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展开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树立的通知》(京教函〔2022〕482号),教务处在副院长林茂指导下,经过组织申报、院系引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申报了相关课程教案,我校三门课程教案最终荣获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分别为《宋人山水临摹》《颜色》《中国美术史(史前-唐)》。 一 宋人山水临摹 课程教员:丘挺、刘荣、边凯、王子锟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240课时,12学分。 课程简介 《宋人山水临摹》自2005年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成立以来,针对山水画教学中崇尚经典的地道性、启示性和开放性,成为整个山水画专业教学课时量最大的课程,五年共69周,1380课时。 该课程在多年教学积聚、思索、梳理中取得良好成果,在历年的中央美院教学检查中遭到高度好评。讲授宋人造境的典型心境,有关时空归结的讨论,笔墨作风与空间发明,部分笔墨结构与山石结构、整体空间塑造之关系,宋代山水画水法墨法的运用,纸本与绢本的比较,宋人有关诗画的讨论,宋代园林与山水画的造境,程式符号的运用问题,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总结及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意义。 十二周分两阶段,完成2至3幅临摹作品。选择范本,临摹资料(绢本或纸本)并勾稿(须与范本等大)。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资料和笔墨的特性。在临摹锻炼中,讲授相关画论及诗跋。 课程目的 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是笔墨最成熟、画论最富于哲理的,画家也是各具作风,独辟蹊径又有着相互师承的关联。经过临摹锻炼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觉得、感知、发现和体会传统笔墨言语特性。培育学生从宋人的山水画中感悟和认知,从临摹中控制传统笔墨的特征与规律。 课程内容与教学布置 课程内容 资料准备 1. 绷绢、绷框措施: ① 绢的大小依照木框四边长度各加5cm的尺寸裁好,平均刷水浸湿。 ② 在木框外侧面涂抹乳胶,当心不要粘到绢上和木框里侧。 ③ 将刷好的绢的一边固定在木框外侧的一边,用力拉直后用钉枪钉牢,并逐一将四边固定,绷好后将木框绢面朝上平放阴干。 ④ 用羊毛板刷刷底色,遍数可依据实践状况或对颜色的需求。 ⑤ 底色干后,如运用的是生绢,需刷胶矾水,遍数不宜太多,用清水试笔全熟即可,每遍阴干前方可再刷一遍。 留意:如全干以后绢面不平,先将绢面用清水刷湿,再将U型钉从绢面未被拉紧处的木框侧面拔出,重新把绢面拉直绷平。以上刷清水、底色、胶矾水等环节的水分要控制在不会滴水流淌的水平。 2. 做底色 橡子壳、石榴皮、黄柏、茶等煮水分配的底色用来染绷好的白绢。 临摹这张作品时,绢的底色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到背衬颜色在画面正面的颜色效果。 工具准备 笔锋适中狼毫笔两支,大兼毫笔两支,勾线笔一支,染色白云笔若干支。 油烟墨一块(铁斋翁、大好山水等),需运用砚台。 笔洗两个(一个用来涮笔,另一个盛清水),白瓷碟子若干。 颜料准备 需求用到的矿物色颜料有三绿、四绿、三青、三朱、蛤粉,水色颜料有赭石、花青、藤黄、胭脂,调和矿物颜料用的明胶粒或胶液。 教学布置 1.在临摹中解析和领悟传统山水笔墨的特性和规律,从整体容颜和笔墨的奇妙处领悟中国山水画的传承法脉与笔墨规律。 2.七周分两阶段,完成2至3幅临摹作品,前周围完成1幅,后三周完成2幅作品。选择范本,临摹资料(绢本或纸本)并勾稿(须与范本等大)。 3.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掌握资料和笔墨的特性。 4.在临摹锻炼中,讲授相关画论及诗跋。 课程评价 “在美院学习的近三年,最大的收获不只仅是绘画技法上的进步,更是在教员的引导下提升了眼界,具有了对艺术独立思索以及判别的才干,真正成为了一个胸中有丘壑的情怀之人。” ——本科三年级山水专业 “在美院学习的机遇弥足可贵,不只仅是绘画技法观赏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教员引导下具有了自己对艺术的独立思索和不时爆发的想法,这比单纯画技进步重要很多。” ——本科三年级山水专业 “本科四年学到了很多东西,关于山水,关于绘画,关于艺术,我想我迈了小小的一步。但是这个路还很长,很侥幸能遇到这么好的教员们,他们既是我学习上的教员,也是生活上的朋友。” ——本科四年级山水专业 倡议阅读文献 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郭熙《早春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巨然《层岩丛树图》,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荆浩《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韩拙《山水纯全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画旨》,其他宋以前山水名家山水画论(上海美术出版社)。 