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蒂奇人(Lutici或Liutizi[1],有不同的拼写方式)是一个西斯拉夫波拉比安斯拉夫人(Polabian Slavs)部落的联盟,他们在10至12世纪之间居住在现在的德国东北部。四个部落构成了联盟的核心:雷达里人Redarians(Redari,Redarii)、切尔西帕尼亚人Circipanians(Circipani)、凯西尼亚人Kessinians(Kessini,Kycini,Chizzini)和托伦斯人Tollensians(Tholenzi)。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卢蒂奇人是韦莱蒂人(Veleti)的延续。与前者和邻近民族相比,卢蒂奇人不是由基督教君主或公爵领导,而是通过社会精英的中央集会形成的共识来维护权力,卢蒂奇人崇拜自然和几个神灵。政治和宗教中心是拉德戈斯克Radgosc(也被称作Riedegost或Rethra)。 一个黑色的牛头,据说是与雷达里人及其首都雷萨拉有关的标志。 卢蒂奇人首次被记录在983年的起义中,通过这次起义,他们消灭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比隆边疆区(德语:Billunger Mark)和北边疆区(Nordmark)的统治。敌对行动一直持续到997年。此后,与帝国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1003年,卢蒂奇人与皇帝结盟,对抗波兰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aw I of Poland)。然而,到了1033年,联盟破裂了,一场持续到1035年的日耳曼-卢蒂奇战争爆发了,此时卢蒂奇人再次成为帝国的附庸,但在其他方面保留了他们的独立性。1056/57年,核心部落之间的一场内战开始了鲁蒂奇的衰落。邻近的奥博特人(Obodrites)进行了干预,并制服了西北部的派别。 1066年,卢蒂奇人成功地挑起了对奥博特人精英的反抗,在反抗过程中,梅克伦堡的主教约翰被俘,并在拉德戈斯克牺牲。结果,哈尔伯施塔特(Halberstadt)的主教和皇帝在随后的战役中洗劫并摧毁了拉德戈斯克,它作为异教崇拜主要场所的作用被阿科纳的斯万特(Swantewit)神庙所取代。10世纪70年代的另一场内战导致了卢蒂奇联盟的进一步衰落,然后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无法抵御邻国的征服和掠夺。 在12世纪上半叶,卢蒂奇人的定居区被奥博特公国、后来的梅克伦堡公国(西部)、重新组建的北边疆区(后来演变成勃兰登堡侯国)(南部)和波美拉尼亚公国(东部)分割。卢蒂奇人皈依了基督教,并在13世纪被德国定居者同化,在德意志东向移民运动(Ostsiedlung)期间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 卢蒂奇联盟分布图及其与神圣罗马帝国北边疆区、比隆边疆区、波兰王国之间的关系(983-1056/57) 起源自维莱蒂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卢蒂奇人是维莱蒂人(Veleti, Wilzi,Wilci)的延续,8世纪末和9世纪上半叶的资料显示,他们居住在同一地区,根据巴伐利亚地理学家的说法,他们也同样分为四个部落(regiones)。 当代编年史有时将卢蒂奇人与维莱蒂人联系起来,[2] 例如,不莱梅的亚当(Adam von Bremen(Gesta II,22)将他们称为 "Leuticios, qui alio nomine Wilzi dicuntur",博绍的海尔姆(Helmold von Bosau(Chronica Slavorum I,2)说 "Hii quatuor populi a fortidudine Wilzi sive Lutici appellantur。" 现代学术界有时用双重名称来称呼这两个实体,例如德语中的 "Wilzen-Lutizen "或波兰语中的 "Wieleci-Lucice"[2] 。 9世纪下半叶,维莱蒂人从书面记录中消失了。[3] 卢提亚人部落在这一空白之后首次出现在书面记录中:928年,科维的维杜金德(Widukind of Corvey)首次提到雷达里人,[4] 他将他们列在亨利一世征服的斯拉夫部落中。 [3] 顺便提一下,这份名单也包含了在上述空白之后首次提到的维莱蒂人,而且雷达里人被列为维莱蒂人之外的一个单独实体。 955年,托伦斯人和切尔西帕尼亚人首次在圣加仑年鉴(annals of St. Gallen)中被提及,[5] 同样是在雷克尼茨(Raxa)之战的记录中,除了维莱蒂人外,以上种族也都有记载。 然而,这种将维莱蒂人与雷达里人、托伦斯人和/或切尔西帕尼亚人共同列名的做法在随后的记录中并没有重复,例如,奥托尼亚(Ottonian)的文件根本没有提到维莱蒂人,而反复提到雷达里人、托伦斯人、切尔西帕尼亚人和各自地区的其他部落。 [6] 此外,在10世纪的资料中,只有极少数提到维莱蒂人:除了前面提到的记录外,维莱蒂人只在995年的圣加仑年鉴以及995年和997年的奎德林堡年鉴中被提及。 根据弗里茨(Fritze,1982年)的说法,这反映了维莱蒂在9世纪中叶衰落后的不确定命名,至少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是如此。 [6] "Lutici "这一称呼的变体首次记录在991年的希尔德斯海姆年谱(annals of Hildesheim)中,从萨克森东部开始,这一名称逐渐被其他编年史家采用。 [7] 第一次提到凯西尼亚人的记录出现在不莱梅的亚当的《汉堡大主教史(Gesta Hammaburgensis ecclesiae pontificum)》中1056年的一个条目。 组织模式卢蒂奇人是由西部的瓦尔诺河(德语:Warnow)和米尔德尼茨河(德语:Mildenitz)、南部的哈弗尔河(德语:Havel)和东部的奥德河之间的几个小部落组成的联盟,[9]其核心由四个部落组成。[2][10] 在联邦内部,权力由部族和定居社区的代表("长老")行使。[2][11] 维莱蒂和卢蒂奇的最高政治机构是自由人大会,但与由王公领导的维莱蒂相比,卢蒂奇是一个 "没有统治者的部落",这意味着政治权力是通过大会的讨论来行使的。 这种类型的政府在维莱蒂时期就有了根基:自9世纪中叶以来,没有维莱蒂王公或国王的记录,考古发现,在这一时期,该地区建造了许多小型据点,部分是在早期大型据点的废墟上。 [10]在卢蒂奇人的集会中,决定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做出的,[10][12]一旦做出决定,就会通过 "严厉惩罚 "任何违法行为来执行。 [12]虽然人们推测古斯拉夫社会也有类似的政府类型,但这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不寻常的,其他同时代的人通常由王公、公爵或国王领导,通过封建的附属机构行使权力。 虽然没有君主,但卢蒂奇人有一个社会等级制度。[10][12] 政治权力由贵族、牧师和自由农民行使。[10] 泰特玛Thietmar(Chronicon VI, 25)提到了社会分化,他报告了一个渐进的罚款制度,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的犯罪行为处以较高罚款。 卢蒂奇人部落是否有共同的种族认同依旧是一种猜测:[14] 与邻近部落(奥博特人Obodrites、赫维利人Hevelli、波美拉尼亚人Pomeranians)的文化差异不大,而与萨克森人和基督教文化的差异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宣称的军事压力很可能导致了共同的认同,通过共同的议会和联合军事行动显示出了各部族的相互团结[15] 。泰特玛(VIII/5)将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称为libertas more Liuticio 卢蒂奇人最重要的据点是雷达里部落境内的拉德戈斯克(Radgosc或Riedegost)。[17] 在以另一个重要的温德人据点Brenna(勃兰登堡)为中心的赫维利人统治时期之后,雷达里人在930年代之后自己成为了一个主导性的地区力量。[18]雷达里人要向神圣罗马帝国缴纳的银质贡品数量,以及后者在多次战役中仍未能永久征服该地区,都可以证明这点。 名称和拼写变体卢蒂奇人的名字在当时编年史家使用的许多拉丁化拼写变体中得以保留,除了英语、德语和波兰语的译文外,大多数仍在现代历史学中使用。这些术语的词源并不确定,有人提出它们来自乌尔-斯拉夫语根*ljutъ,意思是 "野性"、"凶猛",或者来自斯拉夫语根*lutъ或其拉丁语对应词lutum,意思是 "沼泽"。[19] 波兰语原文可能是*L'utici。 