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是弘道之所,影像艺术是同道之途,在这个学术谱系中,我们是知行合一的发明者,是影以载道的同道中人。本科四年、研讨生三年,影像艺术学院留下的是你最可贵的青春记忆。每年的六月是莘莘学子绽放自己艺术之花的时节,由于疫情的持续和蔓延,影像艺术学院今年的毕业展以线上展的方式与社会晤面。 关于影像艺术学院的同窗们来说,既要坚持创作初心,还要不惧繁琐,在教员线上指导的特殊状况下做出有个性、有质量的作品,完成高水准的影像作品。这些影像艺术作品包含了不同的创作资料,不同的视觉方式,不同的主题内涵,不同的表示言语,都秉持着影像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请求:注重传统的影像言语学习和创作锻炼,研讨当代影像创作内涵;挖掘学生对生命体验的深层思索,注重学生个性化言语的引导和培育;在控制艺术言语的同时注重作品的思想性,深化生活,掌握时期脉搏,力图创新,创作具有时期肉体的影像艺术作品。在毕业创作的主题掌握上,构成了多元化的呈现,包含对人类生命的照顾,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对社会义务的思索,对人类情感的表白等,对生命具有积极向上的认知和态度。正如残酷戏剧导演阿尔托所说:“用艺术的言语点亮生活,从生活的深度中挖掘出艺术的深度。” 一切困境都会因时间变得暖和,这段毕业创作的阅历将会成为同窗们最美好的记忆。在校时你们如麦穗般自由长大,毕业后你们将长大化作担当,祝福每一位同窗都能拥抱未来、成为栋梁!未来可期。 影像艺术学院 2022年6月 赵文卓 《必要筛查》、《回想录》 研讨方向:艺术摄影研讨 导师:刘立宏、叶红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必要筛查》,彩色摄影,多种尺寸,2022 作品论述: 后现代艺术美学极大的鼓吹了艺术品观念为上的美学战略,自己在创作经常常在思索这种艺术上的理论化倾向给视觉艺术带来的“反作用”。所以在创作这组作品的过程中刻意的放低了观念性,仅仅从视觉动身,强调创作时的感受和作品的方式美外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为艺术是一种个人在肉体世界中完成的一种认知行为。直觉到外界的同时,艺术表示就同时在艺术家的心里完成了。在自己看来这很像是摄影创作中拍摄的过程,《必要筛查》就是这样的一种直觉的产物,是自己对后现代艺术美学一点思索的结果。《必要筛查》所关注的就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切,但这些关注是经过选择,着力于每个拍摄的当下体验,试图去发明一个日常以上的日常。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 赵文卓,《回想录》,综合资料,多种尺寸,2022 作品论述: 我的爷爷患阿兹海默症,他的记忆在不时地以一种不能察觉的方式慢慢消逝。常常会把大家弄混,也无法想起我们的名字。作品《回想录》让我的爷爷亲身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我将爷爷过去的照片制成拼图。让爷爷重新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试图去重新拼合自我的形象。由于阿兹海默症的影响,画面中有的内容无法被恢复。就好像记忆的缺口,我将爷爷多年的日记中止整理和归结,重新以丝网版的措施印在画面中,照片的内容和文字的内容互成对应,就似乎一个记忆的盒子。固然由于疾病,爷爷的记忆曾经不能再被恢复,仅以此作品对这些昔日的记忆作以别样的保存。在此基础上又经过数码编辑的伎俩,以爷爷的日记和口述的事情为线索,制造了一系列有关爷爷记忆和身份的虚拟图像来作为《回想录》这个作品的第二阶段,采用投影仪切换的展示方式,使本作品在观念表白和展场效果上愈加完好和多样化。 姚世贤 《每个梦里都有悲伤》、《梦的二次构建》 研讨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言语与方式研讨 导师:孙小川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2022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节选,2022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节选,2022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节选,2022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节选,2022 △ 姚世贤,《每个梦里都有悲伤》,节选,2022 作品论述: 梦境作为愿望的满足,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外部的觉得刺激和内部的躯体刺激。