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本篇文章是我5个月前所写的一个问题的回答,当时只是在知乎上看新闻时,无意间看到了这个问题,随口一答,但想不到会有如此多的阅读量,也想不到会引来如此大的争议。 在2月27日,本文写完了“社会主义边缘化”的第一个论题,然后引来不少批评。文章的初稿几乎是在辩论和吵架中完成的,论点极为零散,不成规矩。而且某些批评者带有情绪化的言语,也一定程度上激怒了我,让我的文章本身带有了不少情绪。 现在时隔5个月,再来回望这篇回答,感觉还是有颇多缺陷。最典型的缺陷就是对“跨主权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左翼的分歧”,这两个问题论述不足,从而引来的巨大的误会。 这种误会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我对于观众信息茧的了解程度不深刻,本以为这两者应该是左翼都知道的知识,但实际上,很多人确实是不了解。这一点是我的失误,本次重新修改这篇文章,让论点更加成体系化, 从而纠正这个错误。 文章的初稿我也会保留下来,用来做一个对比,方便我去提高自身,也方便大家对这场辩论的过程有个了解。 当然,说这些话,绝不是否定“批评”行为的本身。绝大多数人的批评都是有意义的,且不论他的出发点如何,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对于不符合自身思想的作品,进行针对性的批评,这些行为,我是十分欢迎的。 然而,对于某些以“扣帽子”为乐,倾向于搅混水的人,他们的指责,我是不会接受的。 尤其是某个否定国家这种主权体在现实中的作用,否定民族统一战线这种组织形式的,所谓网络左翼天师。 他嘴巴上说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理越辨越明”,但是,真当我的文章的阅读量超过他的时候,又开始说“你的文章是在蛊惑群众”。 像这样的人,竟然自封自己为“左翼意见领袖”,将自己的那几个小QQ群称之为“成熟的组织”,真是令人发笑。 基本上可以确定他们是将“小资产阶级狂热”和“无政府”代入到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了,这种错误倾向列宁同志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已经批评过了。如果有同志有兴趣,可以去进行阅读。另外,我在本篇文章中也会注明这几个派系的区别,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幼稚儿”的行为逻辑。(这些人很有可能是受到这几年流行的“西欧马克思学派”的影响,他们根本不认同列宁,甚至有些人连恩格斯都不认同,这些都会在后文中进行说明解析。) 二、马学本身的分歧说完这些无聊的争执,我们可以将话题转到问题本身。 国际共运长期无法有实际进步的原因,其实说白了就两者,一者是“认知和实践重点的分歧”,另一者是“西方资本体系的进化”。 首先是认知和实践问题。“认知的分歧”来源,主要是实践环境的不同,导致主观认知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下文中都简称为“马学”)的分裂,其实就是由此产生。 最典型的分歧就是西欧马克思学派和苏联马克思学派的分歧。这两派,最典型的争执就是在,“是否承认民族和主权体”的问题上。 其实最早是没有苏联马学的,只有西欧马学,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也都是从西欧马学中汲取营养。西欧马学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民族和主权体”本身是坚决否定的,所以列宁早期的思想也是基于此。 但是在苏俄建立后,尤其是在苏波战争中,华沙城下那场耻辱性的失败。使得整个布尔什维克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要是从原有的理论讲,波兰这种保留有大地主和教会阶级,又长期战乱,产业被严重破坏,且外交上受制于英法的国家,应该很容易就被打败。波兰的工人和农民们应该和苏维埃联合,共建美好未来。 但波兰政府依靠着民族主义,前后动员了30多万人,波兰的工人和农民们也没有投入苏维埃的怀抱,而是站在了对立面。由于有了波兰群众的支持,波兰军队创造了所谓“维斯瓦河奇迹”,一举击败了苏俄红军,俘虏了数万人(后来这些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被波军处决了。) 这场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反省过失,基本上肯定了“民族和主权体”这种传统概念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还远没有到消亡的地步。这种实践导致的认知分歧,使得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也为之后苏联马学流派(苏马)的产生铺垫了基础。 苏俄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也是苏联马学的推动者。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湘江之战的失败,为以毛泽东思想为首的东亚马学流派的成型铺垫了基础。(东马) (我知道很多人厌恶谈论分歧,一方面觉得这是在分化,另一方面觉得弄明白各派系的主张太过麻烦。 但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我一向的态度就是,唯物主义者,“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也不能闭着眼睛装太平。” 我一向的观点都是求同存异,尽可能的保持整体的团结。正是因为要团结,所以说才要弄明白分歧的方向,避免被某些特定的人利用。 尤其是对于某些刻意制造矛盾的、发泄情绪的、不明所以的、自封为网络天师的人,我们不应该默许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是极其有害的。 客观存在就是客观存在,念咒似的诅咒和模仿秀似的行为艺术,那是神棍该做的事情。) 这种派系和路线之争,绝不是玫瑰色的过家家。各方在“是否认同农民群体”,“是否接受脱产武装”,“是否支持市场”,“是否支持个体清算”,“是否废除死刑”,“是否支持男女绝对物质平等”等等,这些问题上,长期争论。 西马流派批评苏马是“堕落的工人”,批评东马是“民粹主义。” 苏马和东马也批评西马是“空想主义”、“幼稚病人” 而苏马和东马之间的互批,自然就不必多说了,这点多去了解中苏之间的矛盾之争,就能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只是三大主流派系,大流派中还有很多小流派的争执,前言的内容有限,不过度论述。 除了这种派系分歧,还有各种阶层分歧,比如学院派和基层派,这些都放在下文去讲。 三、左翼整体的分歧除了马克思学派内部的分歧,左翼群体的分歧也是极大的。 例如,无政府主义(安娜其主义)和科社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分歧,就是左翼长期不和的一个重要范例。 在为底层人民争取权利的斗争中,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长期不分家的,但是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后,双方的分歧就逐渐大到不可合作的程度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有二个。 其一,就是理性与否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是将“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这两个科学思想主义化,然后通过理性学习后,掌握组织和历史规律,进而参与实践,一步一步,将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是无政府者,对于这种学习的态度就很鄙视。就好像无政府主义那句口号:“理性,这有什么意义呢?”他们主张的是,压迫与否,人的感性就可以感受,只要感受到,就要发挥主观能动进行反抗。不需要学习科学和历史。 其二,就是反资本和反权威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主张,重点在于反资本,反权威则是相对靠后。甚至可以说,它本身的主张是人民的权威,是工人的联合体应该在社会中占据绝对优势。 而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如果反对资本的权威,但建立工人的权威,那就等于又倒退了。真正的民主应该是完全否定权威,不管是工人的权威还是资本权威,都应该反对。而且正是因为反权威是优先的,所以必要情况下,可以联合资本反对工人权威。(所谓“安资”就是这样的一个派系) 其实,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科社和无政府,有点像明朝的“理学和心学”。(当然,马克思和安娜其都是工业社会思想,理学和心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无政府主义这种重感性的思维逻辑,也使得无政府主义在文艺界和年轻人群体中很受欢迎,如果了解过中国文学发展史,会发现,很多作家都有这种思想。 