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今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中, 赵丽颖将42个颜色名唱进了歌词里, 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 都是中国人关于颜色的传统称谓, 观众直呼“配色太高级了!” 节目的总谋划郭浩, 现从事中国传统颜色研讨。 两年前他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颜色美学》 出版即大热, “寻觅失落的中国传统色” 一时间成为了社会文化现象。 这也让郭浩一发不可收拾, 于去年11月再出续篇 《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颜色美学》。 第一篇章“如是我见”中, 忠实记载了37座敦煌洞窟、 108幅壁画的颜色和故事; 第二篇章“如是我闻” 则是依据数千份史料及科学研讨, 恢复临摹一千年前敦煌壁画的颜色。 更难能可贵的是, 郭浩数次寻访敦煌, 将1600年来的中国颜色搭配 中止配色措施的整理, 以矿石颜料清单 和72组配色色谱的方式附在书中。 北魏的浓郁、隋唐的明艳、 五代的鲜丽、宋代的温和、西夏的缤纷...... 铺开一张1600年中国人的颜色观演化图。 1月中旬,我们在北京再次见到郭浩。 自述:郭 浩 编辑:谭伊白 市面上从不缺一本写敦煌的书,汗牛充栋,几千本都能找得到。有研讨科技的、绘画原理的、矿石颜料的,可唯独在颜色美学这方面是一个空白。 两年前,我写的《故宫里的颜色美学》被定位为“冷门读物”,我们都觉得首印卖完就算了,但没想到市场反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不时地加印,与一条的采访更是引爆了互联网。之后,我脑子里不时就在想,下一步我该写什么? 敦煌进入了我的视野,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高峰,敦煌的颜色相比故宫更为丰厚。1600年的洞窟留下的颜色,绝对是中国颜色最好的一个样本库,太完好太全面了。我想,哪怕它有一个点一个坑,我也要把它记载下来。 于是之后的两年时间,我以敦煌为坐标,忠实地去整理、去默写独属于中国的颜色美学,有了这本《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颜色美学》。 书分为两大篇章。 第一篇章《如是我见》中,我用朝代的脉络将北凉到元代的颜色串了起来。敦煌洞窟在每个朝代都有它的主要代表颜色,与它的地缘政治、经济都息息相关。 ▲ 北凉 莫高窟第275窟南壁东侧交脚菩萨 各朝各代,皆有主色 在北凉时期,主要看“土红”(用的是赭石这种颜料矿石)。特别是一进莫高窟,大多数游客参观的275窟就很典型,两腿交叉的菩萨背地的大背景就是一个土红色。它红得并不明艳、热烈,但能表示出菩萨气定神闲的觉得。 北凉是个骚动的大时期,身处敦煌所在的西部边沿地域的人们,更是希冀一时的安定和来世的解脱。土红色沉稳,蓝色迷蒙,阙形龛围护着这个小世界,北凉人所要托付的、所要救赎的都经过颜色有所表白。 ▲ 北凉 莫高窟第275窟南壁东侧阙形龛上部红衣佛 另一层缘由,原始洪荒的时期,人们对赭色(即土红)是有留恋的,它和血液干涸之后的颜色相近,代表着生命力,人类盼望赭色,就像盼望救世主一样。赭色也可来自于赤铁矿土,当时的颜色信仰以为,淘洗矿土产生的土红色涂到牛马身上能够避开病害,这也辅佐北凉人树立了一个土红色的世界,自但是然地用于救赎之地。 ▲ 隋 莫高窟第420窟西壁外层龛北侧胁侍菩萨 到了隋代,看“青金石色”。我记得走进莫高窟第420窟,最吸收我留意的是菩萨上衣、裙装,千佛头光、身光,都是灼灼有光的天蓝色,似乎墙壁有缝隙,透进了晴朗的天色。 这些天蓝色就是青金石色。