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总有很多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为其着迷,其中表盘上的夜光效果就是其一。这一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清晰地读取表盘上时间的功能,成为了手表上一种独特的魅力。 随着科技越发发达,夜光上所应用的材料结合了不同的化学物质带来各种不同色彩的夜光效果,而最早的在表盘使用夜光材质是在1900年代初期。 夜光表发展简史1898年玛丽(Marie Curie)和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共同发现“镭”元素,之后居里夫人研究发现“镭”元素在黑暗的环境下会发出淡淡的光。 后来,有人发现“镭”元素与硫化锌混合,硫化锌可以不需要被光源照射,就能自己发光(硫化锌是早期夜光粉的基质,但由于它本身只具有磷光特性,并不具备发光的特效(即在阳光或灯光照射后得到激发,会持续发一定时间的光,但时间较短))。 而这一发现在1915年,被意大利皇家海军军表沛纳海应用到手表上,并于同年8月申请了专利,至此这种夜光材质开始被广泛利用。 虽然“镭”与硫化锌两者之间的结合,镭的放射性性质能够触发硫化锌中的磷光体,但是这种发射性元素同时也会破坏了发光材质的结构,导致夜光效果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越发的黯淡,另外,“镭”如果长期佩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特别对于这时期在制表厂上班的工人,更是一种可“致命”的危险性材质。 表盘上的“ RA SWISS MADE RA”代表采用“镭”元素夜光 1927年,由于长期接触使用“镭”,制表厂部分工人患得多种疾病,甚至还有因为摄入(由于纯手工的制表过程,工人(多为女性)需要将材料施加到表盘和指针上,因此她们用舌头将油漆刷的笔尖,舔到极细,以便将发光材质涂到所需之处)而死亡的案例。随着各种隐患爆发,“镭”的不健康性越来越广为人知,在手表上的使用也逐渐减少。 1949年,沛纳海用一种新的自发光技术Luminor取代了镭元素,并于同年的1月11日以“ Luminor”作为商标注册专利。 这个夜光技术中采用了另外一种放射性元素“氚”作为基质,这种“氚”元素相较于“镭”相对安全,但是它发光的时限有限(在使用过程会随着时间逐渐老化直至失去亮度)。而这点并不阻碍“氚”在之后的几十年间,直接取代了“镭”的使用。 直到1990年代初期,一名日本男子Nemoto Kenzo成立自己的发光涂料公司Nemoto&Co.,并开发一种新的夜光技术LumiNova,并为此技术注册了专利。LumiNova是当时首个不含任何反射性元素的夜光涂料。 后来,Neomoto&Co.与瑞士公司RC TRITEC Ltd.一起成立了LumiNova AG Switzerland公司,共同推出了Super-LumiNova,并开始向瑞士钟表提供该技术。 Super-LumiNova.Super-LumiNova属于光致发光类,即这种材质只要暴露在有光源的地方后,就能发出明亮的光,再随着时间的流逝亮度逐渐减弱(缺点),因此Super-LumiNova的发光程度取决于激发的饱和度,这就好比光电池的“光伏效应”。 而它的优点之一在于拥有十分强的耐光性,即就算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也不会产生变色的问题。 另外,Super-LumiNova采用的是稀土基碱土铝酸盐夜光材料,这种材料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对比传统的夜光材质更加安全稳定。 同时,Super-LumiNova的亮度比传统的夜光材质亮10倍以及它还可以加入不同的颜色成分,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白色、黄色、橙色、粉红色、深蓝色等。 而现在配备Super-LumiNova的大多数手表都使用以下代码区分颜色跟亮度:C1 –白色,亮度约31%;C3 –黄色,亮度最高100%;C5 –黄绿色,亮度89%;C7 –绿色,亮度84%;C9 –蓝绿色,亮度83%;BGW9 –浅蓝白色,亮度95%。