01—临本与自然对比 山石对比图 左图:关仝(传)《秋山晚翠》轴(部分),绢本设色,纵140.5厘米,横57.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太行山王莽岭上 左图:南宋《溪山暮雪图》轴(部分),无款,绢本设色纵252.5厘米,横139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景区 左图:北宋范宽(传)《雪景寒林图》轴(部分),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 右图:照片拍摄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景 左图:南宋马远《踏歌图》轴(部分), 绢本水墨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安徽九华山莲花峰 左图:南宋李唐《清溪渔隐图》卷长卷,绢本水墨,纵25.2厘米,横14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南雁荡山会文殊院山下 树木对比图 左图:《寒鸦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佚名,纵27.1厘米,横117.2厘米,绢本设色 右图:照片拍摄于辽宁省凤凰市凤凰山下 左图:李迪《雪中归牧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4.1厘米,横23.4厘米设色,(日)大和文华馆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北京大觉寺左近 左图:北宋 (传)李成《群峰霁雪图》轴,绢本淡设色,纵77.3厘米,横31.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辽宁省辽阳市庆阳南场左近 左图:五代北宋巨然《层岩丛树图》轴,绢本水墨, 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天台山真觉寺左近 左图:宋 夏圭 《山水十二景》卷(部分),绢本水墨,纵27.9厘米,横230.5厘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 右图:照片拍摄于天台山真觉寺左近 水口对比图 左图:北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轴,绢本水墨,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九华山华严寺左近 左图: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轴(部分),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南雁荡山五色杜鹃林 左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轴(部分),绢本水墨,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右图:照片拍摄于温州左近的永嘉县林坑村 烟云对比图 左图:南宋( 传) 马远 《山水舟游图》轴,绢本设色,纵127.5厘米,横85.2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陕西吕梁山碛口 左图:北宋 (传)翟院深 《雪山归猎图》轴,绢本墨笔,纵155厘米,横99厘米,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 右图:照片拍摄于武当山雷神洞左近 02—宋代山水空间 理想化的宋代山水空间 宋代山水画作品中呈现的山水空间是与我们眼中所见到的自然山水分辨最为明显的一部分内容,但宋代山水画的山水空间假如不中止认真剖析的话是没有丝毫的不自然之感,那我们能够判定这种画面中的山水空间一定是画家有意设计的结果,或者说它契合我们人的观看方式。 宋代固然没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明白的透视法,但早在唐代就曾经呈现了有关山水空间合理化的讨论,只是这些想象最终却在宋代山水画巨匠的画面中开花结果了。宋代山水画家运用“平远”“高远”“深远”朴素透视法的察看与表示手法,表示了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前后关系,暗示了同一空间中物体相对合理的摆放位置。固然画面中景物位置的规划与真实的自然山水空间中有着一定的区别,而且物体所在画面中存在的角度也有分歧理之处,但画面中这种空间常常与观者在旅游一地域之后的感受有着一种心理上的暗合,是对真山真水空间感受的总结,是一种类似“游后感”式的山水空间。能够说宋代山水画作品是对真山真水某种心理觉得上的空间认识或是某种空间记忆叠加的再现。我们能够称之为“心理上的山水空间的再现”。 宋代画家的空间认识 在谈论宋代山水画家所具有的空间认识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到宋代山水画家有着什么样的察看方式。 从郭熙的画论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段话很重要的话,“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郭熙的这段话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宋代山水画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察看自然界中的山水,从中能够判定此时的宋代山水画家在察看自然时具备了三维与平面两种空间认识。 