隋代的蓝色在敦煌基本都用的是青金石颜料,这个事情听起来简单,实践上十分不得了,由于青金石不是中国的土产,是从西域逾越千里万里而来的,在今天的阿富汗。 不可思议运输的成本是很高的,隋代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由于丝绸之路畅通,贸易往来密切且国力强盛。 ▲ 隋 莫高窟第427窟窟顶千佛 ▲ 隋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释迦涅槃》部分 它的价钱昂扬,除了交通条件好,还得买方市场好。隋代鼎力运营西域,战略独到,以厚利吸收各国来朝贡、贸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金石渲染了敦煌的画壁。 它产出的蓝色地道而浓郁,有时装点着漂亮的金星,自生高尚感,不像出自凡间,更像是从一片悠远神秘的天空中摘取而来。 观赏敦煌之美,一定要放大再放大,这本书很大的一个特性是把细节放大给你看,你在现场看不到,你在你的电脑前也看不到。 ▲ 点击图片,置办“中国传统色”系列丛书 ▲ 初唐 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龛顶赴会佛、天人、飞天 初唐,莫高窟321窟的顶上,天宫的湛蓝色用石青色呈现,透亮得不真实,致使于我至今深信,天宫就应该是这个颜色。中间漂浮着天人、菩萨、佛,表情盈盈含笑,菩萨眼神正好与我对视,那一刻我的心灵遭到了很大的震动。 ▲ 初唐 莫高窟第57窟南壁西侧千佛 ▲ 初唐 莫高窟第57窟西壁龛外北侧供养菩萨 唐代我们还能够多关注服饰的变更,初唐的服饰世俗化,比起前代更进一步。57窟里这两尊菩萨在今天看都不失时兴,“一根肩带吊着内衣”的底色为红,上有白、绿、蓝的纹饰,配色舒缓而高雅。“条帛”披于臂间,绿色为主,红色相间,绿色的大比例运用提升了配色的舒缓,观之则心定。 ▲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背屏南侧上部飞天 颜色在五代的时分很特别。 河西走廊战乱不时,交通不便,所以这时期颜色的大特征就是多用本地矿石,常用的仅有铁红、石绿、石青、白、黑等寥寥数种。 ▲ 五代 榆林窟第33窟北壁西侧《降魔变》部分 好比铁红,它的三氧化二铁含量高于土红,抵达了70%,它红得更鲜明,着色更坚固。又好比炭黑,这时期呈现了很多“炭黑佛祖”,正是由于颜料输入不顺畅,画师才选择以比较容易取得的炭黑来绘制释迦佛的袈裟。 西夏,是一段我觉得被严重低估的时期。 这段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同时充沛吸收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各民族文化,简直就是把中国各民族作风融合得最好的一个状态。 ▲ 书中呈现的莫高窟第328窟 ▲ 西夏 莫高窟第328窟东壁门北侧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328窟,这四身供养菩萨,真是大红大绿,大俗即大雅,书里将颜色恢复得十分真实。但你并不觉得抵触,也不辣眼,所以并不是大红大绿不敢用、不能用,我们往常很多审美规则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吓住了、限制住了。 ▲ 西夏 榆林窟第2窟南壁西侧《说法图》部分 再看榆林窟第2窟的《说法图》,五光十色,像一个颜色的大泡泡一样,似乎他们在举行一个很梦境的聚会。在一幅画面上集成了这么靓丽的五种颜色,汉人的服饰,吐蕃的颜色观,这就是民族融合的表示。 去看敦煌的颜色美学,一定要废弃成见,它是很大胆的、时兴的,也是契合当今审美的。 ▲ 西夏 榆林窟第10窟圆形双凤追翔 假如去西藏旅游,看到经幡,就是五种颜色,下面一定是黄色,然后是绿色,再到红色、白色、蓝色,次第是固定的,这就是当时人们看待世界的一个次序。 