BGW9在相对亮度方面排名第二,C3排名第一,而C1其相对亮度是Super-LumiNova颜色中最低的一种。 Super-LumiNova的颜色 自Super-LumiNova的推出,便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纵观现在表坛,绝大部分的夜光表都采用的是Super-LumiNova。 但也有部分的品牌还在采用“氚”元素作为夜光材料,例如,波尔(Ball)、播威(Bovet)等;还有部分品牌制造了属于自己的专利夜光技术,例如,精工、劳力士等。 夜光表之王——波尔表夜光技术:自体发光微型气灯 做产品需要有特色,近年波尔在大陆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表做得确实也不错,防磁、超硬镀层,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汽灯夜光(Gas Light)技术。这是一种被镶嵌于表盘刻度及指针上的自体发光微型气灯,透过这瑞士最尖端的技术,在不需倚靠外来光线或能源的情况下,自体发光微型气灯的光亮度比一般传统夜光涂料高100倍,并能持续发光长达25年。 夜光专利户——沛纳海夜光技术:Radiomir、Luminor 沛纳海引以为豪的三件专利中就有一件留给了夜光技术——Radiomir。沛纳海的这项技术为什么叫Radiomir,原因就是使用的放射性发光材料是radium镭。镭是一种纯白色的碱土金属,接触空气后会被氧化为黑色。镭的性质并不稳定,大概1600 年就会衰变成为氡,正因为不断衰变,会自身发出淡蓝色的光。 1949年沛纳海的另一重要夜光技术Luminor也申请了专利,内容为使用另一种放射性材料氚,作为发光材料。这种技术更安全,但依旧有时间上的限制。镭和氚这两种材料都属于自发光型夜光材料,不需要从外部吸收能量,就可持续发光。氚的半衰期是12.5年,也就是说,氚制作的夜光的有效寿命大约是十多年。过了十多年,氚开始老化,变黄,逐渐失去了夜光的效应。当前的腕表多选用具有更长余辉的材料,比如目前主流的Super-LumiNova,只需接受30分钟的照射,可以持续发出8个小时的绿色光。这种材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它的主要成分是铝酸锶盐,加上稀土族的镝之后,只要在光线下照射数分钟,就能持续发光数小时。 蓝光莹莹——劳力士夜光技术:荧光材质Chromalight 劳力士的夜光表盘显示,选用的是一种创新的荧光材质Chromalight。所谓“Chroma”即是“色度、饱和度”,这种材质发出蓝光,被运用在一系列劳力士专业蚝式表款的指针和钟点上。与一般标准的荧光材质相比,Chromalight的发光时间几乎延长一倍。其发光强度更能在完整潜水过程中保持稳定,并维持超过8个小时。2008年,劳力士在其防水深度达到3900米的潜水员专业腕表蚝式恒动DEEPSEA上首次应用了Chromalight荧光材质——蓝光莹莹,俨然成为劳力士潜水腕表的标志色彩。 德国人的创新——朗格夜光技术:紫外线激发磷荧光粉发光 朗格的德国专利DE102010000749,申请于2010 年1 月8 日,发明人WENZELJAN。 这项设计是应用在朗格的著名的“猫头鹰”ZEITWERK 夜光版上。朗格的夜光设计,表盘由蓝宝石制造,然后在蓝宝石上镀层,镀层由两层组成,第一层为金属银镀膜,第二层是氧化钛涂层,氧化钛的涂层厚度只有65 纳米到100 纳米。这样设计目的只有一个,不透过可见光,只透过紫外线——通过透过的紫外线激发磷荧光粉发光。氧化钛和银涂层材料的选择和厚度设计是使透过的紫外光波长在250 纳米到430 纳米之间,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磷荧光粉发光。 黏上去的夜光——宝珀夜光技术:夜光刻度粘合 在夜光技术如此成熟的现在,如何呈现这种技术成为各家品牌关注的焦点。1997年,宝珀制造出了防水深度达300米的Fifty Fathoms腕表。2003年,为了纪念这个传奇性的腕表型号,宝珀特别推出了一款全新的限量版腕表,这款腕表具有黑色圆弧形防刮蓝宝石水晶表圈,而将不同材质、不同硬度、不同受热的刚表圈、荧光刻度和蓝宝石水晶黏合一起的此种专业技术也获得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