宋代画家察看自然的方式是三维与平面相分离的方式,再加之“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朝暮之反常不同”“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郭熙的这种在运动中掌握对象的“目识心记”的“游观”,这一系列完好而又具有逻辑次第的察看方式未有出往常宋代之前的画论当中。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再加之在运动中观看的察看方式,使宋代山水画家必将得出与前代画家不一样的察看结论。这种察看自然的认知方式所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表示,这也请求我们在剖析与品读宋代山水画作品时也同样要采用两种空间认识以及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以及经过在运动中观看的方式来解读,由于我们只需依照画家的察看方式来解读宋代山水画作品表白方式时,我们才干在画面中得出更为真实可信的结论。这些就是宋代画家自己的一套察看自然的方式。 全景式山水规划 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从北宋山水画普遍比较盛行的空间样式说起。假如从现存的山水画资料入手,我们能够发现北宋山水画全景式的空间规划能够说是整个山水画史中的经典规划。这种山水空间的规划不时影响到今天的山水画创作,所以我们先从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空间规划入手,来讨论宋代山水画中理想化的空间。 左图:北宋范宽(传)《雪景寒林图》轴 右图:全景山水表示图绢本水墨,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 左图:北宋郭熙《早春图》轴 右图:《早春图》空间合成表示图绢本水墨,纵158.3 厘米,横108.1厘米 左图:陕西吕村唐代墓室山水屏风壁画 右图:照片拍摄于华山 左图:荆浩(传)《匡庐图》 中图:李唐《万壑松风图》 右图:范宽《谿山行旅图》 03—诗性山水空间 云深知处 [宋]李唐《采薇图》卷,空间结构表示图,绢本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南宋]马逵《石壁看云图页》,绢本墨笔,纵23.7厘米,横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南宋]梁楷《柳溪卧笛图页》,绢本墨笔,纵26.1厘米,横26.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身在此山 左图:[南宋]夏圭《梧竹溪堂图》,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南北宋画家视点选择图 南宋画家选择的相对合理的视平线图 南宋作品的外围空间想象图 左图:李嵩《赤壁图》团扇,绢本水墨设色,纵25厘米,横26.2厘米,(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右图:李嵩《赤壁图》外围空间表示图 山外之山 左图:范宽(传)《临流独坐图》(部分) 右图: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绢本水墨,纵166.1厘米,横106.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观赏一类题材的画中画空间表示图 04—山水空间规划总结 山水空间规划总结 宋代山水作品中的不同山水空间规划,表示了不同时期宋代山水画家关于山水的不同态度。从北宋早期的敬畏之感,逐步演化为了南宋的观赏之情,同时也为宋代山水画家的山水作品的造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值得留意的是,无论宋代山水画作品的山水空间怎样展开,即便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作品中山水空间规划有着逐步相对合理化的趋向,但无论我们今天的学者怎样努力试图证明宋代山水画中空间规划的这种合理性,都会发现其中一定是漏洞百出的。我们是无法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透视规律来权衡我们眼前的这些宋代山水画作品,能够肯定地说,在宋代山水画作品中,没有一张的山水空间是真正完整契合焦点透视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山水空间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这种相对的合理性体往常作品中山水空间大的规划基本能够树立在想象中的虚拟平面之上,一旦细致到细致物象的透视角度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之前所做出的努力功败垂成。这作何解释? 依据沈括对李成的批判我们能够得知,在宋代,画家李成曾经尝试过站在一个固定视点来描写对象,但后来的宋代山水画家并没有选择这种空间表述方式,而是普遍地选择了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到的“折高”“折远”的“三远法”作为宋代山水画家表示山水空间的主要方式。