如巴金,直接不避讳的表示自己是安娜其,这也是他“前三十年时期”受到批斗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网络上很多自称为纯净左翼的年轻人,其实很多也都是这种思想。(他们其实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更本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区别)还有不少马学理论研究者,在受挫后,也容易转向无政府。 两者的合作和分歧,也在西班牙内战中体现的很明显。最开始两者共同对抗长枪党人,但随着战局进行,二者在理念和利益的问题上,矛盾激化,最终演变成了西班牙内战中的内战,双方大打出手。而右翼领导者弗朗哥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发起反攻,一举彻底拿下来西班牙北部,使得战局倒向了长枪党。 而列宁和马赫诺的战争,也是这两者分歧的典型。 (这里我把安娜其划归为感性学说,可能会惹怒一些人。但安娜其的感性或理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我只是说它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是感性的。 绝对感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另外一方面,安娜其的工团化,那都是到了1900年左右了。在同一时期,列宁的先锋队政党已经成型了,考茨基的社民也大行其道,大罗斯福也提出新国家主义了,而民粹主义和村社主义都诞生了50多年了。 都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安娜其才刚刚发展到工团化,而且在各大系的争端中,安娜其总是失败的。这可不像是相对理性的结果, 所谓的历史唯物,要放在历史的这个坐标系里面进行评量。脱离了历史的坐标,那就成了“关公战秦琼”了。) 像这样的分歧还有很多,如社民、民布等等,前言中只是举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具体细节和其他的派系,留在正文中讲述。 马赫诺,乌克兰安娜其黑军的领导人,1921年被红军击败,流亡外国。 四、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再进化在讲资本体系的再进化之前,大家请先看这样一句话: “马克思和列宁已经把一切世界观阐述完了,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习他们就行了。” 上面的这句话,这是我在某个左翼大V的帖子下面看到的,不知道各位认不认同。或者是,你是否认同马克思和列宁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完了?后世不需要去补充什么了? 如果你认同这句话,这篇文章可能并不适合你,你可能需要去找一篇在“精神”方面更坚定的题主,来满足你的精神需求。 如果你对这句话存疑,觉得没有人能当“先知”。那我们就可以讲一讲所谓“跨主权资本主义体系”。 什么是跨主权资本主义体系?如果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两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 而跨主权资本主义体系,就是基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来,是垄断资本的高级形态。 一、早期资本主义形态:在自由竞争阶段,是极为弱势的。缺乏消费者,而工业革命前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农业,又被以大地主为主要构成的贵族阶层把持着。这个时候,资本群体只能去一些本土的大地主无法影响到或者根本无法不感兴趣的地方去获取资料,如美洲、非洲、亚洲。这个时候。此时,还没有主权体的概念,国家依然是贵族的联合。 二、成熟资本主义形态:则是在自由竞争阶段的中后期出现的,这时,资本主义实践已经相对成熟,而且如《国富论》这些理论的出现,也完善了其形态。且经过百年的对外探索和中间商活动,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群体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对社会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这些革命中,都有着资本群体的影子。 而且,随着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主权体的概念兴起,近现代国家概念诞生。 这时,资本群体,已经对主权国家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依然要依附于国家,与国家机器相比,资本群体依旧是相对弱势的。如,在印度大起义后,英国政府收回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地区的管辖权,极大削弱了东印度公司的实力。 三、主权一体化资本主义形态:这个形态,就是列宁所论述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帝国主义阶段。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进步。传统的贵族和官僚体系,再也无法制约资本群体。资本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且逐渐和国家主权体高度绑定。 这个时候,资本成为了国家的生产的操纵者,国王、贵族、军官,成了资本的左膀右臂。一切国家行为都变得为生产服务,即为资本服务。 四、跨主权资本主义形态:看完上面的三者,最后一者就是本文的重点,所谓跨主权形态。 这个词,中国人可能感到非常陌生,因为在我们的体系中,就没有这样的论述。我们很多人还纠结于“主权体之下的资本”和“主权一体的资本”这两个概念,并且在这两个方面吵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跨主权这个意识。 实际上,这个概念不新了。早在上世纪60年代,西欧马学就有人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东亚地区,最早对其进行论述的左翼群体,是日本左翼。 为什么是日本?是因为日本是在这个体系之中的,所以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个体系的威力。 所谓跨主权,其实很简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资本群体不再依靠于国家主权体这个范畴进行活动。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可以完全无视主权体而进行活动。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达成两个条件(或者说利用两个条件):1、主权绝对化 2、科技和生产领先 首先是主权绝对化。主权正义概念变得无比神圣,任何侵犯主权的行为都会被群众严厉谴责。 但是问题在于,资本实现了跨主权,而跨主权打击资本的行为,变得不正义。那岂不是就意味着,无法对资本进行有效打击了吗?就算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完成社会主义变革,他们也可以逃到别的国家,继续他们的活动。 其次就是科技和生产领先。因为资本主义天然存在缺陷,所以资本活动必然会引发反抗。但是,人是有物质趋向性,人总是会去向往更好的物质生活,哪怕是最虔诚的教徒,都多少会有物质倾向。 在这个前提下,资本群体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布局,或者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布局,即“让每一个主权体内部都无法掌握所有的生产细节”。每个主权体都有一个或多个相对强的产业链条,就算强如美国,也得买荷兰的光刻机。 并且资本掌握了一些系列领先的科学技术,像我们现代的医疗、农业、能源、机械、信息等行业,先进科技都是掌握在资本手中的。 在这种布局之下,就算主权体内部性质发生变革,就算主权体内部资料被劳工夺取,资本也可以依靠着其他产业链存活。然后,他们会用科技封锁的手段,让发生变革的主权体无法有效提高生产力。 这样的话,变革虽然可以推进平等。 但物质落后五年,群众就会有些羡慕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生活。 物质落后十年,群众就会极度向往羡慕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生活。 物质落后二十年,群众就会朝着资本主义体系而逃亡。 物质落后三十年,那一切平等的举措都失去了意义,只能依靠信息封锁,搞“二号生物圈”。(在这个方面,北思密达恐怕是感受颇深) 西方媒体界,一张著名的照片《奔向自由》,一个东德士兵飞快地跨过铁丝网,逃到了西德。 有人说,难道不能发展科技,来打破资本的封锁吗?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操作很难。