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察看】佛护法师: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献疑 (三七) —— 文史水平与佛教常识问题Ⅱ 上篇反省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中佛教及其他常识性问题,略分为三类:一、历史常识,主要指佛教外的史实。二、汉语水平。三、佛教常识。问题呈现频率后后胜于前前,佛学常识方面问题最多,归结起来约有如下情形: 一是对圣果(预流果、一来果及不还果)常识缺乏,包含佛果功德、报土及三身(法、报、化身)等。二是对戒律及僧制常识缺乏。如托钵乞食、三衣及夏腊等。三是对佛传和圣弟子传不了解,或虽了解却流于粗浅(似乎唱盛行歌曲,大家都会唱的你也会唱,凡需用心学习和记忆处只能含混过关)。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普通法师依凡夫分别念,偶尔把常识说错、记错,或可宽容;但圣贤和大成就者依自聪慧,且又出书,自己及相关居士应认真校正。若已流通,发现问题,应本着羞愧心和义务心,最快印行修订版。 历史和理想通知我们,说话漫无边沿和毫无底线的,常常是缺乏常识者。而那些常识丰厚的,不一定优秀但常常靠谱。这也是为何世俗社会要普法、科普,而佛教要推行大众阅藏的重要缘由。希望每个人基于对自己生命担任的态度,兢兢业业从常识学起,此生庶可免于各种上当上当和自误误人。下面继续总结回想。 一、汉语水平问题 索释:此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的:当时,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的中央与上座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萨众共在一处。 【“闻”是听闻。堪布缺乏古汉语常识,任性添加“亲眼所见”。】 索释:世间有很多大教主,但他们并没有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而释迦牟尼佛真实饶益了一切众生,所以此时须菩提不得不赞扬,不得不感到稀有。 【不得不,多含不甘愿的意味。易让人误解须菩提是迫不得已、被迫要赞佛。堪布汉语水平堪忧。】 索释:义净和玄奘的译文中都有“云何修持”,藏文中这一句也是有的。佛经不同于其他的言语,每一字,每一句经文都有很甚深的内容。鸠摩罗什的译文没有,或许是所依的梵文本短少或是翻译时漏掉的缘故。 【“甚”,很,表水平的副词。堪布常发明词语,“很甚深”即是一例。奘译和义净译文为云何修行,而非云何修持,一字之差,或缺乏道。然既说佛经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甚深的内容,为堪布计,必须指出。】 索释:须菩提说:“既然世尊这样说,我是很乐意听闻的。” 【乐,此处读“要(yao去声)”,激烈地想听,不单是乐意。堪布讲《法华经》时莫再念错!】 索释:“未来为数众多的众生听到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金刚语,能不能生起真实的自信心,他们对空性法门,离一切戏论的法性会不会生起坚决不移的自信心?”这是对经文“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的解释。 【添枝加叶。“言说章句”和“法性”之间,堪布就这样轻松划上等号。不只汉语水平有问题,且缺乏佛学常识。】 索释:以什么原故,对此经生净信者能取得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由于对般若空性生起净信者,已远离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无实有法相,也不会耽著空无非法相。 【已远离分别执著,不再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既无实有法相也不会耽著空无非法相,又怎样可能是“刚刚生起一念净信”?堪布的言语逻辑及汉语水平令人着急!】 索释:得闻无上般若法门乃至生起一念净信者,得到如此无量无边福德的缘由很简单:众生对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会在很快时间内,以至当下就抵达没有四相(有、无、二俱、俱非),无法相,也无非法相的境地。 【《金刚经》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旨在阐明凡夫(误以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所以)对生命现象产生四种妄执。堪布认得汉字“四相”,一看到这两个字,就职性参与括号内的四相(有、无、二俱、俱非)。汉字的确一样,但内容悬殊。】 索释:真正有实质的如来正等觉并不存在,如来所说的实质性的巩固不变之法一个也不存在。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定法”二字被疏忽和误解。须菩提和佛的对话及《金刚经》目标随之都被误解。汉语水平堪忧。】 