这也就是说宋代山水画家曾经试图尝试过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契合中国人所特有的察看与表示山水空间的方式,宋代山水画中山水空间规划能够解释为是画家与观者心理层面的对应,是画家经过不时察看自然,进而在画面中表白他作为观者在察看自然山水之时的整个心理过程的山水空间表述,这是一种比理想空间更为真实的。 05—有选择的写实 以一体之意味得全体之意味,部分的写实是为了整体的写真。随着宋代山水画的展开,各个画派争相登上历史舞台,在整个大的自然观的审美观下,宋代各个画派的开创者们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罢,都有意或是无意的在自然界当选择着与其之前画派不同的山水绘画元历来参与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以树种为例,如范宽画派的作品在画面中多用杂树,李唐画派的作品中多用马尾松,马远画派的丁香枝等等。各个画派都构成了自己画派招牌式的树法与石法。同时,也呈现了同一山水元素在景别上的差别,由于同一山水元素因其在画面中远近的差别,自然在表白手法上也就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宋代各个画派这种关于自然元素的选择与自然元素所处画面中景别的选择,不时持续并影响到了明清的山水画作品,可见宋代山水画关于山水画元素的选择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左图:[北宋](传)李成《寒林骑驴图》(部分),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图:[北宋]郭熙《早春图》(部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图:[南宋]马远《松溪观鹿图》(部分),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左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比例尺图 右图:《溪山行旅图》中参照物位置表示图 参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的图片 左图:马远《踏歌图》梅树转机角度表示图 右图:马远《踏歌图》山石转机角度表示图 马远《踏歌图》石头小弧形转机角度表示图 笔墨与观看维度 《雪景寒林图》观看次第表示图 《雪景寒林图》笔触表示图 二 色 彩 主讲课程教员:李荣林、白晓刚、贺羽、殷嘉贺 01—春季写生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三周(4月11日-4月29日),外型学科本科一年级。 课程基本目的及引见 学生在各地防疫政策请求下,选择户外的外光写生或室内景物写生,在教员指导下,将认识颜色规律与发挥个人感受相分离,树立颜色认识、控制颜色冷暖关系以及外光写生的颜色基本原理,在写生中树立构图、空间认识;初步控制油画、丙烯等绘画资料的特性。学生在写生中应选取生活中积极、正能量的内容。 基本授课内容及教学布置 春季写生课程中止期间,将在线上定期举行教员面向全体学生统一解说、优秀作品剖析、教员现场写生示范、学生作品相互观摩等集中授课方式,细致时间会提早通知。各班任课教员依照教学基本请求与学生细致状况灵活展开线上教学,班级作业讲评或一对一中止指导。 作业尺寸与数量请求 学生作业准绳上请求运用油画、丙烯资料,尺寸以小尺幅为主,最大不超越50cm。提交参与评分的作业数量不少于12幅。 评分规范 将依据外型学科基础部教学大纲与细致评分细则。 参考书目 中外优秀写生类作品 往届优秀作业 学生在大自然中写生,随着光线与时间天气的变更,更敏锐地认识到颜色以及画面的冷暖关系。在阳光下以及阴天,也更能明白地认识到物体自身的冷暖关系。以小幅作业为主,培育学生对颜色的感受才干,精确掌握天、地、景的关系,运用颜色来表示大自然的远、中、近。 集中授课内容 1.基础部颜色课整体引见与外光写生基本规律 作为颜色课程第一讲,引见景色写生中最基本的规律,包含结构性问题、颜色和空间的关系、互补色与颜色冷暖的变更等内容,并且强调了整体察看以及色块概括的重要性。 课程经过颜色认识基础、复杂颜色认识、外光写生三个基本单元的锻炼,整理学生对颜色冷暖、色相互补和纯度与灰度比较的基本认识,强调颜色氛围的察看与感受和颜色认识的培育。锻炼学生对外光颜色的捕获才干,以及对自然的感受和表白,体会颜色与外型的分离,并初步尝试对复杂奇妙颜色的察看与表白。 2.室内外写生视角及作品赏析 写生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取景。本课引见景色写生能够选取的视角,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颜色写生时能够更好地构建画面,为画面打下坚固基础。 用大量作品范例解释室内外如何构图、取景来抵达更好的画面效果。外光写生能够中止很好的颜色锻炼,不论是构图还是光线,都要以客观为参照,中止有机地组织,表白自己的真实感受。 3.颜色户外写生步骤示范 为学生们展示室外写生过程,从中能够了解到颜色景色写生的细致步骤、调色的技巧、色块如何快速概括以及远近真假应该如何处置等实践的问题。 对好的颜色需求树立一些理性的认识。真正好的颜色,不只是美观,还有美感和力气。但领悟好的颜色,需求长期的写生,需求看大量好的作品,依托的是颜色涵养的提升。 4.名画剖析 为使学生在课程中后期作质量量进一步进步,本课展开一堂名画剖析课,给学生展示愈加综合、更高规范的景色写生范例。 课程展示国内外巨匠景色写生作品,针对不同作品剖析颜色关系,强调色块和结构,运用颜色塑造空间。剖析画法,不同物体运用不同表白方式,希望同窗们基于个人感受运用相应措施去表白画面。