四个小部落的名称与他们各自的居住区有关:凯西尼人围绕着他们在瓦尔诺河下游的主要据点凯辛(Kessin),[19] 切尔西帕尼人以佩内河上游为中心,[19][21] 托伦西亚人在托伦塞河,[19][21] 雷德里人居住在托伦塞湖以南的拉德戈斯克周围。 [19][20] 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不知道神灵的名字是据点和部落名字的根源,还是相反(见下文关于Radgosc的部分),其他理论将他们的名字与一条假想的河流 "Rada "相连,或提出翻译为 "红发人"。[20] 早期将 "Redarii "翻译为 "农民"、"耕者 "或 "武士 "的理论已被驳斥。 这些部落的名字同样以不同的拼写方式留存下来,包括 托伦西亚人:Tolensane和Tholenzi;[21] 切尔西帕尼人:Circipani、Zcirizspani和Zerezpani;[21] 雷达里人:Riaderi、Redarii和Rederi 历史983年起义983年,卢蒂奇人发起公开叛乱,并在随后的战争(983-995年)中成功地取消了帝国对北部和比隆边疆区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在那里,相应的勃兰登堡和哈维尔堡主教区事实上被消灭了。 [22] 叛乱不仅影响到卢蒂奇人的领土,也影响到邻近的奥博德人(也是阿波德利特人)和赫韦利人(也是斯托多拉尼人)的领土。 [22] 具有战略意义的赫维利人的勃兰登堡被卢蒂奇人的军队洗劫一空,并成功地击败了萨克森人的藩侯和赫维利人的王公。 [22] 顺便提一下,异教的卢蒂奇人任命一位萨克森基督徒基佐(Kizo)为勃兰登堡的指挥官。 [23] 当代德国编年史家泰特玛(VI,25)将起义归咎于藩侯对卢蒂奇人的虐待。"曾经是我们的仆人的战士,现在由于我们的不公正['iniquitates']而获得自由"[24]。 在奥博德公国,卢提亚人发起了一场旨在废除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的起义,[22] 争取到了奥博德民众的大力支持。[25] 在一定程度上,奥博德人的起义是成功的:王室虽然部分地保留了基督教,但解散了基督教机构,奥尔登堡的主教不得不放弃他的主教职位。 [25] 奥博德起义者摧毁了奥尔登堡的教区和汉堡的教区。[26] 然而,随后与萨克森人的战争最终导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在995年洗劫了奥博德的据点梅克伦堡。 叛乱开始后不久,奥托二世在罗马去世,三周后,他三岁的儿子奥托三世于983年圣诞节在亚琛(Aix-la-Chapelle)由美因茨和拉文纳的大主教加冕并被任命为日耳曼人的国王。 这次加冕并非毫无争议:帝国内形成了一个反对派,支持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二世登上王位,波希米亚的基督教西斯拉夫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和波兰的梅什科一世以及基督教奥博德王公姆斯蒂沃伊(Mstivoj)也是后者的支持者。 [他们都在984年复活节的奎德林堡会议上接受了亨利的王位要求,[29] 而只有在986年复活节的奎德林堡会议上,奥托三世才被包括波西米亚和波兰公爵在内的反对派接受为国王。 虽然姆斯蒂沃伊(又名米斯图伊,死于992至995年间)和他的儿子及继承人姆斯蒂斯拉夫都没有出席986年的会议,但他们继续与帝国保持密切联系,[30]尽管他们在起义的最初阶段参与了对萨克森的诺达尔宾亚(Nordalbingia)和阿特马克(Altmark)的作战。 因此,处理卢提亚人的叛乱成了这位年轻国王的中心目标,在他当国王的每一年里,几乎都会爆发卢蒂奇人和奥博德人进入萨克森东部公国的几次战役和德国人的反击战。 [31] 除了试图重新征服失去的主教区之外,[32] 萨克森军队面对着宽阔的石楠、湖泊和林地,缺乏合适的战争目标。 [31] 根据《奎德林堡年鉴(Annales Quedlinburgensis)》,985年的第一次萨克森战役采用了焦土战术:"用火和屠杀,他们摧毁了整个地区"(拉丁语:totam terram illam incendiis et caedibus devastaverunt),这一描述也适用于随后的战役。根据现代历史学中提出的假设,例如格尔德-阿尔托夫(Gerd Althoff)的假设,这些战役的主要目的不是重新征服,而是出于掠夺和复仇的目的。 奥托三世参加的第一次此类战役是在986年,当时奥托六岁。