因为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资源倾斜,想实现科技飞跃,就得用剪刀差的方式掠夺基层农民和工人。结果往往就是,群众会觉得,变革之后生活反而更不好了,这样的结局就显而易见了。 本文的大致内容就交代到这里,主要就是以上四个方面。考虑到,前言的内容有限,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论述,具体的细节都放在下文中讲解。 (白安洛,起笔于2022年9月2日) 大纲第一章:左右划分法和万国之春 第二章:万国之春诸思想的分歧 第三章:科社主义的发展 第四章:冷战前的资本主义 第五章:跨主权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科社的新黎明,新的坐标 第一章:左右划分法和万国之春一、左右划分方法的溯源(一)左右划分方法的滥觞左右划分的起源,已经是难以考证,有一说是英国议会的左右两席,各持不同观念,相互辩论。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法国三级议会制度。 但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左派、右派、左翼、右翼的概念,最早诞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在制宪会议,第一、二等级的议员(代表了宗教教士和贵族)坐在了议会的右边席位,而代表第三等级的议员(市民、商人和农民),则坐在了议会的左边席位。 这戏剧性的一幕,成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典型的画面。会后,法国各大报纸媒体,报道这场辩论的结果,分别用左翼、右翼来称呼双方的议员。这就成了最早的左右派。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左右翼概念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是完全不同的。右翼是专指贵族和教士(也就是传统的大地主阶级),左翼成了市民、商人、农民的代表。也就是这个时候,资本群体是左翼的代表,而非右翼。 法国三级会议的会场。代表们以左右两席分开而坐,进行辩论。 (二)现代左右划分法的诞生1、拿破仑解法和万国之春 其实,与大家通常认知所不同的是,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更多的只是欧洲现代思想诞生的导火索,根本不能算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国内的历史书把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放的太高了,而忽略了其不足。 “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念,但是问题在于怎么平等?怎么自由?怎么博爱?法革的领导者,都没有做出合适的论述,以至于法革发展到后期,既不平等,也不自由,更不博爱。 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之后,对这一系列理论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自由,自由指的是民族和国家的自由。 然后是平等,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最后是博爱,博爱指的是民族内部的博爱。(成熟的民族主义逐渐形成) 但是这种逻辑性的解释,是有利于拿破仑自身的统治的,肯定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解释。所以说接下来欧洲将近60多年,都是在对这几个概念进行重新阐释,进而引发了一场近乎波及整个欧洲和美洲的大辩论。 而这60多年辩论的高潮,就是1848年的“万国之春”运动(又称“人民之春”)。基本上我们现代社会所有的政治和社会概念,都是在万国之春运动前后30年时间内诞生的。 (狭义上的万国之春,指的是1848运动,而广义上的万国之春,指的是从1820年到1870年,这50年的政治、思想、理论运动。其中包括1820革命、1830革命、1848革命、1870革命。 而且正是这一场又一场运动,欧洲最终确立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主要发展方向,还有新宗教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诸多分支方向。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将军。在发动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后又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终结了法国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也对启蒙思想进行了一次总结。但他的总结,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2、万国之春时期诞生的部分主要思想 1822年,英国拜伦、雪莱创办《自由主义》杂志,绝对自由主义雏形诞生。 1833年,美国沃伦创办《和平革命》期刊,现代无政府主义诞生。 1848年,德国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工人联合体出现,科社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诞生(前期两者是不分家的)。 1850年,俄国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创建“村社社会主义”,民粹主义诞生。 1860年左右,德意志和斯拉夫民族思想广泛传播,泛民族主义诞生. 3、万国之春时期对于左右翼的重新划分 上文谈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左翼,是包涵商人和农民群体的。 但是,随着拿破仑战争的进行。各个国家,尤其是反法同盟的国家,都意识到了,“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这套组合拳的强大力量。资本群体那种高效的获利方式,能够为主权体提供远超大地主群体的资源。而民族主义那强大的动员能力,能让一个主权体承受远超传统国家的伤害。(这一点,英法这两个国家表现得最为亮眼) 所以,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基本上欧洲所有的国家都认同了这套体系。资本群体和民族派,也正式登堂入室,开始和贵族、地主、国王,共商国是。 身份的转变,使得很多利益关系也开始转变。民族派和资本群体,不再反对君主们的统治,开始逐渐为其服务,而君主派们在见识到其强大力量后,也都“自愿”为其分一杯羹。 就这样,垄断资本主义的雏形形成了,但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还远没有到正式成熟。 这个时候,欧洲各国思想家们,尤其是欧洲左翼,就决定重新划分左右翼体系。 首先是资本群体,既然和君主派合作了,那自然不能再作为左翼的代表,自然而然被开除了左籍。 其次是农民,由于西欧的农民绝大多数为自耕农,所以从经济属性上来看属于小资产者,而且农民绝大多数都是民族主义的认同者。所以,在西欧左派眼中,他们也被开除了左籍。 (你没听错没错,在西欧左派的眼中,农民是不值得团结的,是可鄙视的。这一点,后来的苏联马学也继承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就有保尔去农村的场景,里面描写了保尔对于农民的鄙视。 而当时唯一主张团结农民的,只有民粹主义派系,所以,为什么教员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会被西马称为“民粹主义”原因。斯大林更直接,说教员他们就是“人造黄油”。) 基本上1848-1870年前后,现代的左右翼就基本划分完成了。 左翼:科社、社民、无政府、自由 右翼:民族、泛民族、民粹、君主、宗教 (此时的社民和自由还没有被从左翼中剔除,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很多自由派和社民,都不承认自己是右派,而认为自己是左派。而在列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后,苏马一系,曾经一度被开除左籍。这些放在下文去说。) 第二章:万国之春,诸思想的起源和分歧在讲述万国之春诞生诸多思想的分歧之前,要先弄明白一点,就是所谓的“左右”,是一种由议会斗争衍生出的方法。不是一种准确的理论表述,它是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而变化的。开除左籍或开除右籍,在历史上都是常见操作。 这一章节,大致讲一下,万国之春时期诞生的诸多思想流派的大致内容。考虑到这些流派在之后的历史中,还有不少完善和革新,所以,这里只讲他们诞生之初的模样。 一、古典自由主义与绝对自由主义(一)“自由”一词的起源和其被政治化的过程1、自由主义的经济先行 自由一词的起源是拉丁文,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提图斯·李维的作品《罗马史》。