着重引见中央美术学院老先生的景色作品,希望学生从中学习到察看措施,研讨表白方式并提升审美素养。 5.学生优秀作业会看与课程总结 春季写生课程序幕,全体学生展示三周作业成果和学习收获,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写生心得。任课教员点评作业并引见各自班级的教学状况,交流教学阅历。经过户外写生锻炼,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来察看,经过颜色写生表白自己鲜活的感受。 02—静物、短期人像单元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周围140学时(5月5日-5月27日),外型学科本科一年级。 课程基本目的及引见 任课教员在前一阶段短期颜色写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关于颜色的认识。在稳定的光源下,深化研讨颜色的细致特性,将个人感受、画面颜色关系、方式、外型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综合;进一步控制油画、丙烯等绘画资料的特性。学生在写生中应选取生活中积极、正能量的内容。 1、静物(或室内场景)写生单元(二周) 01.作业内容:学生在任课教员指导下,静物或室内场景写生。 02.作业数量:不少于二幅,尺寸倡议不超越50cm。 03.细致教学目的:培育学生对不同颜色、色系的认识与掌握才干,如:同类色颜色、强对比颜色,或中度灰、高亮度、高纯度颜色等。 2、短期人像写生单元(二周) 01.作业内容:学生在任课教员指导下,自画像或人像写生(半身像或全身像)。 02.作业数量:不少于二幅。 03.尺寸倡议:50-60cm左右。 04.细致教学目的:进一步进步对颜色的认识以及颜色的表示力、引导学生树立颜色关系组合的谐和性与合理性,培育对特定光线的捕获与表示才干、人物外型与颜色初步分离。 参考书目 《中央美院油画系历届学生留校习作选》 “十一五”规划教材《颜色教学》 其他各类美术巨匠作品集和我院基础部优秀作品集 往届优秀作业 1、静物 初步使学生认识画面颜色,构成整体的察看方式——采用相互比较的方式来肯定颜色的冷暖与倾向。培育学生掌握颜色规律,控制颜色关系,为外光和人像写生做贮藏。 2、人像写生 画面难度增加,教员经过陈设不同颜色的对象,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颜色系统,初步理论外型与颜色的分离,注重培育学生的颜色综合才干。 巨匠范画 中外优秀写生 委拉斯贵支(1599-1660) 柯罗(1796-1875) 伦勃朗(1606-1669) 03—环境中的人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三周(5月30日-6月17日),外型学科本科一年级。 课程基本目的及引见 教员在前一阶段短期颜色人像写生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学生对画面的方式要素、黑白规划、颜色的认识、人物外型等问题的认识和表示。学生在写生中应选取生活中积极、正能量的内容。 基本授课内容、教学布置、作业请求 1、环境中的人(二周) 1、作业内容:学生在任课教员指导下,以“环境中的人”为主题,构思、组织画面关系,完成写生。 2、作业数量:一幅。 3、尺寸倡议:60-70厘米左右。 4、细致教学目的:将颜色的认识以及颜色的表示力与外型问题相分离,培育学生深化察看、表示才干,画面关系组织合理、完好,资料运用较为贴切、自如。 2、课程点评和总结(一周) 全系将在最后一个教学周内(6月13日-6月17日)布置颜色课的线上点评。各班任课教员依据实践教学状况,能够布置教学总结、作业继续深化、作品赏析等线上课程。 参考书目 《中央美院油画系历届学生留校习作选》 “十一五”规划教材《颜色教学》 其他各类美术巨匠作品集和我院基础部优秀作品集。 往届优秀作业 作为整个教学单元的总结,把前面教学积聚的成果综合运用到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包含关于颜色质量的深化,关于画面整体颜色的精准把控,外型要素与颜色问题比较圆满的分离,学生能够比较自信、成熟地依据个人感受展示个人的写生表示方式。 04—颜色1(春季写生)、颜色2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静物2周,人像(短期人像和长期人像)6-8周,春季写生3周,外型学科本科一年级。 课程引见 颜色课是中央美术学院外型学科基础部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对颜色学理论的研讨,基础部教学看重系统地研讨写生教学体系。基础部总结并树立了中央美院在颜色教学上的传统,同时依据新时期的人才培育特性和新时期的审美请求,逐步构成属于外型学科基础部的颜色教学方式。 教学目的及教学请求 经过颜色认识基础、复杂颜色认识、外光写生三个基本单元的锻炼,整理学生对颜色冷暖、色相互补和纯度与灰度比较的基本认识,强调颜色氛围的察看与感受,培育学生对颜色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对外光颜色的捕获才干,以及对自然的感受和表白才干,体会颜色和外型的分离,初步尝试对复杂奇妙颜色的察看与表白。 学生依照课堂教学的既定请求,完成任课教员的教学布置。 课程内容与课程布置 认识颜色的基本规律,控制光线与颜色的关系,包含颜色与外型的高度分离。经过课堂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由专业教员摆放静物与模特,采取集中授课和单独辅导并行的方式。在外出写生上,也由外型基础部专业教员统一布置与指导。