[26] 991年,11岁的他参加了对勃兰登堡的临时重新征服,但由于一个萨克森叛逃者的叛变,很快又失去了这个地方。992年,他又参加了随后的勃兰登堡围攻战,萨克森军队在993年取得胜利之前伤亡惨重。[26] 然而在994年,战争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因此,奥托三世组织了一场涉及帝国众多王公的战役,这也是他作为独立统治者领导的第一场战役,因为在994/995年之前,他一直在母亲赛奥法诺(Theophanu)的监护下[33],而在母亲去世后,他又在祖母阿德莱德(德语:Adelheid)和美因茨大主教威里吉斯(Willigis)的监护下。参加这次战役的有萨克森的伯纳德一世(Bernard I of Saxony),他以前的对手巴伐利亚的争吵者亨利(Henry the Quarrelsome)以及他的儿子和后来的皇帝亨利四世(二世),还有雷根斯堡和弗莱辛的主教。马格德堡的大主教(吉斯尔赫Giselher和他的下属艾克Eiko),梅森的大主教,以及藩侯盖罗(Gero)和柳萨尔(Liuthar),梅什科一世的儿子波兰的波列斯瓦夫一世,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的一个儿子,以及后者的竞争对手索别斯拉夫(Soběslav),布拉格的亚德伯(Adalbert)的弟弟。虽然争吵者亨利在995年战役开始前就已经去世,[33]他的儿子亨利四世(二世)随后回到了巴伐利亚,以确保他的继承权,但参与者的名单和集结的部队使这次战役与之前为镇压叛乱而发起的大部分萨克森战役有所不同。 995年的战役在波西米亚历史上也发挥了作用。波列斯拉夫二世违背自己的承诺,利用对手索别斯拉夫不在的期间,向后者在利比塞(Libitz an der Cidlina)的据点进军,并杀死了他的家族成员,即反对派的斯拉夫尼克家族 (Slavníkovci)的人[34] 。 996年初,奥托三世前往罗马,从教皇额我略五世手中接过帝国皇冠。[35] 与此同时,布拉格的亚德伯也在罗马,奥托和亚德伯都在996年6月离开--走不同的路线,秋天时在英格尔海姆和美因茨再次相遇。 [35]亚德伯在罗马得到教皇的同意后,同意前往异教徒的领地传教,[35] 但他仍未决定是应该尝试改变卢蒂奇人还是老普鲁士人的信仰。 [36] 最终他决定向普鲁士人传教,后者于997年4月23日将他杀害。 [36] 同样在997年,奥托三世向卢蒂奇人控制的地区发起了最后一次行动,目标是赫维利人。此后,奥托三世转而专注于重新组织神圣罗马帝国的计划[36] 。 德意志-卢蒂奇联盟对抗波兰在卢蒂奇人获得独立后,奥托三世与波兰的梅什科一世结盟反对他们,他想把梅什科一世纳入他的罗马帝国革新计划中。[37][可疑-讨论]但梅什科一世的继承人波列斯瓦夫一世扩大了他的王国,并拒绝为1003年征服的波希米亚向奥托的继承人亨利二世进贡。[38]此外,波列斯瓦夫支持德国内部反对亨利的派系。 [38] 这导致亨利放弃了重新征服卢蒂奇地区,而是向他们提出组建一个反对波列斯瓦夫的联盟,这在1003年3月28日的克德林堡会议上首次被记录下来。[38][39] 由于卢蒂奇人依旧是异教徒,这一政策在帝国内受到广泛批评,尤其是受到神职人员的批评。[38] 到1004年,亨利已经将波列斯瓦夫从波西米亚和卢萨提亚的邻近地区驱逐,并在1005年前发动了反攻[40] 。 参加战役的卢蒂奇人携带着他们的神像,在基督教军队中引起了惊愕。[40][41] 梅泽堡的蒂特马(Thietmar of Merseburg)将阻碍帝国军队决定性地击败波列斯瓦夫的延误归咎于卢蒂奇人,显然,消除波列斯瓦夫对亨利的威胁不符合卢蒂奇人的利益,因为这是德国与卢蒂奇人结盟的基础,也因此才避免了德国人将战火重新引入卢蒂奇人的领土。 [40] 另一方面,拖延也是由腐败的向导和几个萨克森贵族造成的,他们也反对针对基督教的波列斯瓦夫的战役,而是支持重建对异教徒卢蒂奇的控制和传教。[42] 在波兹南附近,波列斯瓦夫的特使进行了和平谈判,战役中止了。 此后,根据卢蒂奇人和波希米亚人特使在雷根斯堡的证词(1007年复活节),波列斯瓦夫在马格德堡与不知名的贵族谈判达成了一个反卢蒂奇人的联盟,同时 "用语言和金钱 "试图煽动卢蒂奇人和波希米亚人同时反对亨利。[41][43] 卢蒂奇人和波希米亚特使要求迅速攻击波列斯瓦夫,然而亨利此时面对着几个贵族对重新发动战争的强烈反对。 [44] 战争(1007-1013年)是由波列斯瓦夫发起的,资料中没有提到卢蒂奇人的参与。