索释: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最究意义,正是《金刚经》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聪慧。 【《大圆满前行广释》第四课:“显宗的最高见解,只抉择了远离戏论的大空性,而观清净心方面的教言在《华严经》《维摩诘经》等中提是提到了,……并没有做细致论述。其实,佛教的真正观念是一切法皆清净、懊恼皆为菩提,所以,密宗才干圆满解释《六祖坛经》……。”《金刚经》五千多字是“敷演”,比它长一倍多的《维摩诘经》,乃至八十卷《华严经》只是“提到”!汉语水平堪忧。】 索释:唐朝时期,某公一向清贫,后见一处十分宽广清净的中央,内心生起欢欣心,于是在地上誊写《金刚经》。从此以后众天人日夜守护此地。 【《金刚经持验记》:“隋书生荀氏……尝于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书金刚经……。荀子向空书经,明是解空模范。”向空书写误解为在地上写,汉语水平不行。】 二、历史常识问题 索释:唐朝时期,某公一向清贫,后见一处十分宽广清净的中央,内心生起欢欣心,于是在地上誊写《金刚经》。从此以后众天人日夜守护此地。 【《金刚经持验记》:“隋书生荀氏……尝于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书金刚经……。荀子向空书经,明是解空模范。”隋代误作唐代,缺乏历史学问。】 三、佛教常识问题 索释:三藏法师是指知晓经律论十二部佛法并能发扬者。 【汉传佛教知晓经律论三藏并能发扬的巨匠亘古未有,然从东晋至唐,普通只译场中掌管译经的“译主”才干称为“三藏”,堪布对汉传佛教历史无知且不就师学,想当然耳。】 索释:此是我亲眼所见、亲耳听闻的:当时,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的中央与上座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及大菩萨众共在一处。 【阿难出家时间较晚,佛说法的法会现场很多都不可能亲临,如何“亲眼所见”?堪布缺乏佛传及圣弟子传记常识。】 索释:太子为他的肉体所感动,还剩一块时,对他说:既然您买地供佛,剩下的地不用铺了,让我也供养佛吧。 【《慧琳音义》:“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胜。给孤长者就胜太子抑买园地,为佛树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祇树也。”堪布缺乏佛传常识,且把祇陀太子形容得很市侩。】 索释:有三果罗汉为巨匠授记:若三十五岁之前不破戒,大乘之法,将以他的力气广弘于震旦(汉地),但于自身无利。巨匠回答:只需使大法传播……苦而无恨。 【《梁高僧传》:为罗什巨匠授记,三十五岁前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是一罗汉;(什母)行至天竺进登三果,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说话时还不是三果罗汉。堪布缺乏僧传常识,不经查实就说,复不经查实就出书,自信满满而义务心未够。】 索释:《摧魔金刚仪轨》中讲述金刚具有无坚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功德;内典中也说帝释天王手中持金刚与阿修罗战役,此金刚是由一位仙人的骨头做成,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他坏。 【内典,即佛教典籍。此处易让人误解《摧魔金刚仪轨》非内典。金刚有二类:金刚宝及世间金刚石类。惟有菩萨庄严的金刚宝,才干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堪布对金刚及其为经题的常识缺乏。】 索释:佛制出家众以乞食清净自活,乞食应该“勿越贫而从富,勿越贱而从贵”,此即佛所显现的次第乞食。 【佛教乞食制度是对等行化,次第乞食是不分贵贱。既不得越贫贱而从富贵,也不得越富贵而从贫贱,如《维摩诘经》说迦叶尊者为给穷人培福,舍豪贵家去贫家乞食,受维摩诘居士批判。堪布缺乏僧制常识。】 索释:午食后,佛自己收衣、洗钵、洗足,然后住于正念。……每次佛陀讲法前都安住于正念之中。 【堪布对佛功德常识缺乏。佛十八不共法(佛具十八种与二乘及菩萨不同的法)第三项念无失(佛念念都是正念),第五项无不定心(佛一切行住坐卧不离甚深胜定)。】 索释:大比丘中为首的僧人或出家受戒二十年以上者称为长老。 【出家受戒是戒腊,长老按夏腊算。佛制出家人每年雨季(农历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安居二十次以上为二十夏腊,称为长老,非受戒二十年。堪布对佛制戒律和僧制常识缺乏。】 索释:上午,世尊与诸眷属外出化缘,佛陀先整理了自己的衣服。衣,亦名福田衣,是出家人的法衣袈裟。 【佛制出家人三衣(五衣:名安陀会,下裙、七衣:名郁多罗僧,入众衣、大衣:名僧伽黎,复衣,乞食、说法等时穿),此处指大衣。不一定穿了走,或担在肩或侍者拿,到城村左近才穿。堪布缺乏戒律常识。】 索释:固然这样度化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何众生灭度。 【应如是降伏其心,即于菩萨应发的度生大愿中,不著一切众生相。