课程设置包含静物写生、人像写生、外光写生和人体写生。 教学措施与伎俩 课堂写生 作业请求、考核规范与评分措施 1、静物写生 2、课堂人像写生 3、外光写生 依据缺勤及课堂表示、作业完成状况以及单元课堂作业中止成果评定。 参考书目 1.《油画技法》 2.《世界名画丛书》 3.《印象派绘画》 05—颜色静物与写生、春季景色写生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颜色静物2周,颜色人像2周,春季景色写生2周,外型学科本科一年级。 课程引见及重点 认识颜色的基本规律,控制光线与颜色的关系,包含颜色与外型的高度分离。经过课堂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由专业教员摆放静物与模特,采取集中授课和单独辅导并行的方式。在外出写生上,也由外型基础部专业教员统一布置与指导。 教学内容、教学布置及教学目的 1、颜色认识基础 颜色静物2周 2、复杂颜色认识 颜色人像2周 3、外光颜色认识 春季景色写生2周 经过颜色认识基础和复杂颜色认识两个基本单元的锻炼,整理学生对颜色冷暖、色相互补和纯度与灰度比较的基本认识。强调颜色氛围的察看与感受,培育学生对颜色的认识。 教学措施与伎俩 课堂教学和社会理论教学相分离。 作业请求、考核规范与评分措施 1、静物写生 2、课堂人像写生 3、外光写生 依据缺勤及课堂表示、作业完成状况以及单元课堂作业中止成果评定。 参考书目 参考以下画家及画派有关画册:马奈、毕沙罗、西斯莱、莫奈、雷诺阿、梵高、高庚、塞尚、博纳尔、维亚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维米尔、委拉斯贵之、弗洛伊德、夏尔丹、“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纳比派”、“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写生颜色学浅谈》李天祥、赵友萍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1月版。 三 中国美术史(史前-唐) 课程教员:贺西林 基本信息 专业必修课,80学时,5学分,人文学院本科一年级。 课程总体目的 课程以时期为序,分门别类讲授中国上古至中古的美术遗存、美术家、美术现象。旨在使学生全面控制中国美术史的基础学问、基本概念,了解中国美术的展开进程、时期特性和优秀传统,进而认识中国古代美术的中心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稳定的专业基础。 专家和师生课程评价 该课程内容充实,PPT文字简约,图片精巧,讲授条理明晰,富有激情,既思索到学生的接受才干,同时坚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准,获2020年度校级优秀课程。主讲教员多次被学生评为最受欢送教员,2018-2022年该课学生网上评分平均为95.83分。 01—新石器时期彩陶 本学时课程简介与目的 陶器以黏土作坯,经800-1000℃高温烧制而成,是人类最早改动物质形态的一种发明,具有划时期意义。彩陶呈现于新石器时期,是指用自然矿物颜料在磨光的泥坯上绘制,以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剂,经入窑烧制,器表呈现黑、红、白色装饰纹样的陶器。器表常见装饰纹样有斜线纹、弧线纹、迂回纹、三角纹、圆点纹、条带纹、网纹、圆圈纹以及少量动植物纹样和人物图像。黄河流域彩陶兴隆,其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最具代表性。本学时经过对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器物类型、装饰纹样的剖析总结,旨在展示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艺术的高度成就。 本学时课程内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特征鲜明。 01、半坡类型彩陶,以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出土器物为代表。器物外型多为圆底战争底盆,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偶见红彩,常见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迂回纹、鹿纹、鱼纹、人面鱼纹等,其中最具特征的是变形鱼纹和人面鱼纹图案。鱼纹是半坡类型彩陶装饰中最重要的母题,图案丰厚,构思巧妙,不只展示了早期图绘艺术的构思理念和外型方式,而且还传达出史前巫术、信仰方面的某些信息。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内壁绘有两个人鱼复合纹样,人面圆形,头戴尖冠,耳朵部位绘有两尾鱼,嘴里衔着两尾鱼,两个人面之间还绘有两尾鱼。人面鱼纹装饰性较强,其含义难以明辨,有图腾符号说、渔猎丰产说、生殖崇拜说等不同见解。 02、庙底沟类型彩陶,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存最为典型。器物以盆、钵为主,多用黑彩绘制,也见红彩或白彩,纹样集中绘于器物名义,有几何纹和动物纹,画面真假相间,十分调和,其中以曲线、圆点、弧边三角纹构成的花瓣图案和鸟纹最富特征。有学者依据庙底沟类型彩陶上大量呈现的花瓣图案,进而推测远古华族的构成可能与庙底沟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在庙底沟彩陶装饰中,除鸟纹和花瓣图案外,还发现个别具象绘画装饰,如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名义绘一只鹳,鹳嘴里衔一条鱼,旁边还绘有一把石斧,斧柄装饰有“ⅹ”纹。