[44] 资料中关于卢蒂奇人的下一个记录是1012年11月在安贝格(Amberg)的谈判,确认了1003年的联盟。[45] 相当多的卢蒂奇军队参加了亨利二世随后在1015年和1017年对波列斯瓦夫的两次战役。 然而在1017年,有两件事情导致卢蒂奇人暂时离开了战役。[48] 首先,藩侯赫尔曼-比隆(Hermann Billung)的一个同伴用石头砸坏了一个卢蒂奇人的神像,亨利二世不得不用12磅的银子来调和他们。 [48][49] 其次,他们在渡过乌尔岑附近的穆尔德河[48][49]时,在洪水中损失了50名战士和一个女性神像。[48] 卢蒂奇人将这些事件解释为坏兆头,并决心与皇帝解除联盟关系。 [48] 然而,一场会议被召集起来,会上决定站在皇帝一边重新参战,两支卢蒂奇军队在1017年晚些时候再次进攻波列斯拉夫。 [一支卢蒂奇军队加入了皇帝的部队,围攻格洛高(Glogau)(Thietmar VII, 59),而另一支军队则袭击了波列斯瓦夫的另一个据点,并在夺取该据点的过程中损失了100人,对周围地区进行了破坏(Thietmar VII, 61)。 同年,马格德堡的异端教徒贡特(Günther)试图在卢蒂奇人的土地上传教,但没有成功。 《包岑和约》(Frieden von Bautzen,1018年)结束了亨利和波列斯瓦夫之间的战争,同年,卢蒂奇人袭击了他们的西部邻居奥博特公爵。 [49] 他们以奥博特人没有参加战争为由,为这次袭击辩护。 [49] 卢蒂奇人得到了部分奥博特人的支持,由此产生的叛乱将奥博特公爵姆斯蒂斯拉夫(Mstislav)驱逐到萨克森,并摧毁了奥尔登堡的教区。[50] 这导致丹麦国王卡努特大帝于1019年进行干预,萨克森公爵和不来梅主教此前在奥博特地区的影响力方面存在争议,他们于1020年联合起来,于1021年结束叛乱[50] 。 亨利二世去世后,波兰的波列斯瓦夫一世利用帝国的权力真空,于1025年加冕为国王。[51] 虽然他在同年去世,但他的儿子和继任者梅什科二世也继承了王位,拒绝向亨利二世的继任者、皇帝康拉德二世纳贡,并觊觎卢蒂奇的领土。 [51] 康拉德重新建立了德意志-卢蒂奇联盟。[51] 1028年,梅什科二世入侵并破坏了萨勒河以东地区,这次战役也影响到了卢蒂奇的联营部落赫维利。 [51] 因此,同年,卢蒂奇人的代表在波尔德的一个会议上向康拉德请求帮助,以对抗 "暴君梅什科";然而,康拉德的回答没有记录。 [51] 从1029年到1032年,皇帝对梅什科二世发动了几次战役,彻底打败了他,迫使他在1033年达成了不利的《梅泽堡条约》(德语:Vertrag von Merseburg;波兰语:Zjazd w Merseburgu)。 [52] 卢蒂奇人人的部队是否参加了这些战役不得而知。[52] 随着波兰在内战中被打败并解体,德意志-卢蒂奇人的联盟失去了基础,新的战争开始了。 德意志-卢蒂奇战争1033年,一支卢蒂奇军队多次进攻易北河上的韦尔本(Werben)要塞。[52] 一支萨克森救援部队被击败,42名骑士被杀。[52] 然而,皇帝康拉德二世专注于确保勃艮第的继承权,因此没有立即进行报复。 [52] 1035年,卢蒂奇人在一次背叛行为后洗劫了韦尔本,并杀死了大部分守军。[52] 康拉德二世在波西米亚的布雷蒂斯拉夫(Bretislav of Bohemia)的支持下,对卢蒂奇人的领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52] 结果是不确定的,双方都遭受了重大伤亡。 随后主要由萨克森贵族发起的战役导致卢蒂奇人的失败,他们不得不同意缴纳高额的贡品并提供人质。[52] 尽管失败了,但卢蒂奇人保留了他们的自治权,勃兰登堡和哈维尔堡的主教区没有被恢复。 内战和奥博特统治1056/1057年,卢蒂奇联盟在一场内战中解体。[53] 凯西尼人和切尔西帕尼人与托伦西亚人和雷达里人交战。[10] 争端在奥博特人王公戈特沙尔克(Gottschalk)的干预下得到解决,他是丹麦伯爵斯文-埃斯特里德森(Sven Estridson)的女婿。 [54] 1043年,奥波特王朝的统治者拉蒂博尔(Ratibor)和他的儿子们在战斗中被杀后,戈特沙尔克在斯文-埃斯特里森和萨克森公爵伯纳德二世的支持下,确立了自己作为奥波德王朝和卢蒂西亚王国一部分的新统治者的地位。 [54] 根据不来梅的亚当(Gesta II, 79)的记载,戈特沙尔克以强大的力量前往 "斯拉夫土地,攻击每个人,并在异教徒中引起极大的恐惧。"[54] 1057年,戈特沙尔克再次在伯纳德二世和斯文-埃斯特里森的支持下,征服了凯西尼人和切尔西帕尼人,将他们纳入自己王国的统治之下。 