布达赫曾说过梦的不衔接性作为梦的一个实质特征,其明晰性在梦中遭到了障碍,梦中的符号会用一个新异的意象来伪装起来,这就是想象的“符号化活动”。在我的众多梦中,我将这些符号记载下来,并且经过数字化的伎俩将这些符号中止数字编码,将这些符号转化为数字虚拟图像。作品讨论图像真实性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下的边疆是如何被含糊的。 △ 姚世贤,《梦的二次构建》,3D建模,尺寸可变,2022 △ 姚世贤,《梦的二次构建》,3D建模,尺寸可变,2022 △ 姚世贤,《梦的二次构建》,3D建模,尺寸可变,2022 △ 姚世贤,《梦的二次构建》,3D建模,尺寸可变,2022 作品论述: 《梦的二次构建》这组作品也是取自于我梦境中的素材,我将它们经过SU建模,生成一幅幅数字模型的照片,以此来讨论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数字技术的不时展开,每个人都能够经过手机和电脑对图片中止一定水平上的修正,或是完整生成一个虚拟图像。照片的真实性触发了大众的质疑,其客观性曾经不再被信任。这组影像就是经过3D建模,渲染出一幅幅真切的图像,诈骗大众的眼睛,从而讨论当今社会摄影真实性的问题。 孟倩 《她》、《盲·视》 研讨方向:艺术摄影研讨 导师:刘立宏、叶红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 孟倩,《她》,可变尺寸,2022 作品论述: 作品《她》将世界著名的女性艺术家与世界公认的最美的女明星并置于同一画面,经过含糊的手法将女明星的面孔笼统化,再运用半颜色的手法将女艺术家的肖像照片中止处置,保存女艺术家自身形象特征的同时,把女明星的面孔置于女艺术家面孔之上。经过对原始图像的解构,重新组合的方式,使得女性艺术家、女明星的身份在这一刻产生碰撞。被注视的女明星和反注视的女艺术家,面对父权制所建构出的“她”,身为“她”的我们又该如何回应。 △ 孟倩,《盲·视》,视频,2分18秒,2022 作品论述: 作品将女性的呆板标签经过盲文的方式展示出来,揭露女性在社会规训中被蒙蔽的事实。她们在被蒙蔽的同时,自我认识慢慢消亡,进而失去了为自己发声的才干。视频的音乐是由一张女权主义运动的照片转化而来。经过对照片中止数字化处置,再经过设计编排最后应用软件将其演奏出来。照片转化而成的音乐具有巴赫音乐作品的教堂感气息。女性被蒙蔽的现象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声音因而而碰撞,鼓舞女性重新拾起看的权益,揭露真相。 卢鹏 《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成瘾wave》 研讨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言语与方式研讨 导师:孙小川 △ 卢鹏,《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AI智能学习图像,尺寸可变,2022 △ 卢鹏,《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AI智能学习图像,尺寸可变,2022 △ 卢鹏,《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AI智能学习图像,尺寸可变,2022 △ 卢鹏,《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AI智能学习图像,尺寸可变,2022 △ 卢鹏,《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AI智能学习图像,尺寸可变,2022 作品论述: 《当一只熊被AI驯化之后》熊的形象不时是以凶猛示人,熊也是马戏团驯化的对象。作者运用大量的人类图片素材将熊的形象中止数字驯化。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完成了图像“超真实”的转换,熊的社会化的生活也在提示着当下的每个人:人工智能在带给了大众技术方便同时也让摄影图像的观看的边疆与真实不时折叠与消解。 △ 卢鹏,《成瘾wave》,脑电波数据编程与3D建模 单屏录像,尺寸可变,2分18秒,2022 作品论述: 《成瘾wave》今天的网络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与文娱的工具,但是过度的运用网络也会成瘾。作者经过搜集脑电波数据,并应用数字编程、搭配三维建模构成可视化的形象,应用不时纠缠在“网”中舞动的人的形象展示每个当下的人与网络成瘾之间纠葛又无法割舍的关系。 