鹳粗腿硕身、大眼长喙,身躯涂白色,眼睛用褐色勾绘;鱼和斧用褐色画出轮廓,内涂白色,图像烘托映在橙红色缸体底色上,十分突出醒目。鹳、鱼外型简约具象,是新石器时期绘画性较强的一件彩陶器。其图像含义不明,学界主要有两种推测意见,一以为它是当时渔猎经济生活的反映;一以为鹳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部落的图腾,石斧代表身份和权威,图像表示了鹳部落打败鱼部落这一严重事情,意在留念死去的鹳部落首领的功业。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域的持续和变体,上承庙底沟类型,依次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石岭下型彩陶有罐、壶、瓶等,器型较单纯。纹样主要有简化鸟纹、弧线纹等,构图疏朗,作风简约,具有明显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遗风。继续呈现的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三个类型中,呈现了双耳罐、缸、瓮等体积较大的器物,外型也有明显变更。装饰纹样多以黑彩绘制,见有旋涡纹、波浪纹、迂回纹、圆圈纹、同心圆纹、网格纹、锯齿纹、米字纹、卐字纹、蛙纹以及人物形象等。后三个类型的彩陶在器型和装饰纹样上虽存在一定差别,但总体容颜相似,共同特性可概括为装饰面大,纹样繁密多变,颜色浓厚。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盆内壁一圈绘有三组舞蹈纹,每组5人,共15人。舞者手牵手,朝向分歧,头上皆梳发辫。人物外型为剪影式,有一定具象特征。 3、本学时PPT图片及图片阐明 图1-1、鱼纹,仰韶文化半坡型,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1-2、人面鱼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半坡型,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1-3、花瓣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1-4、鹳鱼石斧缸,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1-5、旋涡纹瓮,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甘肃永靖三坪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1-6、垂弧纹罐,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型,高33.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广河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7、蛙纹罐,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厂型,高32.8厘米,口径13厘米,甘肃兰州土谷台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8、舞蹈纹盆,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倡议阅读文献 1、郑为《中国彩陶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马承源《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79年。 4、青海省文物工作队《青海彩陶》,文物出版社,1980年。 02—商周青铜雕塑 本学时课程简介与目的 商周含青铜时期和早期铁器时期,处于中华文化的早期阶段,青铜器工艺于此取得了高度成就,是为集大成者。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多为锡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优点,合适铸造各种器物。随同普通青铜器的制造、加工和运用,青铜雕塑这时也得以长足展开。本学时将举例引见商周以及北方民族早期青铜雕塑的作风特性和工艺成就,并重点剖析三星堆祭奠坑青铜雕塑的外型特征和文化内涵,以此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早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本学时课程内容 商周青铜雕塑主要包含四类,即青铜器部分装饰雕塑、青铜拟形器、青铜独立圆雕、青铜饰件雕塑。 1、青铜器部分装饰雕塑 商周青铜器普遍采用雕塑装饰,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即为典型,其外型方正,器身铸出浅浮雕蕉叶纹、云雷纹、首面纹、夔纹,尊肩四隅铸出四个高浮雕卷角羊首,羊首间各铸一双角龙首,器身周围上下贯串八道凸起的扉棱。器物采用合范分铸铸接法铸造,即先铸出羊首,再将羊首置于器身外范中,最后中止整体浇铸。器物外型、装饰具商代晚期青铜器典型作风,铸工精深,外型沉稳,装饰繁复,体量感和层次感极强。 