1066年,卢蒂奇人参与了奥博特人的叛乱,[10]在叛乱过程中,戈特沙尔克被杀,[54]他的妻子和她的教友被赤身裸体赶出梅克伦堡,一名修士安斯瓦尔(Ansvar)和其他人在拉茨堡被石头砸死。 [55] 不来梅的亚当(III,51)进一步记录了梅克伦堡老年主教 "伊奥纳斯Iohannes"(Johann,John Scotus)被俘,他被抬到拉德戈斯克,在那里他被砍下的头被献给雷迪戈斯特。 [55][56] 然而,1067/1068年冬,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布尔查德(Burchard)洗劫了拉德戈斯克,作为胜利的象征,他骑着神庙的圣马回家了。[53] 1069年冬,国王和后来的皇帝亨利四世带领后续行动进入卢蒂奇地区,对该地区进行掠夺和抢劫。 然而在1073年,亨利四世试图争取卢蒂奇人成为盟友,对抗诺特海姆的奥托(德语:Otto von Northeim)领导的萨克森人反对派。[53] 据克尔富特的布鲁诺(Bruno of Querfurt)说,亨利四世向卢蒂奇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征服多少撒克逊人的土地。 [53] 然后,萨克森贵族还试图争取卢蒂奇成为反对亨利四世的盟友:[53] 在卢蒂奇人中,支持奥托或亨利的派别之间又爆发了一场内战,导致大量死亡。 [53] 因此,卢蒂奇人无法攻击亨利或奥托。 [53] 然而,由于新出现的 "财产继承权之争",亨利四世不得不将他的注意力从卢蒂奇地区转移开来,因此剩余的卢蒂奇人保留了他们的独立性。 [53] 1090年,奥博特王子亨利在丹麦和萨克森的支持下巩固了奥博特王国,并杀死了他的对手克鲁托(Kruto)。 [57] 在1093年平息了奥博特人的叛乱后,亨利在几次战役中向东扩张,并征服了哈维尔河以北的所有卢蒂奇人地区。[58] 1100/1101年,亨利的奥博特和萨克森联合部队围攻哈维尔堡,平息了赫维利人和布里萨尼人(Brisani)的叛乱,而他的儿子米斯图(Mistue)带着300名斯拉夫人和200名萨克森人抢劫了附近里诺尼人(Linoni)的领土。 卢蒂奇地区的划分和转变1110年,在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在1109年德国-波兰战争中失败的消息后,托伦西亚人和雷德里人反抗德国当局。起义被新近受封为萨克森公爵的苏普林堡的洛泰尔(Lothair of Supplinburg)平息了。然而,洛泰尔和亨利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斗争。[60] 当1115年洛泰尔在韦尔费斯霍尔茨战役(Battle of Welfesholz)中击败亨利时,皇帝在萨克森和文德人领地的影响力几乎消失了。 [61] 另一方面,洛泰尔随后自己采取了扩张主义政策。[61] 在他所打击的部落中包括凯西尼人,不管它们是否在奥博特人的利益范围内,凯西尼人的王公杜马(Dumar)在1114年连同其儿子一起被制服了。这次战役得到了北边疆区(名义上的)藩侯的支持,他的军队包括300名切尔西潘尼亚骑兵。[61] 随后,洛泰尔在1115年至1127年间对卢蒂奇地区进行了几次战役。 1121年,洛泰尔对凯西尼人发起了另一场成功的战役,这次他洗劫了他们的主要据点凯辛,并征服了他们的王公斯文提波克(Sventipolk)。[61] 同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弗里茅斯从奥得河下游地区深入到卢提亚人的领土,到达并摧毁了穆里茨地区。 [63] 根据马利琴斯基(Maleczynski,1939)的说法,博列斯瓦夫因此 "很可能拿下了代明(德语:Demmin)和居茨科(德语:Gützkow)",并参照洛泰尔的1121年战役,"德国和波兰的扩张势力在米里茨湖 (Müritz)和佩讷河(德语:Peene)上游相遇,可能在今天的施特拉尔松德(德语:Stralsund)附近。"[64] 恩德斯( Enders,1986)说,在同一战役中,博列斯瓦夫摧毁了纳达姆(Nadam)的乌克兰尼人(Ukrani)据点,并认为纳达姆位于今天的尼登(德语:Nieden)附近。 赫曼 (Herrmann,1968)提出,波列斯瓦夫的战役是沿着马格德堡-马尔乔夫路线的一个分岔口进行的,该路线从穆里茨湖到斯德廷/什切青,途经尼登。 [66] 1127年,洛泰尔的战役也以居茨科地区为目标。[62] 通过他的战役,洛泰尔重新提出了对983年德国丢失地区的领土要求。 1127年,凯辛和韦勒再次被洗劫一空,这次是奥博特王子斯文提波克(Sventipolk)。