从下面往上数,分别是黄色代表大地的颜色,绿是水的颜色,红是火的颜色,白是风的颜色,最上面蓝是天空,“色即是空”;从上面往下看,“空即是色”。敦煌颜色和佛教理念紧紧分离在一同。 ▲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供养菩萨 我在研讨的过程中还惊觉敦煌用色与我们现代生活也息息相关。 好比这两尊菩萨,面色和肤色是规范的凹凸法晕染:粗暴的土红线起稿,面部和身体有褐色的轮廓阴影,眉、鼻、双眼、唇、颌五个中央高亮,与现代女性打高光和阴影的手法异曲同工。 ▲ 书封侧面启齿的镂空设计 点击图片,置办“中国传统色”系列丛书 在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上,我的美术同伴李健明教员也花了不少心血和气力,几易其稿。莫高窟第57窟被人称为“美人窟”,里面有一尊来自初唐的美丽菩萨壁画。封套侧面的镂空,就设计成了洞窟的外形,似乎你就在现场,透过门洞看到里面的美人。 ▲ 同一幅壁画在两个篇章中的不同展示。 左:“如是我见”,右:“如是我闻” 书里的图片,是合计8位插画师耗时整整一年完成的,其中现状性临摹72幅,恢复性临摹36幅,合计108幅。只可惜我们无法回到1600年前,亲眼所见敦煌颜色最真实的状态,随着时间和气候,它的颜色也是不停在变更的。 所以第一篇章《如是我见》里是忠实地记载了敦煌今天的颜色,第二篇章《如是我闻》则是我们依据矿石颜料的褪色规律,去想象、回溯它曾经可能的容貌。 ▲ 郭浩在印厂校色 我和出版团队全程在印厂盯印,与同伴们每天坚持24小时轮岗,不放松任何一版印刷的颜色校正,确保颜色的奇妙细节与工艺效果,重复打磨、修整,只为读者献上一部值得珍藏的“敦煌色”。 ▲ 点击图片,置办“中国传统色”系列丛书 写这本书的两年,我简直没有什么太多的时间概念,人是陷进去的。我的家人都觉得我整个人魔怔了,经常在家里叫我好几声也听不到。 我前后阅读了几百本敦煌的专著,上千份敦煌的论文,几本大部头佛经,以至做了一个很苦行僧的工作,一本叫《敦煌研讨》的学术期刊,从创刊号到今天190多期,每一期我都买回来放在手边,贴各种标签去研讨、做摘录。 而我最大的艰难则是没人能沟通,整个过程是十分孤独的。每天我要听一段马友友的大提琴曲才干开端写,它是NHK《丝绸之路》的片头曲,一下子就把我从狭窄的书房带到了宽广的西域,我似乎又站到了莫高窟的洞窟前面,经常在深夜里我一个人对着荧幕的亮光,就像在修行。 作为游客到敦煌是侥幸的,作为一个研讨者进入敦煌是艰苦的。普通我在洞窟里都要待上好几个小时,有一次去是4月份,春天的洞窟还是十分冷,在榆林窟29窟待得时间一长,寒气入骨,出来以后生了一场寒病。 但这个过程又是幸福的,一个人静静空中对洞窟的画面,相看两不厌的那种觉得,让人久久不能忘。 我这次写敦煌颜色美学,既是想把敦煌整个颜色串起来,又夹杂了我个人的一个兴味点。在书中有一个有趣的篇章,我叫它“紫色问题”。研讨敦煌这么多年,大家通常都说敦煌没有紫色,但我在敦煌探寻紫色是有严重发现的。 ▲ 盛唐 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部分 第一次发现是在莫高窟45窟,我当时在看《观音经变》,画面上好多人物,很纷杂,我忽然看到右上的位置有一位唐代的妇女身姿绰约,她外面穿的就是紫色的披帛,很宽大,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儒衫。假如单是外面的衣服,我还很难判定它是不是紫色,但是就是红与紫的对比,让我很肯定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紫色,它是蓝紫色。 ▲ 西夏 榆林窟第29窟南壁西侧女供养人 第二次是在榆林窟,在29窟里我蹲在边上看,忽然就在墙边发现一位衣着红色长袍的供养人,领口和袖口是红色,但身上对比出来是一个暗的红紫色。 ▲ 书中呈现的三张“紫色大脸” ▲ 中唐 莫高窟第23窟西壁龛内北侧天王、菩萨 第三次有一点乌龙了,莫高窟第23窟的塑像后面,赫然呈现三张紫色大脸,十分惊骇。后来就发现,其真实光线对的状况下,它是带了一点红的蓝色。但这三张大脸的确也是初次被发现。 ▲ 点击图片,置办“中国传统色”系列丛书 我实践上是金融专业毕业的,职业生活最开端不时是在做外汇买卖。后来一个很偶尔的机遇,让我进入了广告业,不时做了十三年。 2018年,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婚庆的项目,当时故宫的文创缺一本VI手册,就是能以图形、颜色、符号这些元历来指导大家沿着一个规范措施去做文化创意产品。 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颜色,不时以来都没有被特别好地整理过,我与同伴们就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一个任务,从颜色的角度切入中国传统文化就这样开端了。从故宫到敦煌,这条路还很长,之后还会有方方面面。 ▲ 敦煌画师名录 看敦煌的颜色美学,我想我们不应该只用历史的视角去检视它、崇敬它,而是挖掘它在今天的美学指导意义。 书里有两张表十分重要,一张是画师名录。在文献里找到的、在壁画的角落发现的各个敦煌画匠的名字,我都当心翼翼地摘出来,是我致敬敦煌的一种方式。 ▲ 敦煌色谱,按时期排列并仔细标注 CMYK与RGB色值,用色比例一眼便知 ▲ 书中展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颜料样本总表拉页 另一张是矿石颜料总表和72组配色色谱。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又不能逃避的工作,敦煌洞窟用的都是什么矿石颜料或者植物颜料,这个问题不回答分明了,整本书就没有依据了。 但是这是一个语焉不详的文献的海洋,我在几千份论文当中去搜索,最后整理出比较靠谱的,提取了这样一个数据库。共计72例敦煌传统色搭配范式,每一种颜色标注CMYK与RGB色值,并表示用色比例。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样本颜料总表,真是第一次出往常大家面前。 我想它具有很大的理想意义——我们今天的颜色学问要不来自于西方教育的科学部分,好比大家熟习的潘通盛行色,它是工业社会呈现的颜色公司每年提供的色卡;或者来自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脱口而出的莫兰迪色等等。 2018年我偶尔在东京台场的一所中小学校里,看到它新装修的走廊墙壁上大块地涂抹着日本的传统色,右下角还都把每一种日本传统色的典故,用很俗气的字体写了出来。当时给我的震动是蛮大的,颜色是美学教育一个很直接却简单的入口。 而我们1600年的敦煌洞窟,是中国最大的颜色宝库,是我们自己的色卡,它拿出来,是比任何色谱都更绚丽的。 这也是我写中国传统色的一个初衷。我想,我们在今天的商品应用和美学教育里面,假如比对这个色谱,会看到1600年来中国人自己颜色观的变更。它背地有太多历史文化信息,既有古代的美学在里面,也有今天的审美意趣在里面。当二者合二为一,敦煌的颜色美学在今天才干传承和活化。 我在去年也开了b站解说中国传统色,孩子们的评论每一条我都很用心肠看了,“我们以前不知道颜色是能够跳出颜色自身,去看它背地的观念、文化的,这才是颜色的美学,而不是颜色的几个图块。”看到这类评论我都会很欣喜。 中国人的“色”,不只不孤立,人、物质时间与文化,共同构筑的“中国传统色美学”,值得我们为之囊萤映雪,深稽博考。讲传统色,是为了我们中国的未来样貌变得更美。 道谢: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化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