2、青铜拟形器 商周青铜拟形器也较常见,包含人物和动物形饰件、器座、容器,代表者如湖南醴陵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象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商代犀尊、日本泉屋博古馆珍藏的商代虎食人卣、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钟鐻铜人、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珍藏的犀尊,整体铸构成一肥硕的犀牛,名义未加装饰,外型圆浑矮壮,体量感很强。中山王墓出土的虎噬鹿器座,通体嵌错金银,表示了猛虎噬鹿的瞬间动态,外型写实真切,装饰精巧华美。 3、青铜独立圆雕 先秦独立青铜雕塑相对较少。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遗址出土的青铜雕塑是已知最重要的一批先秦独立圆雕,数量多,体量大。雕塑包含人头像、人面具、神面具、立人像、跽坐人像、太阳形饰、神树等。人头像数量较多,外型或方或圆,大眼,宽鼻,阔嘴,神态威严。神面具铸有柱状巨目战争伸的大耳,有的还有高高上卷的鼻子,外型怪诞,气势逼人。柱状巨目战争伸的大耳意在凸显其兴隆的视听功用,显显露一股超自然的神奇力气。《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先王蚕丛氏为纵目人,因而或可以为这些青铜面具是蜀人的祖先神像,曾被供奉于蜀王宗庙。这批雕塑中还有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颇为壮观,人物大眼,大耳,直鼻,头戴高冠,身着左衽燕尾长衣,双手抬于胸前呈握物状,表情威严庄严,有学者推测其可能是祭司或某代蜀王像。此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一株高近4米的巨型青铜神树,枝上挂有花蒂、果实和鸟。主干一侧倒立一条巨龙,龙身上装饰有短剑、手形饰和果叶。这棵巨型青铜神树可能含有宇宙树或生命树的意味意义。 4、青铜饰件雕塑 除上述青铜雕塑外,以鄂尔多斯为中心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域还出土了大量“动物纹”青铜饰件雕塑,特别是公元前4世纪或稍后盛行的“动物纹”B形青铜透雕牌饰最富特征。如宁夏固原杨郎出土的猛虎食驴纹牌饰,轮廓为B形,虎作半蹲状,头前倾,口咬驴颈,驴作挣扎状,后蹄反转搭于虎身。这种牌饰分发着草原文化气息,并显显露明显的斯基泰艺术作风,表示了欧亚北大陆早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5、本学时PPT图片及图片阐明 图2-1 四羊方尊,青铜器,商,高58.3厘米,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2-2 龙虎尊,青铜器,商,高50.5厘米,口径45厘米,安徽阜南朱砦出土,中国国度博物馆藏。 图2-3 象尊,青铜器,商,高22.8厘米,长26.5厘米,湖南醴陵狮形山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图2-4 虎噬鹿台座,错金银青铜雕塑,战国,高21.9厘米,长51厘米,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图2-5 金面罩人头像,青铜雕塑,商,通高41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2-6 金面罩人头像,商,通高48.5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2-7 神面具,青铜雕塑,商,通高82.5厘米,横77.4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2-8 立人像,青铜雕塑,商,通高262厘米,人高172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2-9 神树,青铜雕塑,商,高396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2-10 虎食驴饰牌,青铜雕塑,前4-前3世纪,纵8.2厘米,横13.7厘米,宁夏固原杨郎出土,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倡议阅读文献 1、[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所《三星堆祭奠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4、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文化研讨:青铜时期至早期铁器时期》,科学出版社,2007年。 03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本学时课程简介与目的 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早期大型木椁墓,墓主人为长沙相轪侯夫人辛追。墓中保存一幅“非衣”帛画,掩盖于内棺棺盖名义,呈“T”形。帛画保存完好,图像丰厚,内涵深化,是汉代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经典遗存。其多年来备受学界关注,顾铁符、俞伟超、唐兰、商志 、孙作云、安志敏、马雍、王伯敏、鲁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