到2000年也没有结束,只是参战的军阀被整合与消灭了一些,其中主要的地方武装是邦特兰、朱巴兰和欧加登的军阀,但是他们依旧愿意举行谈判。连续不断的内战也使得恐怖组织在当地兴起,基地组织以索马里为依托,策划了海盗行动和多起恐怖袭击,其中包括对肯尼亚美国大使馆的爆炸与袭击在苏丹的美国人。于是,在9.11事件后,麦凯恩总统决定派兵进入索马里捕捉恐怖分子,在侯赛因.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的同意下,美军进入索马里,开始正式介入索马里内战。在美军协助索马里政府军消灭了数个军阀和打击了城市中的恐怖分子后,邦特兰和朱巴兰的军阀也承诺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美国在此之前支持了索马里兰独立,这些使得索马里军阀重聚一堂的谈判变得困难,但是索马里各路军阀也基本上保持了停火,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美军在索马里驻扎的军队也开始陷入游击战和恐怖袭击中。 埃塞俄比亚局势的转折点是在埃塞俄比亚共和国承认厄立特里亚独立后获得美国支援开始的,获得美国和国际军火商支援的埃塞俄比亚共和国在军力上逐渐超过了门格斯图的前政府军,很快埃塞俄比亚解围亚迪斯亚贝巴的攻势,并且不断向失去大城市的门格斯图军队进攻,埃塞俄比亚共和国经过11年的内战,终于在2002年击毙了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人门格斯图,埃塞内战也宣告结束。接下来埃塞俄比亚的任务则是重建国家,和与保持事实独立的南方部落、提格雷人与阿法尔人举行谈判,如果谈判失败,或许埃塞将再次陷入内战。
911事件刷新了自1995年以来的单次恐怖袭击死亡人数
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 经过一年内战的罗马尼亚在法德之间选择了法国作为自己的盟友,于是来自法国的援助和直接投资使得罗马尼亚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在战争中宣布自治的匈牙利人聚居区也回到了罗马尼亚。同时,在邻国摩尔多瓦,随着第一次德涅斯特河战争的爆发,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统一这一议程也逐渐被战争胜利者伊利埃斯库考虑。而在俄罗斯内战爆发后,驻扎在德涅斯特河沿岸的俄罗斯部队撤走。这也坚定了两国统一派的决心。于是,在1995年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合并。并且在1996年6月发起了对德涅斯特沿岸的第二次战争。在五天的战争中罗马尼亚军队率先用特种部队控制了德涅斯特沿岸的发电站,随后将蒂拉斯波尔以外的小城镇占领,最后包围蒂拉斯波尔,逼迫德涅斯特投降。在德涅斯特领导人投降后将德涅斯特沿岸统一入罗马尼亚。两次战争带给伊利埃斯库和罗马尼亚社民党巨大的声望,这也使得在2002年大选中阿德里安.纳斯塔塞赢得总统大选。不过,新罗马尼亚所面临的问题依旧是贪污、战后重建与经济问题。合并摩尔多瓦后,罗马尼亚的人均GDP不足两千美元,与此同时,由于欧洲的法德矛盾,罗马尼亚的经济始终依赖法国,缺少可替代方案。 卢旺达 在卢旺达屠杀开始后,美国决定积极介入当地局势,他们首先向反政府军爱国阵线提供武器援助,并且对卢旺达政府军和极端胡图族民兵的据点进行轰炸,在1994年5月占领首都后,美国接受爱国阵线的邀请,派出维和部队协助稳定当地局势,同时为爱国阵线军队提供指导。在美国的帮助下,爱国阵线军队在6月完成了除法控区以外所有地区的统一,而在CIA的协助下,卢旺达也获得了法国控制的“绿松石区”支援政府军的证据,在各方面压力下,法国决定撤出“绿松石区”,卢旺达内战也得以结束。同时,在美国派出的人道救援部队进入基加利市区作战时直升机遭到当地民兵袭击,迫降后的美军击退了多轮民兵进攻并且尽可能的保护了当地难民直到援军到来,这个事件在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鹰已着陆》。尽管美国和法国的迅速干预减轻了当地的人道灾难,但是根据估计还是有将近三十万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在屠杀中遇难,这也使得美国被质疑了干预的有效性。这也是美国没有在科索沃骚乱期间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行动的诱因之一。而同样的,在卢旺达内战中获得的部分关于法国支持政府军的证据也被当作筹码来放在波黑内战的谈判进程中,使得法国愿意说服波黑的克罗地亚民兵开放港口。
这条时间线中第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作品——《鹰已着陆》
罗得西亚与津巴布韦 自伊恩.史密斯发表单方面独立宣言后,罗得西亚就陷入了孤立状态,非洲国家与英国都不愿意与其合作,只有南非是罗得西亚的坚定盟友,与此同时,史密斯借鉴了南非的经验,暂时不退出英联邦,利用英联邦作为和国际社会进行对话的渠道,但是在葡萄牙撤出非洲后,罗得西亚的局势也愈发恶化,伊恩史密斯宣布了罗得西亚紧急状态,并且加强了反游击战争的烈度。由于南非的坚定支持,以及撒切尔的妥协,罗得西亚内战中反抗军始终没有获得战略优势,同时史密斯也在罗得西亚境内推动改革,他逐步降低黑人的选举门槛,最终目的将设立一条较高的选举限制,在这个限制下只有少部分富裕黑人和大部分白人才能参选,这项制度在80年代已经初步完成并且逐步实施,而对津巴布韦游击队的清剿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消灭了数个在北部边境的据点。但是在反游击战行动中罗得西亚部队使用了化学武器污染水源,以及这种情况持续到1990年,随着冷战结束,英国和美国开始重新对罗得西亚施加压力,于是,在于与英国的谈判与妥协中,罗得西亚大幅度降低了选举门槛,同时宣布开启大选和自己不参选,这也吸引了一部分抵抗组织放下武器,但是,罗得西亚政府和警察有意骚扰非洲裔候选人,最终通过一系列不公平手段将P.K.范德贝(Pieter Kenyon Fleming-Voltelyn van der Byl)于1990年冬天送上总理位置,这一点也遭受了国内与国际的批评。范德贝统治的九年时间里积极尝试与周边国家修复关系,并且强调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同时他不断宣传“罗得西亚还没有做好普选制的准备”。但是在1999年选举中,他于当选后不久于1999年年末去世,这也引发了黑人候选人的抗议活动,他们要求公平大选。于是,在国内和国际压力下,罗得西亚恢复了理论上的1990年选举规则,在2000年大选中,黑人摩根.茨万吉拉伊获得大选胜利,担任罗得西亚首位黑人总理,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他致力于促进种族平等和下放选举权利、降低选举门槛,同时与扔在抵抗的武装组织谈判,推动他们解除武装。这也使得茨万吉拉伊受到了罗得西亚白人和黑人的广泛欢迎。这也使得茨万吉拉伊赢得2003年大选看起来十分容易。
罗得西亚首位黑人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