作品中用liber一词,来代指,那些在反抗贵族统治的平民。后来,这个概念被大量引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被用来代指人或事物,不受压抑的状态。而且还衍生出了大量的词语。 (顺便一提,人民解放军一词,英语是People‘s Liberation Army。有人可能会疑惑,Freedom和Liberty都是自由之意啊。这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词源问题,英语是一种词源很复杂的语言,其舶来词的数量,东亚某岛国看到之后都会惊呼,Freedom是日耳曼词汇,Liberty是拉丁词汇。这里就不去细究这其中的具体区分了,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与很多人认识的不同,自由主义最初并不是一种政治思想,而是一种经济学说。它的代表人物就是亚当·斯密,而代表作品就是《国富论》。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是“政府的干预是经济增长的阻碍,主张让追求利益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即“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后来,这一概念被扩大和泛化,经济上要求管得少的诉求,逐渐转变为政治、社会、文化、学科等各方面领域减少监管的诉求。(这和国内“内卷”一词的传播非常相似,都是经济领域的概念逐渐扩大化)。 2、个人主权学说 正是因为在自由主义经济学中,要竭尽所能发挥个体的理性,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人权,保护人这个唯一的理性个体。 这种倾向,体现在社会上,就成了“个人主权学说。”即: 1、集体层面:“国家和社会是所有个人的总和,国家的利益是所有公民合法利益的相加。” 2、个人层面:“个人的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 但是,个人主权学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民合法权益,或者说个人的主权范围该由谁定义呢? 平民和贵族对于定义权的争夺,也就催生了后来的所谓“绝对自由主义”。 (二)“绝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绝对自由主义诞生的地点是西班牙。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法国的革命热情也影响到了西班牙。有一群温和派,他们既不喜欢君主派的那种压抑、等级分明的社会,但又不欣赏反君主派的那种党同伐异、相互倾轧的斗争。 这群人,主要是城市中的商人和从事零售行业的小市民,因为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获利。于是他们便三五成群,组成了所谓“自由党”,用来表示,自己既反对君主们自上而下的压抑,也反对平民自下而上的压抑。 这也就是所谓的“绝对自由主义”。 绝对自由主义诞生之初,是很空泛的一个概念,几乎无法对其进行的定义。它可以是左派,也可以是右派,还可以是中间派。它既可以反君主,也可以反资本,还可以反工农。与其说它是主义,倒不如说它是口号。但不管如何,这种主张不受压抑的倾向,确实迎合了法国大革命落潮后,群众的普遍心理。这也是它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而绝对自由主义真正诞生,是1822年,英国拜伦、雪莱创立《自由主义》期刊,拜伦当时作为议员,又是大诗人,很有名气。很多学者慕名而来,在《自由主义》期刊上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绝对自由主义理念逐渐成型。 欧洲各国,拜伦和雪莱的仰慕者也有不少,他们纷纷也模仿,创立了很多相关的期刊,形成许多相应群体,自由派(或者说“自由主义平民派”)作为一股政治力量,此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自由主义不再只是官员和大资本家的工具,而成为了群众的学说。 拜伦,英国作家、诗人,自由主义发展的有利推动者。代表作《唐·横》、《曼弗雷德》。 (三)绝对自由主义早期的实践和很多人认识的不同,自由主义流派并不是一定和资本主义紧密捆绑的。正相反,拜伦的《自由主义》在英国受到了资本群体,铺天盖地的攻击。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贵族、地主、资本、教士的联合体,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实际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绝对自由论”对于宗教和君主制的攻击,使得他们受到教士和贵族的敌视,而此时的英国资本群体已经和贵族以及教士建立了利益共同体。所以,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资本群体也利用他们手中的媒体,对自由主义进行批驳。 受到挫折的“自由派”们,开始转向另外一种势力——民族主义,并想尽一切办法和民族派建立一致的战线。 而恰逢此时,欧洲爆发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希腊独立战争”。 1、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地区自从1460年后,就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在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对于希腊采取了相对宽仁的政策。 宗教方面,允许希腊东正教存在,但是需要将缴纳血税,也就是每户基督徒家庭都得进贡一名幼年子女,参加禁卫军训练,服兵役。这种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基督徒的子弟进入军队。 政治文化方面,由于本身文化相对落后,奥斯曼帝国政府吸收了希腊知识分子进入奥斯曼帝国中枢,很多希腊人在帝国内担任高官,甚至有希腊人成为了大维齐尔(宰相的意思) 但是,自从17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体制的僵化导致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宫廷内斗频繁,禁卫军屡次政变,文化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欧。 再加上18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崛起和传播,帝国境内的诸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而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不再信任除了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为了加大了对希腊的控制,取消了希腊地区诸多的自治权力。 这种双向的加码,最终引爆了1821年的希腊独立战争。 2、自由主义者的圣战 希腊独立战争,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报纸为代表的新闻媒体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欧洲各大媒体都在紧盯着这场战争的进程。尤其是发生在战争期间的希俄斯岛屠杀,更是被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为希俄斯岛报仇”,成为了各国反对奥斯曼的口号。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也开始鼓动民众支援希腊。 希腊民族追求独立的愿望,也正好符合当时自由主义发展的大倾向。拜伦带头前往希腊,参军入伍,和希腊的民族派们一同战斗,最后病死在了战争期间。自由派群体也响应了这场号召,大量的年青人不远万里支援希腊,颇有一点自由派“国际纵队”的感觉。 最后,经过多方博弈,终于在1829年,希腊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而拜伦在希腊的牺牲,也使得他成为了自由主义的旗帜,希腊的民族英雄。此时距离自由派诞生,仅仅过去了7年,他们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力量。 而此时,一直在关注着这场战争的英国政府,也注意到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这对组合的威力。这种组合是一种双刃剑,它能够给英国的法统带来伤害,但也能够肢解英国的对手。 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正处在国力鼎盛的时期,英军和东印度公司开始对印度的殖民征服,近乎无尽的原材料涌入英国本土。而光荣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的社会生产力无比强大。 可以说,此时的英国是很自信的。 