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诗人王维曾纵情赞叹那"万国来朝"时的华美景象,当如同营建在九天之上的宏伟宫殿,缓缓打开层层宫门时,散落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派遣穿着精致华丽衣裳的使者,一同聚集在大唐的荣光之下。这等盛世风光不禁让人心神荡漾,但万国究竟是哪"万国"呢?这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 一,千锤百炼,终铸就一代帝国 经过李渊等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经略南北,开辟了唐朝这一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在漫长的岁月中,唐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由于统治者阶级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其开明的政治作风和宽松的民族政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以高姿态出现俯视群雄的唐朝,究竟创造出了一个怎样的盛世王朝?为何后人常会发出"梦回大唐"的呓语?这其实得从唐统治者所采用的清明政策说起。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都唐朝,定都长安。唐初统治者积极吸取隋朝迅速凋亡的教训,在进行统治时不仅广纳贤才、知人善用,而且重视民心向背,待民亲善,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关于水利工程方面,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并且分配有郎中、员外郎进行管理,如《唐六典》中曾记载其职能:"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集,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心。" 据统计,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人民数量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政府所实际掌握的人口仅200余万户,但经过唐初休养生息之后,全国的户口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到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时,官方所实际掌握的竟高达9619254户之多。看民如水,待己如舟的民生政策的有效施行,促就了吏治清明,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初的社会迅速摆脱隋末战争的阴影。 色彩艳丽,人物丰满的仕女图 在唐太宗时期,中央政府吸收前朝的制度,在对前朝的中央官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最终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虽然在往后的时间里,各时段的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对此制度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更改,但六部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 这种独特的中央官制,适应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完美的与农业大国所施行的君主专制制度结合起来,满足了皇权加强的要求,削弱了相权,在各部门分工与合作的同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促进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唐朝三省六部制 二,"天之可汗",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唐边疆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双方在冲突与合作之中,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民族情感,一起助推祖国走向繁荣昌盛。 1.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按照时间可分为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其中东突厥汗国是在隋末时期发展壮大。隋炀帝在进行北巡时,曾在雁门被东突厥启民可汗子始毕可汗围困其中。东突厥汗国跋扈的行为,一直持续到贞观元年。 当时东突厥汗国内有薜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相继起义,共同反抗东突厥汗国的铁腕统治,外有唐王朝所派李靖、李勣等行军总管,用兵十万,剑指突厥。在内外联合打击之下,东突厥灭亡了。在进行后续的统治管理时,唐政府东起幽州,西至灵州,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并任用原来的突厥贵族作为刺史,不仅有效管控了旧东突厥汗国,而且在一定程度安抚了突厥人民的情绪。 而此时的西突厥汗国,已建立起许多围绕城郭而建造的小国,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封建社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的势力在隋末唐初时达到鼎盛,"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时常与唐朝发生边境冲突。 在灭亡了东突厥汗国之后,唐立马把矛头对准西突厥汗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战争之后,于高宗显庆二年,唐军俘获了沙钵罗可汗,西突厥汗国灭亡。自此唐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西域少数民族与内地的交流更加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不断交融。并且在唐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稳定运行,开拓了世界历史上一条黄沙飞扬的伟大通商之路。 后突厥汗国虽然不断地与唐王朝发生摩擦,但从整体而言,双方仍保持着亲切交往的状态。但直到其毗伽可汗死后,后突厥汗国内部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在自身内部的激烈争斗之中逐渐瓦解分化,一部分归顺唐朝,另一部分迁入西亚,大部分转化到回纥汗国。 突厥的兵制与游牧和射猎有着密切的联系 2.吐蕃 如今的藏族人民来源于吐蕃,西藏高原最原本的居民为孟族,后来经过不断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吐蕃族,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奴隶制政权。 吐蕃和唐朝在交往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军事博弈,但友好相处仍是双方之间的主流。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当年公主带去大量精美奢华的金银珠宝和内涵丰富的古文典籍,以及各类作物种子和能工巧匠入藏,促进汉蕃人民友好交往。除了文成公主之外,还有唐金城公主也曾携带大批精美丝绢和龟兹乐队入藏。 公主和亲增添了内地和吐蕃民族的血缘亲情纽带,随着双方交流的日益亲密,许多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入唐学习汉族文化,而吐蕃外形健美的马匹和精致奇异的奢侈品也源源不断的输入内地。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友好交流,加深了汉蕃人民之间的情谊。开元十七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表明汉蕃民族在当时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在吐蕃,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在连年饥荒的压力之下,吐蕃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各种势力的交替影响之下,吐蕃逐渐走向封建社会。 3.渤海国 渤海国的文化受唐文化影响很大,据考古工作者发现,渤海国使用汉字,在遗留下来的文史档案中我们得知,其不仅政治制度大抵类似于唐朝,连历代国王继位时,都要入唐请求册封。 这个邻近海边的民族,养育得有内地为之惊叹的马匹和数量丰富的铜,在双方进行友好贸易往来时,源源不断输入内地的物资,大大刺激了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个富饶美丽的渤海国,在当时有着"海东盛国"的美誉,但随着唐王朝的渐渐衰落,在天成元年,渤海国最终被崛起的契丹所灭。 渤海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三、"天之骄子",远方之朋纷至沓来 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带动了唐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唐有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在许多方面为当时各国的先驱,这吸引了许多国家前来一睹盛世风光,当时与唐朝进行友好交往的国家便有70多个。长安,广州,洛阳,扬州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正所谓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之后,唐王朝与新罗继续友好往来。在当时,有许多来自朝鲜半岛的商人踏过鸭绿江,来到唐进行贸易,为此唐王朝专门设置了许多“新罗坊”,以供新罗商人得到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助推两国之间进行友好通商。 不仅仅是商人,在大唐的土地上也时常可以见到新罗留学生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来唐留学的学生中,属新罗的学生最多。一部分留学生在学成之后返回故国传播唐文化,另一部分留学生或留居在唐,或是在唐考取进士,入朝为官。如崔致远在18岁考取进士之后,便留在唐朝做官,并著有《桂苑笔耕记》,为后世记载下许多珍贵的史学资料。 另外一个与唐交流处于频繁时期的国家,便是日本。当时的日本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其渐渐脱离奴隶制的枷锁,慢慢迈向封建制。此时的日本,萌发出极其强烈的求学精神,对于强盛繁华的唐王朝自然是仰慕已久。 当时日本派出许多学生、僧人、能工巧匠,进入唐王朝学习知识,留学生多被分配到长安的国子监进行长期学习。天宝十二载,晁衡在返回故国的途中,遇到危急的海上风暴,最终死里逃生,靠着一块浮木漂流到了越南,但晁衡不幸遇难的消息却误传到唐,诗仙李白专门为其写了一首名为《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两位异国好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更表现出了唐与日本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随着唐王朝强盛的名声远洋海外,逐渐发达的交通也刺激着更多的国家与唐进行友好通商。在陆上丝绸之路中,以长安为中心,可辐射到蒙古、中亚、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区;在海上交通方面,甚至可以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国和阿拉伯海到波斯湾沿岸的国家。 作为那时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实力强大的唐王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华丽的篇章,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块瑰宝。 参考书籍: 《旧唐书·本纪第九》 《唐六典》 《通典》 《旧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