吴妤 《长沟流月》 研讨方向:艺术摄影研讨 导师:刘立宏、叶红 △ 吴妤,《长沟流月其一》,转印工艺,110cm*79cm,2022 △ 吴妤,《长沟流月其二》,转印工艺,110cm*79cm,2022 △ 吴妤,《长沟流月其三》,转印工艺,110cm*79cm,2022 △ 吴妤,《长沟流月其四》,转印工艺,110cm*79cm,2022 △ 吴妤,《长沟流月其二》,单频道影像,尺寸可变,2022 作品论述: 借由鲍德里亚提出的的拟像三序列,试图展示一种从真实到超真实的转变过程,同时时间主题也是作品所要展示的一条线索。在腊神话里的人物雕像身上有一种历史感,于是运用维纳斯的雕像作为创作的主体物。随着科技展开,理想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线日益含糊,就像作品中不同媒介的呈现。现代科技用符号来使真实消逝并掩盖它的消逝,科技让人们得到多元的信息,但理想却是被简化的叙事,人们或许该警惕科技带来的危机。 刘飞鹏 《172时期 冬》、《爆点》 研讨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言语与方式研讨 导师:孙小川 △ 刘飞鹏,《172时期 冬 雪》,艺术微喷,30cm*30cm,2022 △ 刘飞鹏,《172时期 冬 晨》,艺术微喷,40cm*30cm,2022 △ 刘飞鹏,《172时期 冰雪运动》,艺术微喷,80cm*60cm,2022 △ 刘飞鹏,《172时期 冰花》,艺术微喷,30cm*30cm,2022 作品论述: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大在热带地域的我对北国皑皑白雪总是充溢向往,北国冰冷寒风挡不住我内心激动的心情。172X172方格开启了我们图像数码化的进程,数字时期我们取得影像比以往变得愈加容易,现往常大量图像充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假定我们回到了图像的初始状态,我们会得到怎样的观看体验?冬去春来,只需我们心中还有希望。 △ 刘飞鹏,《爆点系列之一 戎》,艺术微喷,60cm*80cm,2022 △ 刘飞鹏,《爆点系列之二 花》,艺术微喷,60cm*80cm,2022 △ 刘飞鹏,《爆点系列之三 码》,艺术微喷,60cm*80cm,2022 △ 刘飞鹏,《爆点系列之四 食》,艺术微喷,60cm*80cm,2022 △ 刘飞鹏,《爆点系列之五 数》,艺术微喷,60cm*80cm,2022 作品论述: 《爆点》这组作品中,我选取了2022年以来在网络上的“爆点”热度的新闻事情以及在资本运作下产生的“爆点”话题,试图把搜集到的图片中止解构并重新组合,意在思索图片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地的运作机制。 李彦威 《记忆碎片》、《寻觅》 研讨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言语与方式研讨 导师:孙小川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记忆的碎片》,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 李彦威,《寻觅》,2022 作品论述: 两组毕业创作的主题均为寻觅与再造,意在探求影像存在的理想意义以及关于人思索的影像,希望在创作中能够使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有进一步的提升。 贺馨叶 《界域》、《含糊边疆》 研讨方向:艺术摄影研讨 导师:刘立宏、叶红 △ 贺馨叶,《界域》,2022 △ 贺馨叶,《界域》,2022 △ 贺馨叶,《界域》,2022 △ 贺馨叶,《界域》,2022 作品简介: 《界域》这组作品选择拍摄的是沈阳十分有历史的四座建筑,我比较关注人类的寓居地,以及身边的建筑,这是相对代表着一个地域的人的相对时间比较长的生存痕迹,我采取拼贴的方式拍摄的沈阳的四座古老的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本作品经过关注沈阳的百余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百余年的历史建筑包含的不只仅是一个城市、时期的时间同时也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它们俨然曾经成为一种容器,从远走到今天。以一种肉体化的方式意味时间的转变与空间的叠合。因而在画面处置的方式上采用的是传统转印技术工艺,将沈阳的历史传承转化到纸质媒介之上,同时解脱开传统的写实手法,以一种拼合的伎俩讲求一种空间的重组和历史的转变。 △ 贺馨叶,《含糊边疆》,04分28秒,2022 作品简介 《含糊边疆》本组作品素材主要选择这种带有社会宣传展示的LED灯牌,由于其具有宣传的社会属性,作者将触及个人隐私的视频视频投入到社会具有宣传展示的显现屏中,视频所选择的内容是家中的监控,拍摄的内容也是每个人最能放松的状态下,不加掩饰的将个人的状态中止一个展示,灵感来源于往常的个人私密信息十分容易裸露,在往常的互联网中,不只仅只是个人的隐私容易泄露,以至有人将这种有个人信息在网上中止贩卖等违法行为,作者针关于这种个人隐私与公共场所的边疆中止对比中中止思索。 贾天予 《不圆满影像》 研讨方向:数字静态与动态影像研讨 导师:薛志军、李炳强 △ 贾天予,《不圆满影像》,海报,论文电影,18分42秒,2022 △ 贾天予,《不圆满影像》,正片,论文电影,18分42秒,2022 作品论述: 《不圆满影像》是一部论文电影,它的主题讨论了电影在互联网时期和数字时期下的一种新的“制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一些不圆满的影像舍弃了质量,换取了自身的流通和可见。作品以电影、访谈等影像的重新组合来论证当代互联网流通影像的影响力,呈现后人文语境下影像改造带来的信息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矛盾。在当今以流量为主的影像信息传播机制下,不圆满的电影给予了大众艺术完成的可能性,以至在今天我们曾经被艺术包抄,却还浑然不觉。 回振廷 《在历史边沿》、《林春子与回琰伟》 研讨方向:数字静态与动态影像研讨 导师:薛志军、李炳强 △ 回振廷,《在历史边沿》系列之一,油画布,微喷,100cm*150cm,2022 △ 回振廷,《在历史边沿》系列之二,油画布,微喷,100cm*150cm,2022 △ 回振廷,《在历史边沿》系列之三,油画布,微喷,100cm*150cm,2022 作品论述: 《在历史边沿》是一组概念摄影作品。交错的命运,平行的时光——我曾扫描过某位东北历史人物遗留的一批可贵底片。当时发现这些胶卷的头尾都有被废弃的底片头,因寄存有近百年之久,上面布满了霉斑与化学反响的痕迹,它们在历史的边沿展示了别样的生命形态与笼统美感。于是我便将这些“无价值”的底片头搜集起来并中止了扫描、編辑,并经过数字绘画伎俩完成“景色重构”。人类的历史之重和微生物的命运之轻在底片的边沿中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双生。 △ 回振廷,《林春子与回琰伟》,海报,双屏纪录片,22分31秒,2022 △ 回振廷,《林春子与回琰伟》,正片,双屏纪录片,22分31秒,2022 作品论述: 这是一部由双屏构成的纪录片装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抗美援朝时期被丹东回民家庭所收养的朝鲜遗孤,她于战场被救下时的朝鲜名字叫林春子,而往常她身份证上的中国名字叫回琰伟。双屏的其中一幕是主人公的回想内容,第二幕是丹东市的人文景观纪录片。两幕纪录片相互呼应,既提示了一位普通人在庞大历史潮流下的身份变更,同时完成了一次人文城市的微观考古。 邱禹潼 《花》、《God's prank》 研讨方向:摄影艺术创作言语与方式研讨 导师:孙小川 △ 邱禹潼,《花》,2022 △ 邱禹潼,《花》,2022 △ 邱禹潼,《花》,2022 △ 邱禹潼,《花》,2022 △ 邱禹潼,《花》,2022 作品论述: 现阶段正是新冠病毒盛行时期,很多人为此失去生命。病毒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这些病毒在显微镜下却是另一个样子。它们有不同颜色、不同外形,是另一种形态。我们所熟习的世界,在微观世界的视角之下,可能会有完整不同的觉得,让人产生诡异的陌生感。 △ 邱禹潼,《God‘s prank》,3分39秒,2022 作品论述: 作品题目为《上帝的恶作剧》<God’s prank>,视频以梦境普通的场景作为收场,重生的婴儿被投入到上帝的大手之中,接着经过上帝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所发作的内容。 吴墨浓 《return to history》、《薛定谔之境》 研讨方向:艺术摄影研讨 导师:刘立宏、叶红 △ 吴墨浓,《return to history》,2022 △ 吴墨浓,《return to history》,2022 作品论述: 我经过研讨艺术史上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个人阅历,以自己或者以身边女性朋友为载体,中止了影像的创作。经过这样一类群体的拍摄,我的作品遭到了弗里达的影响,我似乎听到她在自言自语,我看到一个充溢痛苦和悲伤的人坐在画中,我忽然觉得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一个刚强而顽固的人,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我想这应该是她画中的另一种状态吧! △ 吴墨浓,《薛定谔之境01》,2022 △ 吴墨浓,《薛定谔之境02》,2022 △ 吴墨浓,《薛定谔之境03》,2022 △ 吴墨浓,《薛定谔之境04》,2022 △ 吴墨浓,《薛定谔之境05》,2022 作品论述: 作品运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每幅作品都是由两张底片叠加而成,画面呈往常我们面前的是未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色,而广告牌中的却是被人为改造的景观,两者格格不入却又融为一体。