在看到了自由主义所爆发出的威力后,虽然明知道这种思想会对自身法统产生威胁,但英国还是开始逐渐地对这种思想进行改造和整合。 其整合的方式就是,逐渐将其和民族主义剥离,然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结合。 自由主义崇尚个人自由。那么,就将资本主义开拓期的殖民者(航海家和探险者),进行自由化的造神运动。 自由主义崇尚个体能动、拼搏,那就将资本家在社会中打拼,获取资本的行为,塑造成自由人在积极开拓进取。将古典经济学也称之为自由主义经济学。 通过这种方式,英国完成了对自由主义的招安,而其他欧美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是有样学样,模仿英国,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与自由主义完成结合。 3、自由主义的高潮——万国之春 希腊独立运动,可以说“绝对自由论”成功的开始,这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平民自由派。 而此时的欧洲环境,在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各个国家纷纷加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群众感受到的压力比法国大革命之前还要强烈。群众迫切想要一种,能够代表他们的思想流派。 绝对自由主义诞生极大的迎合了这种环境,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这场思想传播,最终促成了1848欧洲大革命,史称“万国之春”运动(或人民之春),以平民为代表的绝对自由主义迎来了高潮。 从维也纳到罗马,从巴黎到柏林,从伦敦到圣彼得堡,从马德里到布鲁塞尔,成千上万的人喊着那句共同的口号‘希望我们能成为父辈那样自由的人。’ 1848万国之春,这场平民与贵族的对抗,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多,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场大火,最先发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然后革命思想波及法国,引发法国二月革命。随后又向着德意志和英格兰方向发展。 此时,欧洲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急速发展,各个国家的社会阶层发生巨变。但与日新月异的进步不匹配的是欧洲那陈旧至极的君主制。于是,群众揭竿而起,为自由而斗争。 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被镇压了下去。虽然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很快被守旧势力反扑,又被夺回了控制权。 4、万国之春失败的原因 万国之春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者: (1)缺乏明确的目标。 绝对自由主义思想,迎合了当时欧洲群众不受压迫的愿望,但却根本没有特定的目标。“不受压抑的状态”,这个目标过于泛化,以至于每一派、每个国家、每种文化的人,都可以对其进行解释。 (2)欧洲各国体制的完善。 脱产者体系出现,尤其是1829职业警察和社会宪兵制度的诞生。作为职业性的暴力机构,这些人脱离生产,其生存、发展等资料的来源,都是主权国家本身,他们往往和基层平民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些人难以被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3)不同群体的利益不同。 意大利的运动主要是想摆脱封建王权,实现君主立宪,完成国家统一。 法国的运动主要是想推翻七月王朝,实现共和制,扩大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利益。 德意志地区的运动主要是,想传播民族文化,脱离封建和外界压迫,实现民族自由和统一。 英国的运动主要是,削弱资产阶级权力,扩大平民参政权,完善社会保障。 这些群体,虽然都感受到了自己被压迫,都想追求自由,但是他们的利益和目标完全不同,自然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各自为战。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很快又会被反扑和篡夺。 二、空想社会主义在自由主义运动如火如荼之时,还有一群有识之士提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观点。 三、民族主义以下的内容,是节选了部分回答原文的初稿,还没有完成,各位读者可以耐心等上几周,后续会逐渐完成该篇的写作。第三章:科社的发展一、当前马学阵营的问题——脱离直接生产(一)、学院派的边缘化当前,共运理论长期无法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学院派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的原因并不单纯是资本家的打压,更是学院研究者与当前科技发展的脱节行为所导致的。 在我上大学的时期,我们大学的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曾经去一个友邻学校演讲。台下坐着的基本上都是社科院的学生,我的导师问了他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知不知道马克思列宁”。这个问题自然就不必说,他们肯定知道,在场所有人都都答了知道。 第二个问题是,“知不知道比尔盖茨、乔布斯”。在场的所有人也都答了知道。 然后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来了,“知不知道格卢什科夫?”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全场鸦雀无声。然后我的导师又给他们提醒了一句,就是写《控制论》的那个,这个时候有稀稀的两三个同学举手了,当时全场坐了400个人,全都是社科专业的,但是知道格卢什科夫的只有极少的几个。 这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乔布斯,但是却不知道格卢什科夫。格卢什科夫是谁?他可是苏联著名的计算机学家,是最早系统性提出社会主义信息化概念的人,也是最早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人。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的学院派们,在理论上最熟练的人群,都不知道社会主义信息化这种东西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能从当时的产业细节中提取知识,结合当时的科技发展,然后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缺陷所在,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者,连研究社会产业的能力都没有了,问他们,信息技术是什么?他们不知道。问他们,物流产业和轻工业的剩余价值是多少?他们不知道。问,他们能源产业工人工资占总利润的百分比是多少?他们还是不知道。 这种思想倾向,结果就塑造了一群信仰坚定,但是却什么都不了解,只会念经的唯物主义的瓦哈比群体。他们要不在办公桌前像植物一样,要不就是在网上大呼小叫,上蹿下跳,像动物一样,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用高尔基的一句话,就是一群只会守着旧日坟墓,长吁短叹的人,成为了彻底的边缘人。 说实在的,这话说出来可能有点难听,我觉得马克思他老人家如果活在当今,看见这群信仰他的人,估计也会直摇头。 如果目前的一些所谓左派们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去发挥自己能动性,去了解社会产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他们口中的理想世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 (二)、基层的宗教化、无政府化如果社会主义脱离了产业,会变得什么样。 直接说答案,会变得无政府化或宗教化。 我之前发表的观点似乎刺痛了一些年轻左派的心,有好几个人前来骂我,但是作为一个老左,我还是想说,忠言逆耳啊。 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脱离了产业就会变得无政府化和宗教化,这和社会主义思想早期的组织制度有关系。 由于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处于一片黑暗中的,根本不知道方向,所以说,在进行组织结构构建的时候,会参考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 例如,马克思指出,可以以公社制度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还有以及早期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组建的小乌托邦,其实都是参考了无政府主义的基层组织观念。 