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时表面上是开历史的倒车,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不得不如此。 当初学习世界历史的时候,我看到雅典的民主制,不禁感叹,不愧是“光荣的雅典”,领先时代上千年呀。紧接着又学到了“伟大的罗马”,看着她从民主共和变成了帝制,直感觉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在当时一片黑暗的古代世界中,雅典的这束光,亮得让我睁不开眼。后来了解的多了,才能体会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因为“雅典的民主”,根本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民主。首先,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不属于全民。只有年满20岁的男性成年公民,才拥有完整的民主权利(除被选举权)。女性、奴隶和外国人,权利极其有限。公元前310年统计,雅典有公民2.1万人,外侨1万人,奴隶40万人(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第2卷)。 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连担任首席将军的伯里克利,与外国人所生的儿子,都无法成为雅典公民。正是因为雅典公民的门槛够高,才能保证民主的正常运转。 其次,雅典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经济成本比较高。尤其是在伯里克利改革之后,还会向参政的民众发放工资和津贴。为了拉拢民众,还向普通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如此高昂的经济负担,凭雅典一个城邦的实力是承受不了的。之所以能维持下去,是靠压榨奴隶和希腊其他城邦。当初,为了抵抗波斯帝国的入侵,希腊各城邦组建了提洛同盟,由雅典领导。同盟的成员数量在150~173之间。 各盟邦按照规模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资金。由于雅典在抗击波斯入侵的战争中表现卓越,话语权越来越重,取得了同盟的绝对领导权,便将同盟的金库搬到了雅典。有了如此便利,雅典经常为了自身利益,动用同盟的舰船、兵员,不经盟邦同意,就将资金用于雅典自身需要。 而这一举措,也为雅典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面对雅典的剥削,其他城邦自然不痛快。但雅典毫不手软,对于不服从,想要退出同盟的城邦,直接武力镇压。后来这些城邦,团结在了军事强国斯巴达周围,建立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并与提洛同盟展开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使得整个希腊世界衰落,后被马其顿征服(当时的国王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这一事件,后来被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便是出自其中。 其三,雅典的直接民主,所能辐射的范围极其有限。当大家居住的地点,离召开公民大会的地方,只有一天以内的路程时,全体公民参与还可以进行。等到人数多了,住得分散了,这一套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所以强大的雅典,一直维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也不允许其他城邦超过她。后来罗马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也是由于疆域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多,共和制实在无力管理,才做出的改变。 其四,当时的政治领袖们,为了增加知名度,在议事厅内唇枪舌剑,把决定国家政事的地方,变成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毕竟,有了名气,才会有人投票,这是之后权力、地位、财富的基础。当时还没有“罗伯特议事规则”,民主的现场经常吵成一团。把各方的利益诉求,拿到议事会上来说,当然是好的,有利于释放矛盾,但它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位大家都信服的仲裁者。否则国家便会陷入利益扯皮当中。 但在当时的雅典,这一点显然很难做到。因为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即大家将最有可能成为独裁者的人,写在陶片上,流放到雅典以外。被流放者,并不全是野心勃勃之辈,只要被很多人信服,就是潜在的独裁者。而独裁者与仲裁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一来,仲裁者的潜在人选,也会被逐出雅典。显然在当时,民主和行政效率不可兼得。 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与我们想象中的民主,并不是一回事。正是更多人无法获得民主,才能保证雅典的民主正常运转。而且这样的民主,对于体量巨大的国家而言,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所以,有时表面上是开历史的倒车,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不得不如此。但是不管怎么说,雅典民主对于我们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还是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的。“光荣的雅典”,与实际情况也算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