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元宵夜丨王士祥解读《上阳台帖》:李白为何看到王屋山也词穷? 顶端新闻见习记者 陈正洋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圣杜甫如是评价李白。 独领风骚数百年的诗仙李太白,平生写诗超万首,留存于世千余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也是中国人童年关于古诗最早的启蒙和最初的记忆。 但面对王屋山,李白却挥笔写下《上阳台帖》:“天长日久,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后两句的意义是:假如不是巨匠干练出神入化的画笔,光靠我这清新豪健的文笔是无法向世人描画王屋山的绚丽风光。 王屋山为何能让李白也感到“词穷”? 在顶端新闻分离济源文旅集团特别谋划“顶端收场——送你兔年的第一轮圆月”大联播活动中,顶端创作者,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士祥来到了活动现场,带领观众从唐诗的角度解读李白的传世书法《上阳台帖》,为大家讲述了李白与司马承祯之间感人的知音之情。 《上阳台帖》是李白独一存世书法 唐代天宝三年(744年),大诗人、书法家李白官场失意,到王屋山访问老朋友司马承祯,当他来到阳台宫,却得知老友已然仙去。 王屋依旧挺拔峻拔,人却不复翩翩少年。斯人已逝,李白百感交集,挥笔书就《上阳台帖》:“天长日久,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上阳台帖》是李白存世独一书法作品,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被列为国度一级文物中的“国宝”。 一如李白豪迈俊逸的诗风,他的字迹清壮沉雄而又气势飘逸,短短四句,将他不拘一格、自然旷达的性情表示得淋漓尽致。 这卷手迹,也成了李白独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由宋至清,皇帝名士为其题签作跋,书家诗人对其盛赞有加,徽宗跋曰“豪气雄健”,乾隆亦题“青莲逸翰”,更有书家欧阳玄作诗:“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 直播分享中,王士祥从诗歌角度解读了《上阳台帖》。他以为,作为唐朝具有标杆性的诗人,李白的文字很容易被列入诗的行列,但这篇作品更倾向于文。 他以李白访问李邕时写的《上李邕》为例,为大家解说了诗文的韵律。 “《上阳台帖》在语感上并分歧辙押韵,固然中国诗歌史上存在许多四言诗,但这缺乏以将其归为诗歌。”王士祥说,方式并不会削弱作品饱含的诗意,李白此文表白了对司马承祯的敬重,也是对王屋现象的赞扬。 王屋山阳台宫曾是司马承祯的道场 李白早年生活在道风浓郁的四川,曾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不曾歇。” 司马承祯的道家修为极高,唐玄宗曾两次诏其入京传授道法,还允许他在王屋山的阳台宫修行,他称誉李白“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可见他对李白道家修行的赞扬。 李白也在《大鹏赋》中回应:“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两人相互敬重,可谓惺惺相惜。 在王士祥看来,李白和司马承祯的友谊完整能够用“知音”来形容,一如俞伯牙和钟子期。 王士祥说,《上阳台帖》开头“天长日久”四字表白了李白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让他想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李白与司马承祯的友谊,不亚于当年伯牙子期的友谊,是对这四字的最好解释。 “当天长日久四个字落到纸上的那一刻,李白知音难遇、知音不再的慨叹呼之欲出,既有庆幸,庆幸司马道长懂自己;也有难过,难过司马道长羽化仙游,自己只能睹物思人,去追想司马道长的风神。” “物象千万”既是对司马承祯汪洋海涵学问、修为的敬重,也是对王屋山烟岚云雾变更的描写。回想着见首不见尾的司马高道,感受着王屋山的朝晖夕阴,关于普通人是会产生词穷的觉得,总觉得包罗不尽,所以李白才说“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自古以来,王屋山就是一座道家名山,道教经典《列子》中就提到了王屋山。 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在建国之初就定下注重道家文化的方针,玄宗时期,皇帝对道家文化愈加推崇,以至把道家文化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司马承祯为何将道场设在王屋山?王士祥引经据典,以“终南捷径”典故,为网友答疑解惑。 他说,司马承祯作为一名修为极高的道士,在唐朝十分受达官显贵注重。其朋友通知他,距离国都长安最近的终南山“大有嘉处”,只需一句话就能够一步登天。但是,司马承祯是个不慕名利、追求恬淡的人,终南山在他眼中,不外是“仕宦之捷径耳”。 司马承祯为了能专心修行,选择来到远离喧嚣的王屋山清修,“终南捷径”这个成语就这样传播下来,而王屋山的道教文化也从此愈加浓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