而恩格斯在组织第二国际和列宁在组织第三国际的时候,也都参考了当时欧洲最成熟,最庞大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宗教的组织形式。第二国际参考了天主教,而第三国际参考了东正教。 以下是天主教和欧洲左翼政党的人员职务对比: 教皇→最高书记 枢机→党政委员, 总主教→地区书记或主席, 名誉主教→名誉主席 辅理主教或助理主教→党务副职 而左翼政党和宗教组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左翼政党的唯物性,生产性和实践性。 所以说一旦脱离了生产实践,左翼群体的最后演变方向只有两者: 1、宗教化、教条化 在这种演变状态下,原有的组织化依旧被认同,但是一些词条上的性质发生改变,共产主义等同天堂概念,马克思等同了耶稣,列宁等同圣彼得,《资本论》等同了圣经。 2、安娜其化、无政府化 在这种演变状态下,原有的组织形式被彻底抛弃,但是由于不参与生产实践,又无法形成新的组织模式。左翼群体会迅速向安娜其靠拢,变成了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黑军”。 而我们目前网络左翼群体思想的混乱,相互之间的互开左籍,党同伐异,其实就是因为脱离生产实践而导致的。 列宁和斯大林,他们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提出了电气化的社会主义,但是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社会主义的思想要与时俱进,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化的社会主义该是哪种组织形式? 如果不能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能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答案,那么未来的人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时候,不会说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而是会说这就是一个唯物教派。 (三)、脱离直接生产的原因——产业巨变关于共运的问题,我本来是不打算更的,因为争议很大。区区几千阅读量就那么多人骂我。但是既然讲了,有些朋友还是希望能讲的更清楚一点。 为什么左翼整体会出现一个脱离产业的状态,这其实和我们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我们这个时代和马克思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产业巨变。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在马克思时代,英国的第三产业占比约是15%,但是现如今,欧美第三产业占比基本上都达到惊人的70%以上,就连工业最齐全的中国,第三产业比例也已经达到了49%。 这是一张2007年一些国家的产业占比,虽然数据有些老了,但是这个趋势是能看得出来的 依据早期社会主义理论,第三产业不应该达到如此高的比例,但是历史就是朝着我们一个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向发展。 当然如果要事后分析,这种局面的产生和跨国公司、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化、生产大发展以及超主权经济体系等因素有关系(这个问题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分析一下) 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是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服务型产业,在如此高的第三产业比例的情况下,大量的无产者,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任何物质出产的,他们不在生产一线,也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 而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早期,通过罢工、游行等形式切断一个国家主体的生产链,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如今罢工已经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就拿美国来举例,美国光2021年10月份因为新堕胎法案(女性就算是被强奸导致的怀孕也不能堕胎)而导致了660多场游行和罢工,但是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美国绝大多数无产者已经完全脱离生产。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你游行就游行呗,无所谓的事情,只要给那些生产者和军警提供足额的福利,社会照样运转。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出现全国性的游行,就发工业补贴和农业补贴,其实就是拉拢生产者,让生产者不参与这些。而拥有高福利的生产者,尤其是技术性生产者,和这些服务者享受的待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的服务业从业者和IT工程师之间的工资差别,服务业从业者的工资差别很大,平均年收入约在2.4万美元到12万美元不等,但是IT工程师哪怕是实习期间的基薪就是13万美元起步,而熟练工程师更是能达到26万到30万美元,也就是说,IT技术工种的平均年薪是服务业工种的最高年薪的2.3倍左右。 (这个数据是2015年的,可能和现在有点出入,但是敢预言的是,未来这个差距还会拉大,不会缩小) 当然这不光是美国的情况,这也是全世界的一个大趋势。 (美国法案导致的游行) 很让人绝望情况,对吧?但是实际上,在我上文中提到的格卢什科夫,还有一些苏联的其他的信息化专家,其实他们都想过这个问题(在我的空间里也有一篇文章,转载自搜狐网的,也大致的介绍了一下这些人)。 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信息化构想可能是唯一的一个破局方案了。如果再过50年,左翼们还不能认识到这个事情,还是纠结于过去的理论,那么覆盖全人类的信息化体系将会在资本和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完成,到那个时候,科学社会主义真的就是一个过去式了。 第五章:跨主权体系的形成一、以美国为例,讲一下利益集团的逆屠龙术。(一)竖切社会和群体细分这个招数,大家其实并不陌生,如果大家看过王骁、小约翰、波士顿圆脸或者是沈逸教授等一些社科传播者或研究者的作品,甚至某个在知乎不可名状的右人键政者的作品,不管他们客观与否,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这一招。 最典型的就是lgbt群体,现在美国现在还整出了升级版lgbtqiapkd,跟收集宝可梦似的,花里胡哨。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了一类群体。如果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这里就具体不多说了。 就是把同一个阶层,根据其身上的不同元素,切成不同的群体,让每个群体都以自我为中心,都认为自己才是最纯正的无产者,都认为自己才是弱势群体的代表,相互之间不停冲突,无法团结。 而且,在这些群体内部,美国还根据他们身上的一些身份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例如,之前推出的《亚裔细分法案》,把亚裔进行明确的划分,西亚,中亚,中国,日本等等,甚至在华人中,还根据口音分为吴语族、粤语族等。只要某个群体想反抗,就丢骨头给其中的1到2个小群体,进而让整个大群体产生分裂。 (美国声势浩大的亚裔反歧视游行,在这场游行中亚裔准备组织自卫群体,最后,因个别群体的背叛和告密而失败) 当然,美国执政联盟将其他群体细分,但是他们本身的统治集团是不会细分的。美国的最主要的三个统治族群,盎萨、犹太、日耳曼,这三个群体可是相互通婚,紧密一家,虽说内部有矛盾,但是只要任何外界想触及他们的利益,他们就马上团结在一起。最典型的是特朗普,他自己作为一个日耳曼人,女儿嫁给了犹太人,皈依了犹太教,成为犹太人。(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说法是不是有些种族主义,但美国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种族和阶层是重合的,这也是一种稳固统治的方法) 这两年,随着美国主要族群的生育力降低,美国正考虑把拉丁裔也纳入主要族群,但是必须是皈依后的拉丁裔(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 (二)“皮套术”左翼营销手段说实在的,每次提到这个东西就会被骂,但是我还是得提。 