实相中既无众生,还谈什么降伏其心?堪布对《金刚经》破相(顽固)的目标之缺乏了解。】 索释:一切一切有情类所摄,包含从卵而生,从母胎而生,以及湿生、化生的众生;或者有色、无色界所摄的众生;乃至有想天,无想天,非非想天的众生; 【经文“众生”,堪布自由切换到“有情”。二者含义有时相同,能够互用;更多时分,众生含义普遍些,且强调众因缘和合而生,多见于中观宗和般若系经论;有情一词,强调与无情之别,多见于唯识宗或新译。又,众生的分类:一、产生的方式有四种:卵、胎、湿、化;二、有无色法(物质)有二类:有色、无色;三、有无心识有三类: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堪布缺乏佛学常识,想当然地切换。】 索释:四禅天中的广果天称为有想天,此处众生没有欲界和色界那样粗大的分别念,但仍有色与分别念,因而叫有想天。 【众生的分类角度很多,其中从有无心识分类:分为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也就是除了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其他诸天都是有想天。堪布缺乏佛学常识。关于广果天,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属于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此上五天称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 索释:菩萨彻底断除将五蕴假合顽固为我的我相……另外执著一个相续寿命持续不时的寿者相,也予以断除。 【吉藏巨匠《金刚般若疏》:“外道计有神我,死此生彼,经游六道,故名寿者也。”非单纯希望短命。堪布《金刚经》释对四相的常识缺乏。】 索释:“后五百岁”有几种讲法:普通招认的后五百岁指往常五浊昌盛的时期。末法五百年并不只仅是一种数字,而是象五浊昌盛一样,是整体上的一种时间概念。释迦牟尼佛在世发扬佛法时是正法昌盛的时期,称果法期,除此正法期以外,后来五浊昌盛的时期都能够称为末法五百年。按这种说法,目前已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岁。另一种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的教期分为五个五百年……按这种算法往常应是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五年,佛的教期曾经终了。 【堪布闪烁其词。传统说法,后五百岁有三种释:一、如来灭后之五百年。二、如来灭后第一五百年为前,第二五百年为中,第三五百年为后。三、如来灭后第五个五百年。如来灭后正法千年,初五百年解脱巩固,次五百年禅定巩固。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多闻巩固,次五百年塔寺巩固。末法万年,初五百年斗争巩固。本经后五百岁正指此时。末法时期并非无教法,只是有教法缺行法和证法,末法之后,教法、行法、证法三者皆无。说佛的教期已终了,那我们学的、堪布发扬的又是什么?】 索释:宁玛普巴派把释迦牟尼佛出世到往常过了二千九百多年的缘由,以教证理证细致的剖析成立过……,普巴派的天文历算十分精确,往常每次日食、月食,算得一分钟都不差。而以萨迦派的历算,佛历曾经有三千多年了,宗喀巴巨匠所创的给拉华宗也有不同的算法。 【缺乏天文学常识才会说“一分钟都不差”。又,既然宁玛普巴派一分钟都不差,那与之不同的萨迦派及宗喀巴所创宗,显然有误了!堪布是不是这个意义?】 索释:世尊关于须菩萨的狐疑回答说:“你不要这么说,也不该有此狐疑,如来灭度后,末法五百年,将有很多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资粮持三藏法师等人,关于此经一定会生起自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 【妄增“持三藏法师”等内容,随意进步对《金刚经》生信的请求。堪布不忠实于圣典原文,可谓“法盲”。】 索释:末法时期将有为数众多的持藏者、持清净戒律修积福德、具有聪慧者呈现于世间,如是之人对此经的意义一定会生起巩固自信心。……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与鸠摩罗什所译“有持戒修福者”句,文字词稍有不同。但假如了解持戒修福目的是为生长聪慧,则三种译本实践意义不存在大的差别。 【堪布妄添持藏者等内容,随意进步生信门槛,有背离经义、断人自信心之虞。汉传《金刚经》后有赞曰“断疑生信”。持戒修福两种人,聪慧均不见高。持戒修福皆求福报者,彼对甚深法门原有畏缩之意,故佛教诫“莫作是说”,即为断除疑自聪慧浅不敢受持般若法门的想法。】 索释:非法指外道的法。还没有抵达二取消尽于法界的境地前,必须求依托一些象船筏般的世俗与暂时胜义方面的法行进,到了最后这些法也必须舍弃,更何况其它的非法更应当弃之如履。 【堪布佛法常识缺乏:将非法了解成外道法。二取消尽于法界,怎样消?暂时胜义,是胜义还是世俗?在最究竟的实相中,怎会有能舍弃之心及所舍弃之法、非法?】 【按】问题真实是多,无法尽呈,留待下回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