[67] 斯文提波克是亨利(1125年去世)的儿子,他为父亲的遗产与兄弟克努德(Knud)展开斗争。 [67] 在对凯辛的作战中,他得到了绍恩堡伯爵阿道夫一世(Adolf I, Count of Schauenburg)的支持。 [67] 然而,斯文提波克、他的儿子斯维尼克(Swinike)和他的兄弟克努德都在1128年被杀害,1129年洛泰尔(1125年以来的日耳曼国王)将 "奥博特王国 "交给丹麦人克努德-拉瓦德(Knud Lavard),但他在1131年被一个亲戚杀害了。他在东部奥博特王国(直到佩讷河)的继任者是尼克劳特(Niklot)[68] 。 佩讷河、托伦斯河、乌克河(德语:Ucker)和奥得河之间的东部卢蒂奇地区当时已被波美拉尼亚公爵瓦蒂斯劳一世(Wartislaw I)征服,[69] 这一地区的卢蒂奇人在1128年皈依了基督教。[70] 此后,波美拉尼亚公爵们偶尔会自称卢蒂奇公爵。 [71] 卢蒂奇人的皈依是由班贝克的奥托(Otto of Bamberg)完成的,他还在1124/25年向波美拉尼亚人(斯拉夫部落)和奥得河下游的部落(普里萨尼人(Prissani)和沃林人(Wolinians),都在瓦迪斯瓦夫的统治之下)传教。 [62] 波兰的波列斯瓦夫三世在上述卢蒂奇人的战役后征服了瓦提斯劳,并在1127年差点再次攻击瓦提斯劳,因为后者对卢蒂奇人的征服极大地加强了瓦提斯劳的地位。当班贝克的奥托于1128年在德明等待瓦蒂斯劳一世皈依卢蒂奇人时,这位波美拉尼亚公爵带着两支军队出现了,据奥托的传记作者赫伯德说,他在与奥托就皈依问题进行会谈之前,对周围地区进行了抢劫和焚烧[62] 。 瓦蒂斯劳还在乌瑟敦(Usedom)召开了一次卢蒂奇贵族会议,在奥托和瓦蒂斯劳出现后,他们接受了基督教。[72] 随后,奥托摧毁了沃尔加斯特(Wolgast)和居茨考(Gützkow)的异教寺庙,然后他调解了瓦蒂斯劳一世和波列斯瓦夫三世之间的争端。[73] 波列斯瓦夫放弃了战争准备,反过来,瓦蒂斯劳接受波列斯瓦夫在奥得河以东地区的优势,而在卢蒂奇地区占据优势的是洛泰尔。 [73] 1133年6月6日,教皇在罗马册封洛泰尔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还向马格德堡的诺伯特主教发布了一份文件,为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卢蒂奇地区列出了 "斯特廷主教区(Bishopric of Stettin)",并为奥得河以东地区列出了波美拉尼亚主教区(Pomeranian bishopric)。 [73] 但这些主教区从未实现,而是在1140年为当时由瓦蒂斯劳统治的地区设立了沃林主教区(Bishopric of Wollin)。 1134年,洛泰尔将北边疆区,[67]即佩内河以南的地区,[61]交给了阿斯坎尼家族(德语:Askanier)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德语:Albrecht der Br)。[67]1147年的文德十字军东征以奥博特和卢蒂奇地区为目标。 [75] 在北部地区经历了一段丹麦人的统治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公国(奥博特国家的继承者)以及勃兰登堡侯爵领地(北边疆区的继承者)已经在原卢蒂奇地区得到巩固。[75] 在13世纪的东向移民过程中,卢蒂奇人被德国移民同化,[75] 最终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 宗教传统上,卢蒂奇人在神圣的小树林或泉水、湖泊和河流边崇拜自然。[23] 在那里,崇拜和祭祀是在没有祭司支持的情况下公开进行的。[23] 此外,卢蒂奇人还保持着几个崇拜场所。 [23] 卢蒂奇神庙的密度在整个斯拉夫定居区是最高的。[23] 截至2002年,已经确定了大约20个这样的崇拜场所,[76] 其中拉德戈斯克是最重要的一个,在拉德戈斯克被毁后,阿科纳的斯万特神庙取代了主导作用。 [56][76] 拉德戈斯克等崇拜场所由祭司维护,由于卢蒂奇社会的政治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而不是由世俗君主统治,因此拉德戈斯克祭司的影响力极大。 [56] 根据泰特玛(VI,25)的说法,每个卢蒂奇地区都有自己的神庙,每个神庙都有一个特殊的偶像。 庙宇遗址的维护标志着从对自然的崇拜过渡到对代表个性化神灵的偶像的崇拜,这一趋势在历史学中被解释为是与基督教接触的结果。