所谓的左翼营销,也就是资本通过在左翼群体中寻找代言人或无害者,然后让他们共享一部分利益,从而使得他们在大方向上和利益集团保持一致,让左翼群体成为所谓的官方支持的反对派。 (里根和他的幕僚们,里根政府制定了对左翼的新战术,以传统的打压转变成为拉拢和腐蚀) 这里我们重点讲两个概念: 1、代言人:这个其实不用解释太多,大家都能想到。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劳动者工会,很多不了解情况的小白,还以为他们的思想有多么进步呢。 但是这里工会,实际上是打着工会旗号的代言人集合,他们在总体方针上配合利益集团利益,同时,在个别利益问题上,充当某些特定集团的打手。比如说摩根财团和罗斯福财团发生冲突,那么,摩根财团,就可以指挥手下工会的工人,以为工人争取利益为名去,冲击罗斯福财团。 除了这种方式,还可以给一些左翼政党的中层和高层共享利益,比如说给他们股权,从而拉拢腐化。(并不是所有的领袖都是切格瓦拉)拉美的很多革命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失败的。 这招也在华约中用过,效果非常显著。 2、无害者:代言人大家都很清楚,而无害者往往大家不了解。我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约翰列侬和迈克尔杰克逊。 (再三强调,我没有贬低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两位的歌。) 我们都知道这两位是带有一定的左翼思想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他们没有成熟理论,也基本没有生产经验,他们的抗争方式,无非也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最激烈的反抗,也不过是像列侬一样,把自己和老婆脱光,让媒体拍下来,以此来表达抗议,对利益集团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试问,如果他们的抗争真的对西方有害,那么,在舆论操纵能力如此强的西方世界,他们怎么可能会为人所知呢? (约翰列侬和妻子以某种“行为艺术”式的方式,进行的反战抗议)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于西方世界是无害的,而且他们又有一定程度的可以代表左翼的思想,所以说,西方大力宣传他们的行为,将他们塑造成左翼的人造偶像,然后鼓励叛逆的年轻人去模仿他们的行为,而不去专注于生产实践和理论,进而达到将整个左翼运动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三)养猪式的“奶头乐”理论这是布尔津斯基提出的理论,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这位,他是冷战时期,与基辛格齐名的外交双雄。只不过,相比起基辛格的“鸽派”,这位“鹰派”,几乎到有点魔怔的地步,用我们熟悉的话叫“反动”。 犹其是他对基层的态度,“控制、麻痹、利用、清除”,这就是他的施政准则。而最能体现他思想的,就是“奶头乐”理论。 “该理论最早出现于《全球化陷阱》一书中。指的是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加剧,世界上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他们不必也无法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80%的财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和制度,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令其沉浸在“愉快”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美国外交界的冷战之鹰,布尔津斯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比如,你要想玩游戏,那就开发各种有趣的游戏,让你玩玩一个马上就出下一个。你想看电影,那就大量的好电影给你看,让你看着嘴歪眼斜,利益集团甚至自黑来满足你的电影需求。如果你对性欲有需求,大量开放色情产业,家里能看外边也能玩。你精力旺盛,身体强壮,开放体育产业,好好去消耗你的精力吧!你想娶小萝莉,那行,童婚合法,12岁以上就能结婚(这不是夸张,美国依旧存在童婚)。你想磕药,给你提供安全屋,给你提供干净的针头,想磕就随便磕。 (童婚,这种行为很难想象是发生在一个世界第一的“文明”国家内部的事情) (有知友指出,这张配图是美国一个街头测试的配图,这点我承认,因为童婚的现场照片太难找了,这玩意儿虽不违法,但是社死,就算做也不可能留下证据。但还是那句话,法律约束不了的,难道道德约束得了吗?如果西方人都像某些人想的道德高尚,也不会有爱泼斯坦的萝莉岛了。) (还有人很疑惑,童婚这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不和西方的儿童保护法律相违背吗?嗯,不违背,因为允许结婚,不允许性交,这个好像日本只要不插入下体就不算嫖一样。但只要想钻,总是能钻到漏洞的,毕竟警察也不可能24小时盯在结婚者家里。还有部分知友冷嘲热讽的,说实在的,我没想到童婚这一块也能刺激到一些人。) 你的生存资料和享受资料被无限的满足,但是发展资料一点也没有。这种理论最典型的应用,除美国好莱坞流行文化之外,就是韩国全斗焕时期的3s理论(其代表就是韩流),台湾省伪政府的软文化理论和和日本的食草系理论。 这就是国际舆论的现状,大家想一想,上面这些东西在国内有多流行。 之前的几点,有不少人反驳我,一部分人说,只要有信仰,有追求,之前说的产业巨变,那些东西都是毛毛雨。还有人说,我的导师问的那些社科院学生的需求不能代表无产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更广大无产者的需求。 但是你看,这些反屠龙术,你怎么能在这种舆论之下确保你的信仰、你的方向、你的偶像和你的榜样,不是人为捏造出来的呢?你的需求真的是你想要的需求吗?还是奶头乐理论之下创造出来的幻象? 我之所以,举社科院学生的例子,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多多少学过这些理论,他们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但是广大无产者可是连区分的能力都没有啊,你要是夺走他们的奶头,他们可比憎恨压迫者还憎恨你。 现在以西方资本集团为首的信息化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闭合,所以说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如果真的完全闭合,恐怕就真的很难了。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去思考,左翼思想,尤其是脱离生产的、激进化的、无组织的左翼思想,可不可以被成为奶嘴? 有一部分人批评我的言论,我没有回应。这些典型的言论,比如“人家至少敢拍电影批评,有些人还不敢呢”,还有“无政府化怎么了?无组织化也比你这种理客中要强”。 这些人我为什么不回应你们,我只能说你们含着奶嘴呢,口齿不清,没法辩论。 为什么温教授这种人都反对左翼的激进化、极端化,就是因为极端化和激进化会促成脱产和无组织,进而被某些人利用,来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就好像反映韩国基层生活困苦和财阀垄断社会的现状,在某些人眼中,被视为无产者杰作的电影《寄生虫》,是三星投资的。财阀们可“谦虚”的很呀,为了做奶嘴,他们可是会自黑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评论是被吞掉了,我这边没法看到,如果非要批评我或者是骂我,我建议最好私信。还有就算要骂我,最好也写超过100字以上,至少让我能够弄明白其中的逻辑,别没头没脑的,骂一句就跑了,至少让我知道是什么让这些兄弟们产生了应激反应啊?) 2022-3-14,反驳 @刘项原来不读书 对产业巨变的批评。一、先对我自身的认识基础进行阐释:为什么产业巨变最终将会改变历史的必然性?最进行我自己的论述和反驳之前,我要先问一个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有没有前提条件呀? 这个问题,不妨先思考一下,思考完了之后再看我的反驳。 我的答案是:有,历史唯物主义有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人脑是唯一的理性来源,人是唯一具有社会能动性的个体。(如果各位看过马克思的作品,肯定会见到马克思提到人脑,为什么会提这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这些就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来源,正是因为人是唯一的社会能动性来源,且人脑的理性不可被压制,所以说我们的社会才会随着社会物质量的积累,沿着氏族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社会制、共产制,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所以说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中,无论外界的产业怎么改变,以理性为基础的人的社会能动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说,产业无论怎么改变,人的理性总是能认识到社会的呀,总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够认识到不公正的存在,总有一天,大家都可以站起来消灭不公正。 