当我们有了那么多的不肯定,我们企图用多维空间审视自身,在平行宇宙世界里,我们遥想人类的过去,往常和未来。所以我的作品所讨论的是我们究竟是站在未来观看往常,还是身处于往常观看着未来? 陈杰 《余知道》 研讨方向:影视摄影研讨 导师:蒋建兵 △ 陈杰,《余知道》,海报,剧情片,11分55秒,2022 作品论述: 父母总在孩子生命的每个时辰中时隐时现,他们的每一个举措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部分。破碎的家庭陪伴小余长大,无论何时,家庭无法再愈合,一家人的心也无法在重新拾起,曾经过去的事究竟是无法改动,小余在长大的过程中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都知道。 △ 陈杰,《余知道》,预告片,剧情片,2022 吴雨萌 《冬至》 研讨方向:影视摄影研讨 导师:蒋建兵 △ 吴雨萌,《冬至》,海报,剧情片,24分00秒,2022 作品简介: 作品讲述的是行将大学毕业的女儿,更年期的母亲和恐惧衰老与病痛的姥姥之间的故事。三个处于各自年龄段焦虑中的女性聚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女儿的盼望自由,母亲的恨铁不成钢,姥姥的盼望陪伴交错在这样的下午,窗外飘着大雪,屋里如火如荼。即便生活中摩擦与争论不停依然会被亲情与爱化解。好吃不外饺子,亲情与爱成为最终良药。 宋佩盈 《诵别》 研讨方向:影视摄影研讨 导师:蒋建兵 △ 宋佩盈,《诵别》,海报,剧情片,26分00秒,2022 作品论述: 梁风多年以来不时无法了解父亲对自己学习方面施加压力的行为,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情,为了暂时逃脱父亲的掌控,小风趁着暑假逃到爷爷家中。小风有感于在文盲爷爷是文盲却对书籍充溢热情,他充任父亲曾经的角色,给爷爷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审视读书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逐步改动了对读书的态度,也改动了他的人生观。 △ 吴雨萌,《冬至》,预告片,剧情片,2022 △ 宋佩盈,《诵别》,预告片,剧情片,2022 袁佳一 《远离人迹》 研讨方向:影视摄影研讨 导师:蒋建兵 △ 袁佳一,《远离人迹》,海报,剧情片,22分00秒,2022 作品论述: 一天,村民忽然传达了老四死去的信息,老张与天赐一同找老四,在把老四尸体送回家的路上,两人争持后天赐带着小玲离老张而去,不久天赐与小玲又与等候救援的老张相遇,天赐无意间看到了父亲写的遗书。老张将遗书扔进火堆,于是天赐分开了火堆,老张有所不忍赶紧去寻觅天赐,但是由于天赐的心脏病复发,小玲以为老张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便大声呼喊,老张慢慢的认识到了此时势情的问题,转过头看向了小玲,内心又一次在善与恶之间徘徊。 赵天聪 《社交人生》 研讨方向:影视摄影研讨 导师:蒋建兵 △ 赵天聪,《社交人生》,海报,剧情片,19分00秒,2022 作品论述: 沛菡是一名都市职场年轻人,长相甜美,性格内敛,工作之余大都宅在家中,但在网络社交上却表示得十分生动,她习气于每天都把自己的生活动态晒到朋友圈,从朋友们的赞扬和关注中享用着被认同的觉得,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圆满形象——在网络上,稍微有些时间,沛菡就会把时间用于社交网络上,刷手机、打游戏...,她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因而,她孤独的生活就这样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包抄着,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然成为了她每天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心理安慰,直到最后一切自我的沉浸被理想叫醒...... △ 袁佳一,《远离人迹》,预告片,剧情片,2022 △ 赵天聪,《社交人生》,预告片,剧情片,2022 END 图文编辑:孙铭泽 审核:林简娇 蒋建兵 薛志军 文章转自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