[76] 虽然自10世纪以来,崇拜遗址的竖立十分兴盛,但在费尔德堡发现了一个可追溯到7至8世纪的偶像,在Gro Raden要塞发现了一个用木板包围的崇拜遗址,可以追溯到9世纪下半叶。 拉德戈斯克(Radgosc/Rethra))据报道,泰特玛(VI,23)将拉德戈斯克所崇拜的主要神灵称为兹瓦拉西奇(Zuarasici),而不来梅的亚当(II,21;III,51)和海尔姆(I,2)将其称为雷迪戈斯特Redigost(Redigast,Riedegost)。[76] 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可能,不同的名称标志着从一个与伊朗语根xvar,"太阳 "相关的appellativum过渡到一个具有Riedegost名称的单独的个性化神灵。 [76]然后可能将此神的名字用作为神庙(Radgosc)和定居在那里的部落的名称(Redarii)。[76]按照另一种假设,情况正好相反。不来梅的亚当和海尔姆错误地将神庙遗址的名字作为神灵的名字,而泰特玛则正确地将其认定为Svaroi或Svarog。根据第三种理论,Riedegost是泰特玛记载的Zuarasici的第二个名字[76] 。 泰特玛(VI,25)详细介绍了拉德戈斯克的崇高地位如下。"对[Rethra],他们去打仗时要告别,[Rethra]在他们幸运归来时要得到应有的礼物,而且要通过抽签和马[神谕]仔细决定[...],祭司们要向神灵献什么祭。然而,当他们处于难以言喻的愤怒中时,他们会用动物和人类的血来安慰自己"[12]。 据博绍的海尔姆说,983年的起义是在雷斯公民(civitas Rethre)的一次会议后开始的,而据不莱梅的亚当说,1066年起义的成功开始是在拉德戈斯克举行的庆祝活动,对被俘的梅克伦堡主教约翰进行了斩首仪式,并把他的头插在长矛上,献给里德戈斯。 [56] 关于 "Rheda "的最后一个历史记录是1068年《奥格斯堡年鉴》中的一个条目,[77] 描述了它被主教布尔查德占领并掳走了其圣马。 [56] 据推测,拉德戈斯克要么是在这次战役中,要么是在随后的某次战役中被摧毁,可能它被摧毁和重建了好几次,因为埃博的Vita Ottonis episcopi Bambergensis(III,5)提到了1126/27年国王洛泰尔对 "卢蒂奇公民和寺庙 "的摧毁,但没有指明它的名字。 泰特玛(VI,23)将拉德戈斯克描述为一座有三个角(tricornis)和三个门(tres in se continens portas)的城堡(urbs),其中两个可以从陆路到达,而第三个也是最小的一个面对东边的湖(mare),据说是一个可怕的景象(horribile visu)。城堡周围是林地(silva)。[77] 城堡内有一座以动物角为基础的木制寺庙,寺庙里有几位神灵的偶像,他们都刻有名字,戴着头盔和盔甲,Zuarasici是最高的神灵。[78] 这些神灵的指南(vexilla)被存放在寺庙里,只有在战争期间才能离开房间。 [78] 泰特玛写这篇文章时,卢蒂奇人是皇帝的盟友,他反对这种联盟,并将他的拉德戈斯克报告列入其中,目的是劝告德国人反对这种联盟。[78] 他还明确提醒读者,建议他们不要追随卢蒂奇人的崇拜,而要遵守《圣经》[24] 。 不来梅的亚当写下《汉堡大主教史》时拉德戈斯克已经衰落了,他给出了一个有点不同的说法:据他说,拉德戈斯克,"偶像的所在地"(sedes ydolatriae)被一个深湖包围,有九个门。他将Redigast描述为一个大型恶魔庙宇中的上位神(templum ibi magnum constructum est demonibus, princeps est Redigast),想要献祭或询问神谕的人可以通过一座木桥到达。 [79] 泰特玛("三",tricornis)和亚当("九")所使用的数字的差异可能是用这些数字的象征性使用来解释的,其目的不是为了准确描述拉德斯科,而是将其与冥界联系起来。 [80] 据泰特玛说,一头野猪会在一场战争前从湖中出来,在泥土中取乐,从而 "可怕地摇晃着,出现在许多人面前",这可能同样是泰玛用来表示魔鬼的符号,而不是实际的神谕,与马神谕形成对比。 拉德戈斯克前神庙的位置至今不明。[82] 拉德戈斯克可能在费尔德伯格、万兹卡修道院或格诺恩的理论被驳斥。大多数理论都集中在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地区,特别是托伦西地区[82]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