这就是所谓人的唯一性。正是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能动性都是接近的,所以说,位于最基层,最广大的无产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拥有能动性的最高集合,我们这里暂时称为最大能动量。只要能把这种能动量调动起来,在由生产积累的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改变社会结构。 所以说,在这种条件之下,那么,从资本到社会再到共产,这是必然,是一定会发生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但是,我的同志们,我的朋友们,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飞速进步的现在,人的理性真的还具有唯一性吗?当然,我说这话并不意味着,现在已经出现了能够取代人的社会能动性的个体,但是,能不能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某些人的能动性缩小呢。或者说,可不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将某些上层人物的能动性进行提升和放大呢? 答案是可以的,因为人的能动性来源于理性,而理性源于人脑,人脑是物质的,既然是物质的,那就是可改变,可模仿,可重塑。 如果不能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性的前提,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像《三体》里面,雷政委的名言:“就算是外星人来了,也会让他们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具体的词句记不太清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刘慈欣写的这句话颇具现实讽刺意味) 然而,为什么我说现在还有机会,就是因为这种技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和推行,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历史的这种线性的必然性将会被打破。 二、接下来我要开始反驳 @刘项原来不读书 的文章了。他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他的空间看一下。他的反驳很有特点,是非常符合经学家的反驳方式,给大家解析一下。 1、开篇否定,上来就表达对我的反对(这点倒是没什么问题,直爽一点也好) 2、把我的观点叙述一遍(同样也没什么问题) 3、给我个人定性,说我是为了赶时髦而批判左小鬼 (这一点就有点问题,扣帽子。反驳一个人的观点,难道不应该先指出问题,然后反驳吗?先给个人定性是什么意思?是想表达这个人是错的,所以说所有的观点都是错的,对吧?) 4、否定竖切社会的存在,肯定lgbt和BLM的作用。否定群体细分,认为华人的分裂是移民时间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刻舟求剑,以点代面。lgbt和BLM群体,在诞生之初,是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点我不否定,但是就好像马克思主义里面的基本理论一样,任何物质性质都要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曾经的进步行为,并不代表着现在不会成为统治工具。 而华人的分裂,确实是有一定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并不代表着美国政府不可以利用这种客观原因。 事情的因果并不是纯粹的线性的,一对一的,而是复杂的,综合的,不能只看一个点,然后就推断所有的情况都和这个点一样) 5、引用了恩格斯的理论,认为孟加拉工人可以战胜先进的资本生产体系。 (我都说了,传统理论已经过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自己的例子 这是我工作的场所,煤矿信息化部,这里负责煤矿的所有生产调度和信息收集。 你知道孟加拉全国煤产量是多少吗,120万吨,而我所在的这个煤矿,光这一个矿的产量就1300万吨。一个矿区能够赶十个孟加拉全国的生产总值。告诉我,孟加拉怎么战胜这种生产体系? 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体系的威力,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生产的理解一般停留在二工革和三工革时期,而四工革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四工革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的能动性对于生产的影响被极大程度的降低,当这次工业革命完成,“人多力量大”这种事情就再也不存在了。此时还抱有传统思想,只怕会成为铁的边缘人了。 三、刘项这种人,代表了什么群体?我其实,很少去点名批评某些人,但是刘项这位小同志的思想太典型了。 可能这位,这位小同志的理论掌握的比我还好,但是问题在于,理论是要根据实践而变化的。 经学家们往往光研究过去的文本,而不去研究实践,所以说就常陷入一种困境,理论与实践不符。 所以,他们就倾向于以点代面,以部分否定进而达到主体否定,从而告诉别人,时代没有改变,然后对于提出问题的人的立场性质进行辩析,通过证明一个人的性恶,进而达到否定别人的理论。在完成这一系列操作之后,再把话题引到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就是经学的辩论,进而战胜对手。 (这一套操作很好用,但是没有必要对我用,因为我也是左圈过来人,这些玩法我都玩过。) 2022-3-18,回应一些人对本文观念“落后”的批评。信息化社会可能会产生的阶层分化。一、这是某位知友的批评:你既然已经知道,左派不能脱离产业,但是你提控制论干嘛,那是哪个年代的理论?那理论仅仅在企业局部应用成功,太老啦。 近一些的,波特五力研究一下?这是分析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工具,看不明白企业,咋能看明白产业?定位理论、鸿沟理论、波士顿的战略理论了解一下?华为的IPD了解一下? 你只要还在这里做梦,就说明没研究明白,是,你拿三角函数碾压了四则运算们,微积分大门也没进呢不是? 对于我自己的不足,我当然要承认,我只是个工程师,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对设备的维护。这是信息产业最末端的事情,我不知道的事情,我也不敢妄言。 我之所以,有底气把这些东西放出来,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在生产上还在应用,他们不是无用的东西。这位兄弟所提到的那些相对尖端的信息概念,我的确不知道,就算有所了解,很多东西也就了解了一个皮毛,但总不能所有的人都是开发者吧,总得有像我这样的满手机油的末端工程师(笑)。 看这位兄弟,那么傲气,想必是大才之人,估计他也不会再看一遍我的文章了,如果各位有懂这些的,可以把这些资料发给我,让我大致的了解一下,相互学习才能进步嘛(笑)。 二、事件后续。我问了这位最简单的几个问题: 1、你对于信息技术如此了解,不妨告诉我一下,ifix泵动力监测系统该使用哪个平台比较好。 2、我看你挺喜欢华为的,我问你,华为的S12708_1,是什么设备呀,这个设备的参数是多少呀? 到目前为止,这位知友还没有给我回,至于他所提出的波特五力系统,刚开始确实把我唬住了,我查了一下,不就是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模型吗?用个洋名字的确是把我吓一跳。 我也希望,这位知友能给我回信,至少能够给我解答一下疑问,让我好好了解一下尖端系统,不要连我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不懂呀。(笑) 三、信息化发展方向的一个思考这位知友的评论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信息化技术队伍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巨大鸿沟。 我主要是负责生产信息化的。而看他的个人界面,如果他没有吹牛,他应该是做人事管理和市场需求信息化的。 需求方,生产方的信息队伍实际上兼容性挺差的。市场需求和人事管理,要常修改参数,因为市场整体处于混沌状态,所以说,引入新概念很重要。而生产方,就是尽可能的保持设备稳定,信息通畅,老旧点也正常,毕竟可以节约成本。 这的确是,未来信息化确实存在的一个鸿沟,甚至的信息化社会完全建立之后,很有可能会分散出不同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